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傳勇,男,1940年10月出生,福建東山人,196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地球化學專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傳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事跡,著作,
事跡
1965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1978年至今任職於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1994年被聘為研究員。 自20世紀70年代初,永蒸迎三十餘年來致力於變形岩石顯微構造分析在邀府應地質和地震工作中的套用。研究範圍堡采應櫃涉及不同的領域:一是在構造岩的研究方面,在珠穆朗瑪峰科學考察工作中,採用顯微構造分析方法探討珠峰北坡構造岩的變形特徵。二是在斷層帶和斷層岩的研究方面,採用岩組動力學分析方法探討我國一些主要斷裂帶,如郯廬斷裂、富蘊斷裂和紅河斷裂等的應力方位和斷裂活動特徵。從微觀的角度探討韌性剪下帶的變形岩石、變形環境(包括溫度、壓力、差異應力和應變速率等)以及變形機制等。三是在開展了韌性剪下與礦化作用關係的研究,在金廠峪金礦開展了韌性定乘鍵茅剪下帶與金礦化關係的研究,提出了韌性剪下帶中金礦化的機理。四是將顯微構造分駝己淚析方法套用於地震地質工作中,著重探討重大工程區中斷層的活動性、活動性質和活動期次等,曾先後套用在包括二灘、瀑布溝、溪落渡、天生橋、向家壩和三峽庫區等十餘個我國重大工程項目,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五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下,自1988年至2001年,開展了通過幔源包體的顯微構造特徵探討我國東部地區上地幔物質組成、物理環境、熱結構和流變學特徵的研究。對我國東部地區北至黑龍江南至海南省的數十個幔源包體產地開展了研究;並為配合我國活動火山的研究,探討了長白山、龍崗火山群、五大連池和海南島等火山幔源包體的研究。此外,還對西部地區開展初步研究工作。近年來,開展了對下地殼麻粒岩包體的研究,探討下地殼的物質組成、物理環境、熱結構和流變學特徵,並已取得較好的進展。目前主要致力於探討鬆散沉積物中活動斷層蘭愚應和古地震的顯微構造和顯微沉積學標誌,希望在當前正在全面開展的城市活斷層的探測中能夠開創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著作
在國內外學術堡境刊物發表論文近百篇,專著2本,譯著2本。其中,“變形岩石顯微構造研究在地質和地震科學中的套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3)、地震局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珠穆朗瑪峰科學考察報告-地質(1975)”作為“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影響的綜合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986),“中國東部上地幔物理狀態研究”和“基岩區斷層最後一次活動時間的研究”獲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三等獎(1986,1996)。1995年被授予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