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足鱟類

板足鱟類

板足鱟類是一類已絕滅的水生節肢動物,因其最後一對附肢寬扁似槳而得名。屬於有螯肢亞門的腿口綱(Merostomata)。已發現67屬300餘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板足鱟類
  • 拉丁學名:eurypterids
  • :動物界
  • :螯肢門
  • 亞門:螯肢亞門
  • :腿口綱
  • 分布區域:近岸淺海和河口三角洲附近
外形特徵,生長時期,分布範圍,其他信息,

外形特徵

頭胸甲(又稱前體節)近方形,在其中央部有一圓形突起,其中部有一對或一個單眼,頭胸甲之兩側有一對複眼。頭胸甲腹面有6對附肢。第一對為螯,有些種類螯肢較小,由3節組成;另一些則螯肢長大,由4節織成,並生有鋸齒。最後一對附肢常呈寬扁狀司游泳、平衡或翻起水底的底質以掩埋自己。其餘幾對為步足,司移動。口位於頭胸甲腹面,四周為6對附肢的基節,每個基節上均有用於銼割和咀嚼的牙齒。口的後面有一口後板,其功能不清,但其形態常成為重要分類依據。腹部由12節腹節及尾節構成,其前部6節構成前腹部,一般較寬,腹面具5對腹板,內覆橢圓形的鰓。前腹部腹面生有生殖器官,從生殖器官可以明顯看出板足鱟類的雙形現象。一些具細而長的生殖厴,稱為A型;另一些具短而寬的生殖厴,稱為B型,但對哪一類為雌性,哪一類為雄性則有不同意見。後腹部較前腹部窄而細,有時呈管狀。尾節形態多樣,有長刺狀、短棘狀、鉗形、扁形等。體表多具鱗片、皺褶等(見圖),而且各部分體色亦常有不同。身體大小懸殊,從15厘米到2.5米左右,可能是已知最大的節肢動物。

生長時期

板足鱟類最早出現於早奧陶世,由於晚奧陶世的種類已經極為複雜和專門化,估計板足鱟類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寒武紀以前。晚奧陶世到早泥盆世,板足鱟類不論從種、屬的數目以至個體數量均達到極盛,此後急劇衰落而減少,直到二疊紀末絕滅。

分布範圍

板足鱟類生活於近岸淺海河口三角洲附近,營移動底棲生活為主,可能是當時最兇猛的肉食性無脊椎動物,當時的早期脊椎動物如無頜類等都不是它的對手。 石炭二疊紀的種類多發現於濱海煤炭沼澤環境。化石發現於歐、亞、北美等地,中國亦有發現,曾報導過的有唐山石炭紀的鱗皮鱟(Dermopterus)和長江三峽的楊氏板足鱟(Eurypterus youngi)等。

其他信息

板足鱟類共分為4個亞目8個超科和18個科。板足鱟化石最先發現於美國紐約州(1818),被認為是鯰魚化石,頭胸甲上的附肢被認為是鯰魚須。板足鱟類作為標準化石的意義不大,但作為古生物研究得較詳細。在科普著作中常被提到,但稱之為“海蠍子”則是極不準確的,它與蠍子完全屬於不同的兩個綱。在野外常易與無頜類的頭甲混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