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特徵
病原為圍小叢殼(
Glomerella cinga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屬
子囊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盤生寄主表皮下或表皮細胞內,暗褐色至黑色,形狀薄盤狀,變異較大,直徑40-1000微米以上。分生
孢子梗通常較短,有時長達60微米,無色或基部褐色,無或有分隔。在分生孢子梗之間,或在分生孢子盤邊緣生數目不定的褐色至黑色剛毛,有時不生剛毛。剛毛較分生孢子梗顯著為長,基部色較深,厚壁,有分隔。分生孢子無色,單細胞,橢圓形、圓柱形或棒形,兩端鈍圓,平均(12-19)微米×(4-6)微米。分生孢子聚集成堆時呈淡紅色至橘紅色。該種病原可侵染栗樹等植物。菌絲髮育和孢子發芽溫度為15-30℃左右,5℃時菌絲也能緩慢生長。
為害症狀
板栗炭疽病主要為害
果實,也為害新梢和葉片。發病初期在幼苞上形成病斑,發病部位的苞刺和基部的栗苞表皮開始變成黑褐色,並逐漸擴大至整個栗苞變成黑褐色。
枝幹:嫩芽受害,呈水漬狀,如開水燙傷後萎蔫枯死,潮濕時上生粉紅色的分生孢子堆。小枝發病易風折。發病栗樹基部出現褐色病斑,病斑上有小黑點。
葉片:病斑為不規則形至圓形,褐色或暗褐色,有紅褐色的細邊緣,並沿葉脈或葉柄擴展,有許多小黑點。通常對栗樹影響較小。
果實:發病球苞上病斑為褐色,有小黑點;果實發病比栗苞遲,果實發病多從果頂開始,沿側面擴展到果底,果皮變黑,生有灰白色的菌絲體。果仁發病呈近圓形壞死病斑,褐色或黑褐色;後腐爛乾枯形成空洞,俗稱“黑尖果”。生長期發病,造成早期落果。
種仁:病菌侵入種仁後,種仁變黑褐色。隨著發病部位擴展,種仁乾腐萎縮,產生空洞,內部充滿灰色菌絲,最後全部種仁呈乾腐狀,不能食用。當有其他病菌共同染髮病時,病果有時也呈軟腐狀。病菌常在表面上產生黑色粒狀分生孢子盤,遇潮濕時產生粉紅色黏稠狀分生孢子團。
分布範圍
板栗炭疽病在中國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等地均有發生。在江蘇、湖北主要為害枝幹部,在皖西以為害葉部為多。
侵染循環
病原以菌絲體在活體的芽、枝內潛伏越冬;或在病葉、病果中越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發病,發病初期皮孔開裂,出現黑色分生孢子,5月下旬枝幹開始腐爛,易折斷,病部產生大型黑色子實體,隨後開裂散出孢子,通過雨水或昆蟲傳播,經皮孔或表皮侵入組織。貯運期間不再侵染。
流行規律
發病時期:通常采後第1個月為腐爛高峰期,期間果實失水越多,腐爛越快。
發生條件:果期雨水多,日照少,發病重。採收期氣溫高(26-28℃),濕度大,利於發病。管理粗放,害蟲危害重,發病普遍且嚴重。采後栗棚、栗果大量堆積,若不迅速散熱,腐爛嚴重。
防治方法
清除病源:冬季剪除病枯枝集中燒毀,以減少越冬菌源。
農業防治:加強栗園綜合管理。合理整形修剪,保持體通風透光良好。加強栗園土肥水管理,控制栗癭蜂、粟新鏈蚧等發生,增強樹勢,並注意選用抗病品種。
化學防治:發病重的栗園旬病菌初次侵染至次侵染期,分別在樹上噴40%多硫合劑500倍液,或70%
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
多菌靈可濕性劑600-800倍液。待儲的板栗在采果前的9月中旬,結合防治桃蛀螟加噴上述藥劑,可取得顯著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