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第一章 脈學,第二章 經絡,第三章 藏象,第四章 疾病,第五章 腧穴,第六章 針法,
內容簡介
《析經解案<難經><內經>理論與臨床》原文分析後列選大量古今醫案,闡明兩部經典著作對臨床的指導作用。每章前有對該章所述內容的概述,後有對該章內容的小結,使學習者推本溯源,思路清晰,學有根本。此書適合在校大學生、研究生、中醫理論研究者、臨床工作者及中醫愛好者閱讀。
作者簡介
段延萍,1955年12月出生,首都醫科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陝西中醫學院後一直從事《中醫基礎理論》《內經》教學,科研工作,發表學術論文30篇。主編參編學術著作11部。參加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教委等課題7項。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脈學
第一節 論切脈獨取寸口的原理;第二節 論切脈部位及陰陽屬性;第三節 論尺寸太過不及的反常脈象;第四節 論脈的陰陽;第五節 論診脈的輕重指法;第六節 論脈的陰陽虛實;第七節 論六氣旺脈;第八節 論寸口脈平而死的原理;第九節 論脈之遲數與臟腑病;第十節 論一髒脈象的十種變態;第十一節 論歇止脈與髒氣的關係;第十二節 論五臟脈絕的虛實誤治;第十三節 論多種診法合參的套用;第十四節 論損至脈病證和治法;第十五節 論四時正常和異常脈象;第十六節 論五臟病脈及主病;第十七節 論脈證相應相反與預後;第十八節 論三部脈法與臟腑經絡的配屬關係和主病;第十九節 論男女的正常和反常脈象;第二十節 論陰陽伏匿脈象及癲狂脈象鑑別;第二十一節論脈病與形病的關係。
第二章 經絡
第一節 論是動所生病的含義及氣血的關係;第二節 論經脈長度和流注;第三節 論陰陽各經氣絕的症狀和預後;第四節 論十二經脈之數;第五節 論十五絡脈;第六節 論奇經的含義和內容;第七節 論奇經八脈的循行和起止點;第八節 論奇經八脈的病證。
第三章 藏象
第一節 論營衛的生成、功能和運行;第二節 論三焦的部位與功能;第三節 論心肺的部位及與營衛的關係第四節 論肝肺浮沉;第五節 論五臟主聲、色、臭、味、液、七神;第六節 論臟腑相合和五腑功能;第七節 論腎與命門;第八節 論五臟與七竅的關係及陰陽氣血的生理病理第九節 論髒五腑六;第十節 論腑五臟六;第十一節 論鼻臭耳聞與內臟的關係;第十二節 論肝有兩葉;第十三節 論人體臟腑的解剖與功能;第十四節 論不進飲食七日而死的原理;第十五節 論七沖門;第十六節 論八會穴;第十七節 論老少寤寐不同的原理;第十八節 論面部耐寒的原理。
第四章 疾病
第一節 論三虛三實;第二節 論五臟正經自病與五邪所傷;第三節 論五邪傳變;第四節 論患者喜惡與臟腑病變;第五節 論臟腑發病根本不同;第六節 論疾病的傳變和預後;第七節 論臟腑病治療難易的道理;第八節 論積聚;第九節 論五臟積病;第十節 論五泄名稱與症狀;第十一節 論傷寒病一;第十二節 論狂病與癲病的鑑別;第十三節 論厥痛與真痛;第十四節 論診法。
第五章 腧穴
第一節 論髒有五俞腑有六俞;第二節 論井穴為始的道理;第三節 論五俞穴的陰陽五行屬性;第四節 論井穴合穴出入的意義;第五節 論原穴與三焦的關係;第六節 論五臟俞募穴
第七節 論五俞穴的含義和主治病證。
第六章 針法
第一節 論子母補瀉法;第二節 論四時的不同刺法;第三節 論針刺營衛的深淺;第四節 論迎隨補瀉的針刺方法;第五節 論刺井瀉滎法的運用;第六節 論四時五臟的針刺方法;第七節 論肝實肺虛套用瀉火補水法的原理第八節 論補瀉的方法和步驟;第九節 論治未病
;第十節 論針刺補瀉的基本手法和步驟;第十一節 論子母迎隨補瀉法;;第十二節 論候氣進針與出針;第十三節 論虛實證補瀉失誤的後果;附:主要參考書目(析經解案)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