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特徵
形態特徵
病原為子囊菌類核菌綱、球殼目、間座殼科、內座殼屬的栗疫菌 (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Murr) Barr.)。病部的菌絲著生在形成層或皮層內,組成緊密的扇形菌絲層,子座自樹皮裂縫中突出,直徑0.3-2毫米,呈橘紅色,內生分生孢子器和
子囊殼。分生孢子器呈不規則形,大小不一,多室,內腔壁上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無色,單生,很少有分枝,其上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單胞,無色,長橢圓形或圓柱形,直或稍彎,大小為2.4-3微米×1.2-1.3微米。子囊殼茶褐色至黑色,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50-350微米,深埋在子座組織中,1個至多個,頸細長,黑色,下部色淡,長達600微米,長頸伸出子座頂部。
子囊棒狀,頂壁增厚,中有孔道,周圍有一亮環結構,大小為36-42微米×5.5-7微米。子囊孢子8個,成單行或不規則排列,橢圓形,雙胞,無色,隔膜處稍縊縮,大小為5.5-11微米×3.0-5微米。
生理特性
病菌在5-35℃下,菌絲均能生長,15-30℃下生長良好,最適溫度為25-30℃。該種病原可侵染
栗、
櫟樹、
山核桃、常綠錐栗、
歐洲山毛櫸等植物。
為害症狀
病菌自傷口侵入主幹或
枝條,初期在光滑的樹皮上形成邊緣不規則的水漬狀、邊緣略隆起的黃褐色至褐色病斑,在粗糙的樹皮上病斑外觀無法辨認,但剝希旋燥開樹皮,受害處皮層呈深褐色至黑褐放腳備色,邊緣不明顯,韌皮部變色死亡,形成典型的潰瘍和爛皮。隨著病斑逐漸擴展,直至包圍樹幹,並向上、下蔓延,病斑組織初期濕腐,有酒糟味。失水後樹皮乾縮縱裂,剝開枯死樹皮,可見到有污白色至淡黃色的扇形菌絲體(菌絲扇)。發病枝條上的葉變褐色死亡,凶歡槓但長久不落。春季在病斑上產生橘紅色疣狀子座,5月以後在子座上溢出1條淡謎精黃色至橘紅色膠質卷鬚狀的分生孢子角,遇水後即溶化。在氣候乾燥時,子座色澤變暗。秋季在子座中出現子囊殼,子座變橘紅色至醬紅色。隨著病斑的擴展,樹皮開裂,進而脫落下來,露出木質部,病斑邊緣形成癒合組織,第2年舊病復發,繼續擴展,形成新的癒合圈, 這樣年復一年形成同心密集的中心低、邊緣高的多層癒合圈,為開放或或放射形潰瘍。當病斑環繞主幹時,造成整株死亡。
分布範圍
板栗疫病是世界性栗樹病害,在中國北京、河北、山西、遼寧、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陝西的板栗種植區有分布。
侵染循環
病原菌主要以
菌絲、
子座、成熟或未成熟的子囊殼和少量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在病株枝幹、枝梢或以菌絲形式在栗實內越冬。分生孢察殼祖騙子可借風雨、昆蟲(栗癭蜂、栗大蚜、栗花翅蚜、大臭蝽)或鳥類傳播。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都能侵染,分生孢子是翌年初侵染的主要來源。孢子萌發後從傷口侵入,日灼、凍傷、蟲咬、嫁接以及人為因素造成的傷口均為病原菌侵入創造條件,傷口不僅可作為病原菌侵入的通道,而且可為病原菌提供養分,使菌絲體得以擴展,深入寄主組。
流行規律
病原菌為兼性寄主菌,引起潛伏侵染性病害,病害的發生與立地條件、氣候、林分狀況及管理水平有著密切關係。病原菌一年四季均可形成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但以春、夏季為多。分生孢子在乾燥條件下可存活2-3個月,甚至可長達1年之久。子囊孢子的成熟以秋季為多,但子囊孢子萌發期長,可達數月,且耐乾旱,經1年(有報導為2.5年)乾燥後遇雨水仍可萌發。當平均溫度超過7℃時,病斑開始擴大。氣溫維持在20-30℃時,最適宜病原菌的生長和繁殖,病斑發展迅速,一般侵入5-8天后出現病斑,10-18天產生子座,隨後白拜估蜜產生分生孢子器。平均溫度下降到10℃以下時,病斑發展遲緩。
板栗疫病的病原菌為真菌,病菌在發病部位越冬,3月病菌開始由病組織釋放,借雨水、風、昆蟲和鳥類傳播。經各種傷口侵入枝幹,因此多發病在嫁接部位、鋸剪口及其他機械損淚炒永傷點,其中日灼、凍傷部及嫁接是常見的病菌侵入處。3月底4月初開始見病斑,擴展迅速,到10月底逐漸停滯。遠程傳播主要通過苗木。病害的發生髮展與大氣的溫濕度有密切關係,管理粗放、修剪過度、樹勢衰弱的樹發病重。
發病時期:早春氣溫回升至栗樹發芽期,是發病盛期。
寄主抗性:亞洲栗樹普遍較抗栗疫病,歐洲品種抗性差,中國板栗被認為是最好的抗源。
氣候:冬季氣溫偏低,形成傷口,利於發病。
栽培:嫁接時接口未經消毒,栗園密度過大,土壤肥力低下,病蟲害嚴重發生,樹體抗性降低,利於發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撫育管理、提高樹勢、增強栗樹的抗病能力,是防治板栗疫病的根本途徑。
加強苗木檢疫,防止帶病苗木或接穗傳到無病區。
徹底清除重病株及重病枝,及時燒毀,減少病菌侵染來源。
化學防治
刮除主幹及大枝條上的病斑,深度要達木質部,傷口選用0.1%升汞或昇平液(0.5%升汞、2%平平加、97.5%清水混合)塗刷,或選用稀釋200倍的抗菌劑401、稀釋500倍的
多菌靈、稀釋500倍的甲基托布津、10%鹼水等。
種苗出圃前採用50%林病威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加40%蟲必克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噴灑。該菌是一種弱寄生菌,只有當樹勢處於衰弱或有傷口的情況下,才能嚴重感染。因此主要是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保護樹體,防止創傷,可減少病菌侵染機會。
侵染循環
病原菌主要以
菌絲、
子座、成熟或未成熟的子囊殼和少量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在病株枝幹、枝梢或以菌絲形式在栗實內越冬。分生孢子可借風雨、昆蟲(栗癭蜂、栗大蚜、栗花翅蚜、大臭蝽)或鳥類傳播。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都能侵染,分生孢子是翌年初侵染的主要來源。孢子萌發後從傷口侵入,日灼、凍傷、蟲咬、嫁接以及人為因素造成的傷口均為病原菌侵入創造條件,傷口不僅可作為病原菌侵入的通道,而且可為病原菌提供養分,使菌絲體得以擴展,深入寄主組。
流行規律
病原菌為兼性寄主菌,引起潛伏侵染性病害,病害的發生與立地條件、氣候、林分狀況及管理水平有著密切關係。病原菌一年四季均可形成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但以春、夏季為多。分生孢子在乾燥條件下可存活2-3個月,甚至可長達1年之久。子囊孢子的成熟以秋季為多,但子囊孢子萌發期長,可達數月,且耐乾旱,經1年(有報導為2.5年)乾燥後遇雨水仍可萌發。當平均溫度超過7℃時,病斑開始擴大。氣溫維持在20-30℃時,最適宜病原菌的生長和繁殖,病斑發展迅速,一般侵入5-8天后出現病斑,10-18天產生子座,隨後產生分生孢子器。平均溫度下降到10℃以下時,病斑發展遲緩。
板栗疫病的病原菌為真菌,病菌在發病部位越冬,3月病菌開始由病組織釋放,借雨水、風、昆蟲和鳥類傳播。經各種傷口侵入枝幹,因此多發病在嫁接部位、鋸剪口及其他機械損傷點,其中日灼、凍傷部及嫁接是常見的病菌侵入處。3月底4月初開始見病斑,擴展迅速,到10月底逐漸停滯。遠程傳播主要通過苗木。病害的發生髮展與大氣的溫濕度有密切關係,管理粗放、修剪過度、樹勢衰弱的樹發病重。
發病時期:早春氣溫回升至栗樹發芽期,是發病盛期。
寄主抗性:亞洲栗樹普遍較抗栗疫病,歐洲品種抗性差,中國板栗被認為是最好的抗源。
氣候:冬季氣溫偏低,形成傷口,利於發病。
栽培:嫁接時接口未經消毒,栗園密度過大,土壤肥力低下,病蟲害嚴重發生,樹體抗性降低,利於發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撫育管理、提高樹勢、增強栗樹的抗病能力,是防治板栗疫病的根本途徑。
加強苗木檢疫,防止帶病苗木或接穗傳到無病區。
徹底清除重病株及重病枝,及時燒毀,減少病菌侵染來源。
化學防治
刮除主幹及大枝條上的病斑,深度要達木質部,傷口選用0.1%升汞或昇平液(0.5%升汞、2%平平加、97.5%清水混合)塗刷,或選用稀釋200倍的抗菌劑401、稀釋500倍的
多菌靈、稀釋500倍的甲基托布津、10%鹼水等。
種苗出圃前採用50%林病威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加40%蟲必克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噴灑。該菌是一種弱寄生菌,只有當樹勢處於衰弱或有傷口的情況下,才能嚴重感染。因此主要是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保護樹體,防止創傷,可減少病菌侵染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