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勵吾(1929年10月14日—2014年12月10日),廣東汕頭人,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52年林勵吾提前一年從浙江大學畢業,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65年至1979年擔任多相催化研究室副主任;1979年至1992年擔任多相及金屬催化研究室主任;1992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擔任《催化學報》主編;2008年獲得第二屆中國催化成就獎,同年當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14年12月10日在大連逝世,享年85周歲。
林勵吾長期從事石油化學、合成氣化學等方面的催化劑、催化過程及有關的套用基礎理論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勵吾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汕頭
- 出生日期:1929年10月14日
- 逝世日期:2014年12月10日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
- 主要成就: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人物影響,
人物生平
1929年10月14日,林勵吾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
1949年,林勵吾進入浙江大學化工系學習。
1952年,林勵吾和他的同學們提前一年從浙江大學畢業,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後改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高壓加氫室任研究工作,先後擔任實習員、助理研究員、課題組長(1952-1965年);副研究員、研究員。
1965年,林勵吾擔任多相催化研究室副主任(—1979年)。
1979年,林勵吾擔任多相及金屬催化研究室主任(—1992年)。
1982年,林勵吾擔任遼寧省科學技術協會常委。
1992年,林勵吾擔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3年,林勵吾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4年,林勵吾擔任《催化學報》主編。
2008年,林勵吾獲得中國化學會催化委員會授予的第二屆中國催化成就獎。 同年當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2009年9月,林勵吾入選大連市委宣傳部聯合相關部門推出的《大連不能忘記》——新中國成立60年來為國家和大連建設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先進典型人物。
2014年12月10日12時04分,林勵吾因病醫治無效,在大連逝世,享年85周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20世紀60年代,林勵吾參與研製出加氫異構裂化催化劑及工藝,緩解了當時中國國內航空煤油短缺的問題。70年代與石油工業部合作研製出中國第一代多金屬重整催化劑。80年代研製出長鏈烷烴脫氫催化劑,生產洗滌劑原料,這些催化劑都在工業上套用,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長期從事金屬催化研究,在催化劑製備科學、烴類轉化、C1化學及甲烷轉化方面提出了創新性的概念,其中比較重要的有60年代提出的“電子酸性催化劑金屬擔體相互作用規律”和90年代提出的擔載型雙金屬催化劑的“夾心模型”。
(1)大慶油煤油餾分臨氫異構化制航空煤油
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還沒有從大慶油製取低冰點航空煤油的技術,中國國外對這方面的資料又嚴密封鎖。因此,林勵吾與他的同事張馥良、梁東白等人在頁岩油、煤焦油加氫研究積累的基礎上,在1960年底首次研究出“採用臨氫異構化方法從大慶石蠟基直餾煤油製取低冰點航空煤油”,為解決中國航空煤油短缺問題成功地邁出第一步。與此同時,林勵吾等人還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一種經驗規律“電子(金屬組分)—酸性(載體)雜交的相互作用”,這一概念的提出為臨氫異構化催化劑配方的研製提供了指導,得以在短時間內研究成功具有高選擇性、高活性的W、Mo、Ni及含氟氧化鋁載體組成的金屬酸性催化劑,在中壓條件下對大慶直餾煤油進行臨氫異構化處理,得到了高收率、冰點低於-60℃的符合國家標準的航空煤油。該催化劑於1963年工業放大試製成功,並於1964年完成40立升規模的中型試驗,為下一步解決重油加氫異構裂化制航空煤油打下堅實基礎。該項成果獲得1964年國家發明獎。
(2)大慶重油加氫異構裂化制航空煤油
1963年,林勵吾、張馥良等根據在臨氫異構化研究中總結出的“電子酸性催化劑雜交規律”,開發出高活性加氫組分與較弱酸性載體結合的高活性異構裂化催化劑。為了簡化工藝,林勵吾、張馥良、蕭光琰、李文釗等進一步開發了大表面積無定形矽鋁為載體,以鎢、鎳為金屬組分的219催化劑,並根據反應特徵,首創了一段法加氫異構裂化新工藝,在實驗室2立升裝置中長周期評價獲得成功,並直接進入萬噸級半工業試驗。1967年根據半工業試驗結果設計的中國最大規模加氫異構裂化裝置在大慶成功投產,大規模生產航空煤油,採用219催化劑處理大慶減壓蠟油,可以高收率地生產-60℃低冰點噴氣燃料和-35℃低凝柴油。此後,該技術又相繼在石油三廠、燕山石化總廠工業套用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掌握一段法加氫異構裂化技術,採用無定形催化劑生產噴氣燃料和柴油的國家。加氫裂化催化劑及工藝在石化企業連續運轉20多年,該項成果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3)高分散度Pt-Sn金屬催化劑的研究和開發
1972年,在結束了兩年農村插隊生活後,林勵吾重新開始工作。由於當時中國國外剛成功研發了“多金屬重整催化劑”。利用這種催化劑可從低品質的石腦油中生產高辛烷值汽油或芳烴。他看準了這種催化劑的優點,組織力量奮力攻關,並與兄弟單位緊密合作,終於開發研製出中國第一代Pt-Ir-Ce/Al2O3多金屬重整催化劑,並成功用於大連石油七廠15萬噸/年的工業生產裝置上。此項成果參加的單位先後獲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獎及1982年石油工業部重大成果一等獎。
1975年,林勵吾、吳榮安、白玉珩等和輕工部有關單位合作,共同研究多金屬脫氫催化劑用於長鏈烷烴脫氫(合成洗滌劑原料)技術以取代從美國UOP公司進口的DEH-5 Pt-Sn/ Al2O3催化劑。林勵吾根據多金屬重整催化劑研究積累的經驗,經過多次考察發現,鉑和錫能夠在不同的條件下生成不同結構的絡合物,而這種絡合物卻能使兩種金屬很好結合。於是,他們決定把這種鉑錫絡合物溶液浸漬到擔體上,再經過適當烘乾、焙燒等程式以製備出高分散度多金屬催化劑,這種創新的作法當時在中國國內外還是首次提出的。經過多次努力、反覆實驗,終於取得滿意的結果。他們衝破了UOP公司的技術壟斷,獨立自主地製備了性能良好的NDC-2催化劑,並與南京烷基苯廠合作完成了催化劑的工業製備、脫氫過程的中試。實踐證明,NDC-2長鏈烷烴脫氫催化劑性能優於當時從美國UOP引進的DEH-5催化劑,由於其穩定性很高,每批催化劑的壽命由原來的40天增加一倍。該系列催化劑不但在中國國內推廣套用,而且得到印度同行的重視,1986年林勵吾應邀到印度訪問,在當地設備上使用了NDC-2催化劑,結果充分證明該催化劑的性能全面超過印度從UOP引進的DEH-5催化劑。該催化劑已在全國推廣,在獲得催化劑發明專利之後,該催化劑已向印度出口。這項成果先後獲得輕工部二等獎,中國石化總公司一等獎及國家發明三等獎。
(4)甲烷芳構化制芳烴
林勵吾及其學生們對甲烷在Re、Mo等金屬與HZSM-5相互作用活化甲烷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這基礎研究的過程中,他們首先指出Re、Mo等金屬離子必須擔載在具有強酸性的分子篩上才有活性而分子篩的孔道結構是甲烷在無氧條件下在Mo/HZSM-5催化劑上催化轉化為芳烴和氫的關鍵因素;並首先提出多餘的分子篩B酸中心對反應會產生較多的結焦,採用水熱處理技術明顯提高了Mo/HZSM-5催化劑的穩定性並降低其積炭產率。1999年以後,林勵吾參與包信和研究員(時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領導的973子課題,協同徐奕德等人通過大量的基礎研究和前期工作取得國際領先的地位,該項成果於2005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5)傳統F-T合成的工業試驗和新過程的開發
1980年—1999年,林勵吾、梁東白、羅洪原等在總結過去從事高分散度金屬催化劑研究經驗的基礎上,對高分散度擔載型釕、鐵催化劑用於費一托合成(F-T)進行了更深入地探討和研究,研製出高選擇性地合成汽、柴油的新型催化劑。該技術已進入70萬噸級合成液體燃料工業化裝置的設計階段,在進行活性炭擔載的Co基催化劑的千噸級/年漿態床反應工藝的工業性試驗。
(6)分子篩膜微波合成與工業套用
在林勵吾的參與指導下,學生楊維慎研究團隊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展無機膜和膜催化的研究。其中,分子篩膜研究工作,經歷了從實驗室到工廠的發展過程。在實驗室基礎研究方面,原創性工作是將高效的微波合成技術套用於高性能分子篩膜的快速製備。
- 學術論著
截至2009年8月,林勵吾在中國國內外累計發表論文400餘篇。
林勵吾, 張馥良, 蔡光宇. 石蠟基石油餾分臨氫異構化的催化劑性能的考察[J]. 燃料化學學報, 1965(3):21-29.
林勵吾, 梁東白, 蔡光宇,等. 雙重性催化劑上正己烷異構化的動力學[J]. 燃料化學學報, 1965.
林勵吾, 吳榮安, 王公慰,等. 烴類轉化多金屬催化劑的研究-鉑、銥、金重整催化劑的研究[J]. 燃料化學學報, 1982(4):40-47.
林勵吾, 吳榮安, 王承玉,等. 鉑錫雙金屬催化劑上烷烴芳構化反應特徵的考察[J]. 燃料化學學報, 1983(1):30-42.
Lin L, Berry F J, Du B, et al. Titania Supported Iron-Ruthenium Catalysts for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J]. Studies in Surface Science & Catalysis, 1987, 31:467-477.
林勵吾. 我在催化和石油化工方面的工作[J]. 中國科學院院刊, 1994.
林勵吾. 高分散度雙金屬催化劑的表面結構和反應性能[J]. 化學通報, 1994(9):14-15.
Lin L, Yang W, Jia J, et al. Surface structure and reaction performances of highly dispersed and supported bimetallic catalysts[J]. Science in China, 1999, 42(6):571-580.
林勵吾. 套用催化—從實驗室到工業化[J]. 化學教學, 2009(2):1-7.
- 學術交流
林勵吾先後與近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互訪和學術交流。如1980年,他作為中國代表團之一參加在日本東京召開的四年一屆的第七屆國際催化大會並在大會上作口頭報告(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參加的國際催化大會並在大會作報告);1991年隨中國科學院代表團(團長王佛松副院長)訪問美國石油化學工業,並代表科學院在學術交流會上作報告等。與此同時,他還多次參加其他各類型國際會議,除了多次被邀請在國際會議上作報告外,還被多個雜誌聘為編委。在中國國內方面,林勵吾參加各類學術交流會議,如多次參加全國催化大會,並三次在全國催化大會上作大會邀請報告,還多次在全國青年催化大會上報告。
人才培養
- 教育理念
林勵吾經常和學生們討論學術問題,碰到師生學術觀點不一致時,從不輕易否定學生的觀點,更不強迫他們服從自己的觀點,而是建議學生按照自己的觀點先作實驗,以實驗事實為依據再進行討論,從而逐漸培養學生在學術上獨立思考、大膽創新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林勵吾認為,要做他的學生,首要條件必須要做一個正派的人。他認為,一名導師應把學生的成就看作自己的成績,把學生的成長視為自己的責任。
- 指導學生
林勵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代博士生導師,截至2009年10月,已培養出40多名博士和博士後。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
1978年 | 全國勞動模範 |
1993年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2008年 | 第二屆中國催化成就獎 |
2008年 | 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
1979年—1987年 | 大連市人大常委會委員 |
1982年—1987年 | 遼寧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委員 |
1995年—2002年 |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四、二十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理事 |
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兼職教授 |
個人生活
林勵吾生愛好散步、游泳、打球、聽音樂,而在諸多愛好中,他最喜歡攝影,在他的攝影作品中,出現最多的要數鮮花,一年四季110種花,在林勵吾的《百花集》相冊里都有照片。2002年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50周年慶的時候,還專門給林勵吾辦了攝影展。林勵吾還是業餘的“游泳家”,從出生地廣東汕頭到遼寧大連,他一直沒有離開過大海,他認為游泳是一項全身運動,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能得到鍛鍊,尤其在大海里搏擊風浪,對心理素質也是一種鍛鍊。
人物評價
林勵吾在其半個多世紀的科研生涯中,為中國的石油煉製、石油化工、煤化工過程、催化劑研製和有關理論研究中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他在擔任所學術委員會主任、諮詢委員會主任、《催化學報》主編期間,為研究所的發展戰略規劃制定、人才培養和引進等多個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評)
人物影響
- 林勵吾催化獎
為促進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事業的發展,獎勵成績優異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促進優秀人才的成長,林勵吾院士於2009年設立“林勵吾催化獎”,該獎的期限為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