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渡望峽中

《松滋渡望峽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七言律詩。此詩首二句寫從渡口遠望江水奔流而下的氣勢;三、四句寫身臨楚地而回憶楚國舊事;五、六句寫巴蜀水險人愁;末二句因遙望而生聯想,由巫山、巫峽而及永安宮、陽台山,自熱也會進而想及巫山神女的傳說。詩中採用景中藏情,渾然不露的手法,其自然感慨,盡從景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松滋渡望峽中
  • 作品別名:松滋洞望峽中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劉禹錫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文學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松滋渡望峽中
渡頭輕雨灑寒梅,雲際溶溶雪水來。
夢渚草長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巴人淚應猿聲落,蜀客船從鳥道回。
十二碧峰何處所,永安宮外是荒台。

注釋譯文

注釋

①松滋渡:在今湖北松滋縣西北,距下牢關三峽盡處已不遠。
②溶溶:水流動的樣子。
③雪水:指江水。長江上游多高山,夏日積雪消融入江,故云。
④夢渚:雲夢澤中的小洲。
⑤楚望:指楚國山川。
⑥夷陵:楚國先王陵墓名,後作縣名,地在今湖北宜昌境內。
⑦秦灰:秦軍焚燒夷陵的灰燼。
⑧巴人:巴地之人。巴,古國名,在今四川東部。
⑨淚應猿聲落:古漁歌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⑩蜀客:蜀地之客。蜀,指四川。
⑪鳥道:指人跡獸跡不到只有鳥能飛到的地方。
⑫十二碧峰:指巫山十二峰,神女蜂即其中之一。
⑬永安宮:在白帝城內,為劉備託孤之所。

譯文

微微的冷雨灑在渡口的寒梅上,天邊白雲流動,好像雪花化水瀉下來。
雲夢澤中的洲渚上荒草長得遮蓋了舊日的楚國山川,楚夷陵一帶的黑土裡還有當年秦兵焚劫的余灰。
巴人的淚水隨著哀猿的鳴聲落下,蜀客的船隻沿著曲折的三峽返回。
青青的巫山十二峰在哪裡呢?那永安宮外的荒台大概就是傳說中的陽台。

創作背景

劉禹錫從唐憲宗永貞元年(805)貶連州刺使出京,在外任共歷二十二個年頭。其間曾擔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夔州(今四川奉節)刺史。多次往返均經松滋渡。這首詩應是長慶元年(821)冬未春初赴菱州仕途中所寫。

作品賞析

文學鑑賞

這是一首寫景兼懷古的詩。
此詩首句先寫渡口之景,細雨霏霏,灑落在寒梅之上,美則美矣,但不免使人產生淒迷之感。這就給全詩籠上了一層迷惘的氣氛。第二句寫看見融化後的雪水從雲間奔涌而來,已轉入“望”字。“寒梅”、“雪水”點明時令。
第三、四句迪懷秦楚舊事,並寫望中所見陸上之景。“楚望”出自《左傳·衰公六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睢、章,楚之望也,”此處巧妙地借用這一典故,仍扣緊詩題“望”字著筆,極寫小洲上青草生長繁茂,以致模糊了詩人的視線。秦將白起攻楚時,曾火燒“夷睦”。“土黑”、“秦灰”,非常精煉地概括了這一歷史故實。當然,詩人在這裡並不僅僅是追敘史事,而是以山川為見證,抒發了對歷史興亡的無限感慨。當年,楚國橫跨江、漢、睢、章,地域廣闊,物產豐饒,但秦人一炬,毀其先王之睦墓,最終不免亡國。而秦王朝一統天下,自以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於今亦僅有攻城掠地時留下的陳跡供人憑弔而已,同樣令人可悲。詩人在這裡含蓄地告訴人們:帝王之業,是不可能千秋萬代傳之不朽的。這一聯中的“迷”、“有”二字極有深意。“迷”字既是寫因“草長”而產生的實感,也是寫面對山川,聯想史事時引起的迷惘之情。“有”字既見出歷史故實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也是在興嘆山川未改,而王霸之業,僅僅餘有灰燼而已。
第五、六句主要寫望中所見的江中之景。五句系化用“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古歌,寫船客的哀愁。六句“船從鳥道回”又明從“望”中著墨,寫船夫的艱辛和三蚨的迂迴曲折。但詩人在這裡並非是單純描摹客觀景象,而是另有深意。上聯是寫王朝舊事,此聯筆鋒一轉,寫的是百姓愁苦。合起來讀,就不難發現,詩人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潼關懷古》)的深沉感慨。
第七、八句因望而生聯想。從巫峽十二峰自然會想到楚王夢神女的傳說,從荒台也可能想到神女所居的陽台,從永安宮也會想到蜀先主劉備,他就是“崩年亦在永安宮”(杜甫詠懷古蹟>其四)“何處所”應前“迷”字,“荒台”與首聯之美景相映村,見出無窮感嘆。“十二碧蟑何處所?”令人感到種話傳說是那樣虛無縹緲,前朝王事亦成虛有。而永安宮外,徒有荒台,爭為帝王者,也是可哀。
這首詩借景懷古,以精煉含蓄的語言和豐富的聯想將景物與歷史故實、神話特說融合在一起,似寫景而實懷古,似懷古而真寫景,懷古中有感慨有識見,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渾然一體,客觀景象與主觀感受結合無間。這正是劉禹錫一些寫景兼懷古詩的共有特色。

名家點評

(唐)范攄《雲溪友議》:中山劉公曰,頃在夔州,少逢賓客,縱有停舟相訪,不可久留,而獨吟曰:“巴人淚逐猿聲落,蜀客舟從鳥道來。”
(明)顧磷《批點唐音》:此篇尚存中唐氣調。
(明)高棅撰《批點唐詩正聲》:韻格落盛唐諸公後,而所得亦自深渾。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七言律如“南荊西蜀”、“南宮幸襲”、“渡頭輕雨”三篇,聲氣有類盛唐。
(明)唐汝詢唐詩解》:此眺望而懷古也。言細雨沾梅,冰雪初解,山峽之波從天而下,於是瞻楚望。
(明)廖文炳《唐詩鼓吹註解》:十二碧峰不知何在,但是永安宮外一荒台而已。蓋亦遠望而深致其感古傷今之意歟?
(明)王夫之唐詩評選》:自然感慨,盡從景得,斯為景藏情。
(清)朱三錫《東岩草堂評訂唐詩鼓吹》:朱東岩曰:題是“望峽中”,只寫“望”字意。輕雨灑梅,必是交春時候;雪消水來,必是臘盡春初時候。唐人寫景,各有分寸,不輕下筆呵知。……三、四皆望中可見之景,有無限感觸意。五、六皆望中可想之事,有無限低徊意,“碧峰”“永安”一結最為盡致,欲寫無“碧峰”,偏寫有“荒台”,令人悠然神遠矣。
(清)胡以梅《唐詩貫珠》:通篇典麗工切,洵是名家之作。
(清)楊逢春《唐詩繹》:八句劈頭將“渡頭”二字引起,一句一意,自近而遠,俱為寫望峽之景,而不見堆垛之跡,有大氣包舉之也。俯仰古今聲情悲壯,固是雄傑之作。
(清)何焯《唐三體詩評》:觸目嶮艱,並不得如襄王、宋玉之遇,是其托寄所在也。
(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前解寫松滋渡望,後解寫望峽中,通篇不離“望”字。
(清)屈復《唐詩成法》:一、二松滋渡,又點時。中四望峽中景物。“秦灰”,借《史記》白起燒夷陵,實暗用劫滅事,言滄桑多變也。七、八既見神女荒唐,又吊先主之遺蹤,遙應秦灰句也。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望峽中(首聯下)。正寫望峽,警拔(“巴人淚應”句下)。
(清)紀昀瀛奎律髓匯評》:馮舒:秀便工致。何義門:量移夔州詩,妙在渾然不露。後四句言觸目嶮艱,求若宋玉之遇襄王,亦不可再,所謂一生不得文章力耳。紀昀:中唐本色,惟結二句不免窠臼。無名氏:劉中山律詩雖不及柳州之鑱刻,然自有華氣。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起句松滋渡。以下七句,皆峽中景,有“望”字意。一直說去,大氣直噴。
(清)吳汝綸《桐城先生評點唐詩鼓吹》:求古人遇主之遺蹟,而不可得也。

作者簡介

劉禹錫(公元772-842年),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唐德宗年號,公元785-805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劉禹錫劉禹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