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結構
枕下肌群是連線著枕骨、寰椎和樞椎後方的4塊小肌肉,分別為頭上斜肌、頭後大直肌、頭後小直肌和頭下斜肌。頭後小直肌起於寰椎後弓結節,在上行的過程中逐漸增寬,最後連於枕骨大孔與下項線的枕骨。這種緻密結締組織肌腱,將硬脊膜與頭後小直肌相連,稱為肌硬膜橋,被認為可以控制硬脊膜的隨意運動。同時,這種組織含有大量的本體感受器。所以,這裡不只是簡單地錨定硬脊膜,還會對硬腦膜進行有效的張力監測,例如腱反射,通過固有感覺傳入,然後將信息投射到中樞神經系統的整合中心;頭下斜肌起於樞椎棘突外側部與椎弓板上部相鄰部分,走行向外側且略微向上,最後連於寰枕橫突下後面,它是2塊斜肌中較大的一塊;頭後大直肌起於樞椎棘突上的一個特定肌腱,並連於下項線外側及其稍下方的枕骨;頭上斜肌起於寰椎橫突上面,連於上下項線之間枕骨部分,此連線部位與頭半棘肌外側,以及頭後大直肌的附著處相互重疊在一起,頭後大直肌與頭上斜肌都在向背側上行的過程中逐漸增寬。
由上外側的頭上斜肌,以及上方內側的頭後大直肌,下外側的頭下斜肌組成枕下三角,當頭部位於其解剖位置時,枕下三角幾乎位於水平面。在頭半棘肌的深處,枕下三角的內側由一層緻密脂肪組織覆蓋,在外側,頭最長肌或者是頭夾肌下方與頭上斜肌重疊。三角的底面由寰枕後弓和寰椎後膜構成,椎動脈和第1頸神經背支位於寰椎後弓上面的溝內。椎動脈被椎靜脈叢包繞著,其與頸1神經呈“三明治”樣排列。將頭上斜肌翻向外側,頭下斜肌翻向內側,會暴露出肩胛提肌上端、椎靜脈叢及椎動脈。枕下肌群血液由椎動脈和枕動脈深部降支的血液供應,由頸1神經後支支配。
生理功能
枕下肌群的主要功能是維持姿勢,其次才是參與寰枕關節處頭部的伸及樞椎處頭部和寰椎的旋轉動作。伸展頭部主要是頭後大直肌、頭上斜肌、頭後小直肌,同側側屈頭部主要是頭上斜肌,頭後大直肌與頭下斜肌共同作用,使臉轉向同側,枕下肌群對於頸椎節段運動具有很好的控制能力。枕下肌群與頭前直肌及頭側直肌協同,精確控制寰枕關節及寰樞關節,而這種控制的精確度對最佳化眼、耳、鼻的定位非常重要。因為枕下肌群中含有大量張力感受器(這部分肌肉每克含有36束肌梭,而臀大肌中每克僅有0.7束
肌梭),從而有利於感受協調眼球運動和背部其他肌肉。因此,枕下肌群對於維持頭顱和上頸椎之間的對線關係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運動中維持空間定位方面,並且與頭前直肌、頭側直肌共同維持寰枕關節和寰樞關節穩定性,從而有助於維持上部椎管和枕骨大孔的對合關係,此部位的正確對合有利於血液和腦脊液(可以緩衝保護和營養大腦及脊髓的液體)進出腦顱的流動。
臨床套用
1、顳下頜關節紊亂症:顳下頜關節紊亂症從肌肉鏈學說考慮為,站姿或坐姿身體傾斜造成腰、胸及頸椎的代償性改變,使得軀幹和頸部的相關肌肉張力異常,從而進一步導致由顳肌、咬肌和舌骨上、下肌群與頸部肌肉相連線組成的口頜系統姿態肌鏈不平衡,使得下頜骨位置異常,而引起顳下頜關節紊亂病。因此,林友等通過治療59例顳下頜關節紊亂患者,表明上頸段的治療,如筋膜松解枕下肌群以及寰枕關節復位可以使咬肌的壓痛閾值升高,最大張口限度也相應增大。證據也指出,作用力可以通過肌筋膜途徑傳遞到遠端的解剖結構。對筋膜組織處理的各種方法中,肌筋膜釋放技術被認為具有減輕疼痛,提高靈活性,減少功能障礙的作用,從而提高日常生活的能力。
2、枕下肌群綜合徵:是指枕下肌群勞損而引發的頸枕部僵硬不適,疼痛,頭痛,頭暈,視野昏暗,神經衰弱等一系列綜合徵,疼痛有時可放射至同側顳部、頭頂或眼眶部,觸診可在乳突處、寰椎橫突處、頸2棘突及枕骨粗隆兩側有明顯壓痛點。枕下肌群緊張壓迫枕大神經,從而引發對機械刺激的敏感性,Heredia Rizo等通過隨機對照實驗得出枕下肌群抑制技術可以改善頭部的位置,並且降低枕大神經的敏感性。Kim等通過對比單純的顱頸屈曲與枕下肌群松解術,得出枕下肌群松解術對於改善頸椎的活動度與姿勢有更大的優勢。Escaloni等根據乾針可以改善生物力學、化學和血管特點,採取乾針針刺枕下肌群治療頸源性眩暈,效果也較好。
3、肌源性偏頭痛的治療:扳機點是肌肉緊張或受傷時肌纖維保護性收縮形成的高張力束內最易激惹的區域,容易導致肌肉痙攣,肌肉僵硬、無力和組織水腫,引起局部循環和代謝障礙。Fernández-deLas-Peñas等認為,枕下肌的肌筋膜扳機點可能有助於其起源和(或)維持緊張型頭痛。Sedighi等用乾針針刺頭下、上斜肌觸發點治療頸源性頭痛患者,得出肌肉誘發頭痛指數、觸發點壓痛、功能評分明顯改善,運動指數和活動範圍都比治療前增大。Espí-López等在臨床研究中顯示,枕小肌群抑制技術與寰枕關節、寰樞關節處理治療緊張性頭痛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因為枕下肌群的解剖及生理功能特性,所以在臨床中多用於改善血液循環,解除枕下肌群與筋膜緊張所引發的扳機點及寰枕關節、寰樞關節位置的異常,導致神經卡壓,肌源性疼痛,血液循環障礙等。另外,也有研究表明,頸部疼痛患者康復時應考慮頸椎本體感受信息在控制站立和行走平衡方面的重要性。隋鴻錦等多年的研究及眾多學者也表明,因為枕下肌群有豐富的本體感受器,也會調節局部的血液循環,並且傳遞本體感覺,調整頭的位置,對硬腦膜進行有效的張力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