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枯梢病

松枯梢病是植物的一種疾病們主要危害馬尾松,病原是松色二胞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松枯梢病
  • 外文名:Di plodia pinea(Desm.)Kickx.
  • 危害:危害馬尾松
  • 症狀:病梢停止生長
  • 病原:松色二胞菌
分布與危害,症狀,病原,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分布與危害

在我國南方主要危害馬尾松,近年來對火炬松、濕地松為害也十分嚴重。

症狀

發病初期,嫩梢上出現暗灰藍色潰瘍病部,皮層破裂,從裂縫中流出淡藍色松脂。附近受病的針葉,短小枯死。以後嫩梢繼續伸長,潰瘍病部部分癒合,有些繼續擴展,嫩梢彎曲,有些發展成枯梢。在枝條和主幹上,潰瘍病部不斷擴大、腫脹,並長期流脂。當潰瘍病部環截枝條時,潰瘍以上的頂梢枯死,針葉變為淺棕紅色。若潰瘍病部環截主幹時,幼樹全株死亡。初期的潰瘍病部,枯葉或枯梢上,有松色二孢菌的子實體。球果上很少發現子實體,偶見於第三年的老球果上。
松類人工林普遍存在松枯梢病的危害。松枯梢病多在嫩梢上發病,病梢停止生長,針葉短而黃,秋後枯死不脫落,褐色,產生許多黑色小顆粒,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梢枯死後,有的側邊萌發側梢,再感病枯死,因此病樹枝梢死亡後有“簇頂”現象。重病株,新老針葉全部枯死,終至林木死亡。

病原

松枯梢病病菌為松色二胞菌,在光學顯微鏡下,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近圓形,有不明顯的乳頭狀孔口,單生,半埋生於寄主表皮下,分生孢子單胞,卵形至橢圓形。褐色萌發前產生分隔,變為雙胞,該病菌可以對多種松樹造成危害。

發生規律

感病新梢的長與徑生長隨著病害發展而減緩,至6月發病高峰後,其生長與健梢生長的差異明顯加劇;病害嚴重程度與幼樹的樹高、胸徑生長呈負相關。

防治方法

松枯梢病是一種危險性的病害,目前並無很好的防治方法。但通過對松枯梢病的研究發現枯梢病發生與樹齡有關,危害嚴重多在10齡以上,幼林4齡前病害輕;與樹種也有關,馬尾松抗病能力較火炬松、濕地松強;與土壤、海拔有關,土壤砂石含量高、保水、保濕性能差的發病較重,一般情況下,砂岩發育的土壤及花崗岩發育的白砂土,發病比第四紀網紋紅壤重,海拔低的崗地,病害輕,海拔較高的丘陵低山病害嚴重。因此,對枯梢病應重在預防。
①做好苗木檢疫工作,對疫區實行封鎖、禁運;
②選擇適宜的立地條件,在砂岩和花崗岩發育的紅壤應避免栽種國外松,可以選擇種植馬尾松;
③提高集約經營的水平,增強樹勢,提高樹木生長速度,以減輕病害的發生與危害;
④發病時剪除病梢集中燒毀並結合噴灑500倍的甲基托津、多菌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