林同華,男,1940年1月5日出生,廣東潮州市人。他是中國國學名家、當代美學家、藝術鑑賞家、當代書法家、篆刻家。歷任中華全國美學學會技術美學會副會長、上海美學學會副秘書長、上海海外華人經濟研究會會長、中國國家詩書畫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上海分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會員。他在國學和書畫都有很大的聲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同華
- 出生地:廣東潮州市
- 出生日期:1940年1月5日
- 職業:中國國學名家
生平履歷,出版著作,榮譽,書法作品,作品特點,作品內容,刊載於,書法作品享譽,
生平履歷
1967年在李德生軍長的部隊農場接受再教育。1970年參軍。在部隊負責輔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反杜林論》《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等。1979年轉入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美學、海外華人學。社科院任研究員。
六歲開始練習歐陽詢書法。在書法家祖父林君素的指導下,學習《古文觀止》,十二歲開始讀《矛盾論》和《談談辯證法》哲學論文。十八歲開始研究美學,讀《生活與美學》,並在《羊城晚報·花地》發表藝術創作方法的文章。十九歲開始讀《資本論》和《自然辯證法》和黑格爾的《美學》、普列漢諾夫的《藝術論》。
二十歲時,周揚代表郭沫若在廣州接見他,讚揚其提出的流動發展的審美本質論為新的“發明”。在長達三個多小時的談話中,周揚一邊背誦《岳陽樓記》,一邊解讀各種審美現象的矛盾,以後,周揚多次在不同場合,讚揚其特殊“才華”。
林同華所作的演講題為《從美的形態到美的本質-----中國當代美學史論美的本質述評》,提出美與審美是一個流動範疇的本質論,為藝術和審美的創造與鑑賞開拓新的道路奠定理論基石。受到學界的熱烈歡迎和密切關注。
出版著作
《美學漫談——獻給大學生》1984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國美學史論集》,台灣丹青圖書出版公司繁體字版。上下集
《美學心理學》,198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宗白華美學思想研究》,1987年,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台灣駱駝出版社繁體字版。1987年獲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區優秀圖書一等獎。
《審美文化學》1992年,東方出版社出版。1993年獲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著作獎。
《超藝術:美學系統》,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主編、整理、注釋演繹作品《宗白華全集》,1995年安徽教育出版社版,獲第二屆國家圖書獎。
主編《中華美學大詞典》.2000年版.安徽教育出版社版。
《圓夢-紅樓夢密碼》
獻給我的美學導師郭沫若、周揚、宗白華先生的《圓夢-紅樓夢密碼》,長篇提綱已在《學術月刊》2001年第四-五期連載,題為《20世紀紅學:解讀、反思與展望》。文章提出:“21世紀的紅學,不是反對《紅樓夢》,而是支持《紅樓夢》”,“新的紅學範式,將以兩種《紅樓夢》的版本系統,分別研究它們主觀主題與客觀主題之間的內在聯繫,它與讀者之間所產生的新闡釋,與接受美學的原理之間的新發現等等所具有的價值。它將運用辯證法的流動範疇觀念,對以往的紅學範式進行全新觀念的檢驗,在承認一個作者、兩種版本系統、兩種主題的觀念下,開展新的‘紅學範式’研究。”這一重要觀點,為高等學校語言文學名著導讀系列教材《明清小說名著導讀》(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所引用。它為解決紅學的紛繁爭議在理論與實際的操作上鋪平道路。
榮譽
人物被列入:
《中國當代文化名人大辭典》(中國廣播出版社1986年版)。
《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學者大辭典》(浙江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
《中國當代美學家》穆紀光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皇甫曉濤:《從宗白華到林同華看“流動美學”―――美的結構:‘一個流動範疇”的文化系統的歷史發展及其哲學趨向》《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二期。
《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家大辭典》(學苑出版社1992年版)。
《中國當代名人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皇甫曉濤《美與美的集合》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世界名人錄》(香港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中國經貿出版社1997年版)。
《國際名人傳》英國劍橋名人中心-第24版1995。
《比干後裔:林氏家族三千年統譜》林樂志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年出版。
書法作品
作品特點
作品內容
林同華書法-陸游游山西村詩-草書宣紙立軸66*136CM
《心經》四尺立軸
刊載於
《共和國書畫藝術名家作品博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藝術服務中心編。中國國際文化傳媒出版社2006年出版。
《翰墨中國》中國書畫研究院石海濤主編。天馬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 年出版。
為著名海外華人作家関愚謙《歐風歐雨》封面題詞。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出版。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藝術人生·中華藝術名家》個性化專題郵票發行紀念。
《中國傳統書法文化與現代美學思潮》、《孫過庭的書法美學思想》等分別刊載於《書法研究》《中國美學史論集》里。
書法作品享譽
曾在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傳媒學院教授書法與美學。書法作品甚為珍貴,深受美國、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日本、泰國、新加坡、澳大利亞、香港、台灣等國際友人、文化使節的喜愛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