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唯庵禪師俗姓張,華亭人,七歲到杭州天龍寺出家,後到
江蘇霧霞山師從石屋禪師,石屋住處庵前有棵松樹,濃蔭疊翠,覆蓋滿地。有一天,石屋禪師以手指松樹對唯庵說:“子猶是松,後當廣蔭於人。”又說:“緣在
吳淞。”於是手書“松隱”二字給唯庵。唯庵遵師教誨,不久還歸華亭赤松溪,結茅而居,閉關三年,修持不出,里人(鄰居)奇而敬之。里人
吳山舍地捐款,集資為唯庵建廟,於元代至正年間(1357年)竣工,唯庵遂以“松隱”為庵名。
庵建成後23年後,規模日廣,殿、堂、齋、寮逐漸具備。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唯庵募資在松隱庵邊建造了華嚴塔,這使得松隱庵的影響大為擴大。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唯庵圓寂,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住持道明擴建庵院,除原有華嚴塔及其他建築外,還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觀音殿,旁有鐘鼓樓。後道明和尚請於朝廷,得敕賜改額為“松隱禪寺”,太史楊宣題額“浦南第一山”。大明宣德年間(1427~1435年),住持無咎大師拓庵為寺,復經顯大師等悉心擴展,先後歷百年,才使殿閣巍峨,廊廡縈繞,僧侶成群。
“文革”中,寺廟一度被毀與一旦。1991年4月11日,經金山縣人民政府批准修復並開放鬆隱寺為佛教活動場所,並新建一座建築面積為260平方米的大雄寶殿。由時任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題寫“松隱禪寺”額匾。自此,寺廟又香火不斷,佛事頻繁,誦經梵唄之聲,日以夜繼寒暑無間。1996年擴建大雄寶殿,2000年松隱禪寺又進行了擴建。
在六百多年的歷史中,松隱禪寺內兩棵蒼老的銀杏樹見證了寺廟的榮辱興衰,並也親身經歷了歷史的風雨。其中一棵被焚燒過的銀杏仍然頑強地活著,那黑黑的樹幹記下了“文革”那特殊年代中的愚昧和無知。
松隱禪寺占地28畝,主軸線上建有
觀音殿、
大雄寶殿、
藏經樓和
華嚴塔,寺內還有偏殿和生活用房等建築。藏經樓新建於2000年,為兩層建築,底層為法堂,二層為藏經樓,建築面積650平方米,樓內梁和頂上的龍鳳、仙鶴、花草彩色繪畫顏色鮮艷、形態逼真。
2008年1月2日,松隱禪寺舉行鐘鼓樓落成暨華嚴三聖像開光典禮。來自上海市部分區縣的佛教界代表人士,以及近三千名信徒參加了活動。
主要景點
華嚴塔
松隱禪寺內的華嚴塔,是浦南現存唯一古塔。元代至正年間(1357年)松隱庵建成後23年,即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規模日廣,唯庵禪師(德然和尚)譴徒惠照、道安等募資建塔。因塔內藏有華嚴真經81卷,故塔名“華嚴”,塔歷時四年建成。禪師德然和尚刺指瀝血,請高僧道謙等寫華嚴經時據傳天為之雨花。塔頂奉寶珠時天又雨花,紛郁盤空而下,十分驚異。塔建成後,登臨原眺,
九峰三泖之秀麗,竭浦東海之浩瀚,盡收眼底,四方旅遊者,日益增多。
當時華嚴塔為七層,為飛檐翹角樓閣式佛塔,高31.25米,方形。磚木結構,塔內有梯級,飛檐外出,檐牙高喙,扶欄傍翼,風鈴叮噹,悠揚悅耳。近地兩層,周以崇閣,上奉千佛,下供釋迦、多寶二位如來像,傍立翊衛諸天神。據《松江府志》載:“有城內興聖教寺塔(今松江方塔),松隱華嚴塔,城西圓應塔(今松江西林塔)與西郊禮塔(今松江李塔);四塔聳峙,遙遙相望,為峰泖間秀色,增添無限風光。”華嚴塔與浩淼三泖、翠迤九峰構成“峰泖塔林”奇觀,聞名江南。
華嚴塔歷經六百多年滄桑歲月,年久失修。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曾兩次重修。1961年遭雷擊,塔身傾斜。1963年整修,扶正塔心木,去除周圍殘瓦朽木,並設定避雷針於其上。但終因年代久遠,各層腰檐、平座已殘缺不齊,欄桿更一無所有,圍廊也毀壞。“文革”中,松隱禪寺的佛象、藏經被付之一炬,放生池、碑碣、鐘鼎等全部被毀,並有人用拖拉機企圖倒毀古塔而未得逞。1979年再度整修。1982年建造圍牆加以保護。1999年,由
金山區人民政府和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出資200萬元,按原塔風貌重新進行修復。這次大修還從塔頂寶瓶中發現元、明、清歷代文物39件(組),內有明代釋迦牟尼三世佛三尊,元代龍頭魚尾銅怪獸,明代貼金木座佛,鏤孔金冠、錢幣、白瓷像、鎏金銀人像,清代純金金蓮花童子、銀龕木雕像、佛牙、念珠、鎏金銀佛等。尤足珍貴的要數15顆乳白色,帶珍珠光澤的舍利子,實為罕見。元代的魚龍銅怪獸,不知為何物,亦為前所未見,文物研究人員認為頗具研究價值。元代血書《華嚴經》也大放異彩,不僅論證了惟庵和尚刺血寫經和華嚴塔塔名的史實,還給研究上海宗教提供了重要資料。1999年8月30日寶瓶升頂,除原有文物外,又增添了金山農民畫(瓷板)、黑陶、農民畫銀質紀念章、金楓黃酒、紀念幣、玉佛手等,留存後世。整個工程於12月底竣工。修復天宮,復原飛檐、迴廊、平座欄桿、扶梯,重新安裝風鈴,更換了寶瓶、塔剎和塔心木,對塔身內部隱蔽工程用鋼筋水泥進行加固,又新安裝了泛光燈。修復後塔高32米,飛檐翹角,風鈴叮噹,重現古塔風采。2002年4月27日華嚴塔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華嚴塔是
江南地區較早使用琉璃構件的古塔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華嚴塔的結構形式在上海古塔中別具一格,有著鮮明的特色。塔身磚砌,各層有腰檐、平座和圍廊;塔檐和平座之下均有斗拱挑托。二層圍廊安置格窗,是典型的
江南民居樓閣形式;七層塔身外壁鑲嵌有彩色琉璃磚雕坐佛像三尊,琉璃坐佛雕磚以綠、黃兩色為主調,佛像結跏趺坐,背光、衣飾較多地保留了元代的風格。
華嚴塔橋
寺門口是華嚴塔橋,建於清朝,在華嚴塔邊得名,因在塔南,也曾被稱為塔陽橋。是金山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橋洞兩側有對聯,
一側為:高蔣跨兩邑通流,攘來熙往;華嚴祛三途業感,鐘聲塔影。
另一側是:石樑賴善信施財,眾警易舉;心田為度生寶筏,福果圓成。
交通指南
地 址:
金山區松隱鎮
九豐村1080號(320國道華嚴塔路北端)
交通指南:乘坐滬金線、南金線(南橋-
朱涇)、蓮金專線(蓮花路捷運站-朱涇)、蓮楓專線(蓮花路捷運站-楓涇)、莘金專線(莘莊捷運站-朱涇)到松隱山莊(320國道華嚴塔路路口)下,沿華嚴塔路直走300米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