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清真北寺

松潘清真北寺

松潘清真北寺為一座中國宮殿式建築,坐落於松潘縣城北角,面臨岷江,坐西向東。

該寺始建於清朝,重建於民國8年(公元1919年),迄今已逾200餘年。

該寺為松潘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人民集會聚禮的主要清真寺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松潘清真北寺
  • 地理位置:松潘縣城北角
  • 建造時間:清朝
  • 重建時間:1919年
松潘穆斯林小史,松潘清真北寺,附:城關清真寺,地圖信息,

松潘穆斯林小史

松潘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北部,歷史悠久。《唐會要》載,回紇人因在平息安史之亂中有功,唐王朝許其入貢以馬易茶。當時,松潘(當時稱松州)是唐代邊陲重鎮,轄今阿壩州大部,遠接甘、青境內,是唐代川邊茶馬古道上最大的商貿集散地。波斯阿拉伯回紇等商人自唐肅宗時期進入松潘,參與茶馬貿易以及以馬易蜀錦的商業活動。這便是最早進入松潘的穆斯林先民。
1364年,松潘二州民族反元,將回回人後裔攆走,東山寺和城池被火毀,明武元年(1379年)平羌將軍丁玉平息松潘南路之亂,後克復松州,並潘州和松州設松潘衛,打通了川甘青商道,西北各省回族一部分是領命前來築城,一部分是茶馬商販進入松潘,還有內地回族沿涪江和岷江進入松潘,從事商馬販運和其他生意,其中有很多人居住,並建了清真寺。
松潘清真北寺
永樂七年(1409年)朱棣為了鼓勵色目人築城,修建了清真下寺(今城關幼兒原處)。1747年陝西渭南回民入松潘,又修建了上寺,使松潘的伊斯蘭教得到發展。清乾隆年間,為避教難,西北部分回民便遷徙到松潘。鹹豐十一年因反抗茶稅,官吏逃遁、松潘回族人遭受劫難,死者四千多人。辛亥元年因變亂,回漢民族又亡千餘人,但伊斯蘭教仍有發展,並在同治年初修建了清真北寺、拱北等。全縣有11座清真寺,其中清真北寺、城關清真寺坐落在縣城內。松潘是一個藏、羌、回、漢多民族雜居的縣,但回族更注重個人和環境衛生。
松潘回族的祖先在元以前生活在蔥嶺以西,在長達700多年的定居歷史過程中,現人口近萬人,絕大多數信仰伊斯蘭教(屬老教)。縣城及附近的鄉村是回族聚居地,由於民族相對群居於“坊”,因此其信仰習俗都較好地保持了下來。
松潘縣城現存有兩座清真寺:一是清真北寺,二是城關清真寺。

松潘清真北寺

建築風格
該寺建築雄偉,是按伊斯蘭教傳統規劃。由大門樓、禮拜堂、南經堂、北經堂、宣禮樓、沐浴室等木結構建築物所組成,四周高牆相圍,古楊掩映,實為勝地。大殿(禮拜堂)坐西向東,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殿頂為單檐歇山式,造形古樸雄偉。建築物上每一根柱,每一朵斗拱,規範一致,比例協調。左側為;南經堂面闊三間,室內陳設木桌、凳數張,為穆斯林學習回文之地,壁上掛有用回文書寫的字畫;右側為:北經堂,面闊二間,堂內四壁設計精巧,懸掛有回文聖經、繪畫、照片,四周設沙發、茶几、茶具、花瓶等,布置典雅。此地為伊斯蘭教協會成員學習、集會之地。
清真寺門樓清真寺門樓
此寺為松潘縣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真寺,政府近年又撥款修葺一新,使古寺換新顏。遠眺該寺,塔影緲緲,楊樹裟裟,靜謐神奇,令人肅然起敬。

附:城關清真寺

城關清真寺,位於縣城中街,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丁玉克服松州後,由松潘沙、鐵、常三姓捐資建築,毀於明末戰火。道光年間祁有德捐資再建,鹹豐庚申戰火毀,同治時期重修,宣統辛亥年毀,民國六年募捐再建。
該寺為中式傳統建築。有前廳,前院天井,禮拜殿,窯殿,南北經堂,沐浴水房等。明代封火牆、斗拱,拱形院門保存完好。可容納七至八百人禮拜。遺址尚存。

地圖信息

地址:進安鄉城北街501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