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幽勝圖

松溪幽勝圖

《松溪幽勝圖》是明代畫家董其昌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此圖畫春夏之交的景色。正中高山聳立,老松臨風,溪水潺潺,林木蔥蘢,平湖賞闊,樓宇茅舍隱現山中,雜樹錯列,生機勃勃。圖中樹木枝葉以多種技法交替點寫, 以“橫點”、“大渾點”、“夾葉點”穿插使用,層次豐富,變化多端。山石作“披麻皴”,筆線古拙質樸,陰面略施淡墨渲染,滋潤明潔,畫格平和自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松溪幽勝圖
  • 規格:縱134.6厘米,橫46.6厘米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者:董其昌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水墨畫
  • 現收藏地:南京博物院
  • 幅式:立軸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技法,構圖,名家點評,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從此圖畫面來看,應是一幅山水寫生畫。描繪南方山鄉一隅,山清水秀,鬱鬱蔥蔥的一派吞夏之交的景色,此畫基本上可分為上,下二段,以河水相隔,遠處崇山峻岭,諸峰聳立,山巒坡石起伏,山上和山坳處樹木成林,山腳下和河岸處有一座高架的板橋,將兩坡岸相接,山徑蜿蜒曲折盤旋伸展到崇山密林之中山腰間,山坳處有幾間草舍樓台座落其間,在山坡和叢林的掩映下,或隱或現,雜木茂盛,林壑掩映,一片翠綠;中景為寬闊的河道將兩山遙相分隔,唯有左側的上,下兩處的山心相連線,中景右側的山石與遠景的山石一樣濃重;近景(下段)為崎嶇的丘陵,岡坡連綿,起伏不平,有幾株老松、雜木,前後穿插,偃仰崢嶸,枝幹粗大,曲自向上枝葉茂盛,相互交錯,曲盡其態。岡坡下為碧波平湖,可見樹木、丘坡的倒影。
松溪幽勝圖
署款“天啟五年,歲在乙丑(1625)暮春八日,舟行東光道中寫此”,畫中鈐有“飛岡客直常”“信公珍賞”、“男祖原珍藏”、“虛齋審定”等收藏印,裱邊鈐“谷原鑑賞”、吳邢謝希曾孝其氏審定”、“安人道人”、“陳留仲子”鑑賞章,另有謝安山兩跋。
謝安山邊跋:“思翁天姿超妙,出筆使絕塵,想此圖量取意於郭公,而高情逸致則得之大痴(黃公望)也。”

創作背景

此圖作者自題為仿宋代畫家郭忠恕(恕先)畫意,此語可謂一語中的。圖中突出的石台、層層累疊的山體均直接承繼於黃公望,遠景中以蒼潤的墨色點染出的行行小樹,簡於枝柯而繁於形影,墨氣淋漓,與中景偃仰的古松都明顯地帶有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痕跡,是董氏追蹤董源巨然以至元四家中倪瓚、黃公望這一脈絡的筆墨風格的集中體現。此圖作於明天啟五年(1625年),此時董其昌已是七十一歲高齡。

藝術鑑賞

技法

此畫董氏運用了多種筆墨技巧,勾染結合,皴擦並用,山巒坡石則以中鋒勾勒出輪廓,然後連皴帶染,揮灑而就,渾樸醇厚,無飄浮躁硬的習氣:遠處雜樹造型簡樸,布置嚴明,樹葉有的一抹而過。近處松樹和雜木,枝葉以淡墨、濃墨、乾墨等,用夾葉點、渾點、橫點前後穿插,左右照應,樹幹以淡墨染,黑白對比分明。
山體由凹到凸,墨色由深及淺,很好地表現出近岸及遠山土石的陰陽向背、凹凸之形。尤其難得的是墨不掩筆,皴擦的筆路清晰可辨。前後山體的重疊處,以稍重之筆點苔,並補充以叢樹,使山體前後更加層次分明。圖中用墨總體較淡,使得全圖明淨爽朗,極具淡冶蒼逸之姿,可謂筆墨兼備。林木枝葉或茂密濃郁,或錯雜紛披,尤可見作者用筆用墨的豐富變化。

構圖

此圖採取了一河兩岸的構圖方式,對岸的山林又兼用了高遠及深遠的構圖,首先奠定了全圖“茂密而不繁,峭秀而不塞”的整體效果。

名家點評

南京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魯力:畫中濃墨用的不多,然筆筆表情,滴滴達意,絕不以濫墨充斥畫面,通過點線和深淺濃淡的組合,至微入妙,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

歷史傳承

該圖曾經清末龐虛齋收藏,《虛齋名畫錄》著錄。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重要展覽

2015年11月17日,南京博物院古代繪畫館2015年度換季展“秣陵煙月——明末清初金陵繪畫展覽”正式推出,《松溪幽勝圖》在其中展出。

作者簡介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卒諡文敏。精於書畫鑑賞,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書畫理論方面論著頗多,其“南北宗”的畫論對晚明以後的畫壇影響深遠。工書法,自謂於率易中得之,對後世書法影響很大。其書畫創作講求追摹古人,但並不泥古不化,在筆墨的運用上追求先熟後生的效果,拙中帶秀,體現出文人創作中平淡天真的個性。加之他當時顯赫的政治地位,其書畫風格名重當世,並成為清代藝壇的主流。著有《畫禪室隨筆》、《容台集》、《畫旨》等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