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里橋郙閣頌

析里橋郙閣頌

漢《析里橋郙閣頌》,建寧五年立,雲“惟斯析里,處漢之右,溪源漂疾,橫注於道。涉秋霖漉,稽滯商旅,休謁往還,常失日晷。行理咨嗟,郡縣所苦。斯溪既然,郙閣尤甚。臨深長淵,三百餘丈,接木相連,號為萬柱。遭同隤納,人物俱隋,沉沒洪淵,酷烈為禍。於是太守阿陽李君諱會,字伯都,以建寧三年二月辛巳到官。思惟惠利,有以綏濟。聞此為難,其日久矣,乃俾府掾仇審,改解危殆,即便求隱。析里大橋,於爾乃造。又醳散關之<山朝>漯,徙朝陽之平<火參>,減西□□高閣,就安寧之石道。禹道江河,以靖四海,經紀厥績,艾康萬里。乃作頌曰”。頌後又有詩,皆摩滅不完。其雲“遭遇隤納”,又雲“醳散關之<山朝>漯,徙朝陽之平<火參>”,刻畫完好,非其訛繆,而莫詳其義。疑當時人語與今異,又疑漢人用字簡略,假借不同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析里橋郙閣頌
  • 館藏地點:北京故宮博物院
  • 所屬年代:明清
  • 類別:碑文
歷史背景
縱25.3厘米,橫14.7厘米。朱翼盦及家屬捐贈。
此為明清間拓本,二十七開,“校致攻堅”四字未損。
碑立於漢建寧五年(172年)。碑文記太守李翕建橋之功。隸書19行,每行27字。書風古樸,多含篆意。楊守敬《平碑記》云:“《郙閣頌》與《西峽頌》相似,而選石不甚精,故鋒穎皆殺,或雲此亦重刻。”康有為《廣藝舟雙輯》:“吾嘗愛《郙閣頌》書法茂密,漢末已渺。”石現藏陝西略陽靈岩寺博物館。
《郙閣頌》、《石門頌》與《西狹頌》並稱“漢三頌”。 該石刻自成一家,獨具丰標,為標準的漢隸八分--結構嚴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樸,風格沉鬱,體態赫奕,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負盛名,為歷代文學家、書法家所推崇。刻石原在陝西略陽徐家坪街口村郭家地(古名析里,又名白崖)。1979年12月,農民修鄉間公路,《郙閣頌》受損,後被遷至靈崖寺,粘接復原,嵌在前洞石崖邊。其右上額有勒痕七道極為明顯,最長約70厘米,最短約20厘米,此因摩崖刻石地處拐彎,古代縴夫藉此勒繩以省力所致。
黃易《小蓬萊閣金石目》著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