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尾芭蕉(日本俳句家)

松尾芭蕉(日本俳句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松尾芭蕉(生於寛永21年(1644年),卒於元祿7年10月12日(1694年11月28日)),是江戶時代前期的一位俳諧師的署名。

他公認的功績是把俳句形式推向頂峰,但是在他生活的時代,芭蕉以作為俳諧連歌(由一組詩人創作的半喜劇連結詩)詩人而著稱。(在19世紀,連歌的開始一節(稱為和歌)發展成獨立的詩體,稱為俳諧。明治時代的詩人正岡子規首先稱其為俳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松尾芭蕉
  • 外文名:まつお ばしょう
  • 別名:俳聖
  • 國籍:日本
  • 民族大和
  • 出生地:三重縣伊賀國上野市
  • 出生日期:寛永21年(1644年)
  • 逝世日期:元祿7年10月12日(1694年)
  • 職業:俳諧師
  • 主要成就:將俳諧從和歌中真正解放出來
  • 代表作品:《奧之細道
人物生平,個人生活,寫作風格,重要作品,《野曝紀行》,《笈之小文》,《更科紀行》,《奧之細道》,《嵯峨日記》,作品鑑賞,

人物生平

松尾芭蕉生於伊賀上野,本名松尾藤七郎,通稱忠右衛門。 他十歲開始做大將藤堂家的嗣子良忠的侍童。良忠師從北村季吟學習貞門俳諧,因此芭蕉也對貞門很親近了。 後來在江戶,芭蕉寫出了《談林十百韻》,已經具有很明顯的談林俳諧風格。後來他在甲州逗留期間又作有《俳諧次韻》《武藏曲》《虛栗》等句。直到完成了《猿蓑》才正式確立了"蕉風俳諧"的風格 松尾芭蕉的主要作品有:《荒野紀行》《鹿島紀行》《幻住庵記》《深處的小路》《俳諧七步集》等。他的風格主要是表現作者纖細的感覺,表達了一種悠閒的生活態度。 日本著名的俳句家,室町時代(1392-1573)後期有宗鑒荒木田守武,二人是俳諧連歌作者;江戶時代有松永貞德,他提倡俳諧的娛樂性和教養性,號稱"貞門",可謂傾向於古典的一派。當時俳諧尚處於進入俳諧連歌的階段。另一方面又有西山宗因,主張俳諧的滑稽性,強調創作上的自由奔放,稱為"談林"派。具有這一派特色的還有著名的俳句家井原西鶴(1642-1693)。一般稱為俳聖的松尾芭蕉把松永貞德的古典式技巧和西山宗因的自由奔放熔鑄於一爐,並加以發展,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松尾芭蕉的娘家,三重縣上野市松尾芭蕉的娘家,三重縣上野市
松尾芭蕉松尾芭蕉
雖然松尾是這位日本詩聖的本姓,但一般均以芭蕉直接稱呼他而不用姓氏,如芭蕉翁。 松尾芭蕉出生於寛永21年(西元1644年),幼名(金作),後又以宗房(宗房; むねふさ; 寛文7年; 西元1667年)為名。在他一生曾用了許多筆名,桃青、芭蕉、釣月軒、泊船堂、夭夭軒、華桃園、栩栩齋、風羅坊。如早期取的俳號桃青; 延寶3年; 西元1675年),用以表示尊崇唐朝詩仙李白,“李白”“桃青”剛好相對——也是詼諧的趣味。前者指的是未成熟的桃子或青色桃子,而後者則為白色李子。 由於其弟子李下於延寶9年(1681年)送了一株芭蕉樹給他並種在他當時隱居後來並因此命名為芭蕉庵的庭園內。 不久後,他在天和2年(西元1682年)開始使用芭蕉為俳號。意指氣候太冷以致無法生出果實,此外他有意使用這個筆名喚回詩作無用的想法,或企圖影響詩無用論。松尾芭蕉的許多筆名很少以羅馬拼音翻譯,除了日本式拼音Matuo Basyou外,還有以羅馬拼音對應的Matuwo Baseu拼法用來作英文生平介紹時使用。
松尾芭蕉松尾芭蕉
他出生於伊賀的上野,靠近京都,現在的三重縣上野市,少年青年時期均在上野度過。父親松尾與左衛門是地位低微的下級武士。他的父親於1656年逝世,也就是芭蕉13歲的時候,一家人都由年輕的兄長照料。芭蕉是家中第二個男孩,有一位兄長和一位姐姐,一位妹妹。一開始是當地領主藤堂良忠的侍童,藤堂良忠只比他大兩歲,愛好風流,俳號為蟬吟,他們都喜歡寫俳句。松尾芭蕉第一次出名是在1662年。芭蕉最初之句被收入1664(寬文4年)年出版的《佐夜山中集》,有兩句入集:“明月之夜旅宿焉,緋櫻綻放思暮年。”大約在這段時間,他起了武士的名“宗房”。在1666(寬文6年)年,他的主人逝世,松尾芭蕉選擇離開這個家而不是留下來服侍新的主人。
傳統上認為在接下來的6年中,他至少有一部分時間生活在京都;在這段時間他出版了幾部詩選。1672(寬文12年)年他遷往江戶(現在的東京)。在江戶的八年期間,他廣交遊,多吟句,立門戶。到1676年他被公認為俳句大師,出版自己的文學小冊子並且給詩歌比賽做裁判。1677年(延寶5年)冬,京都著名的俳諧師伊藤信德到江戶。翌年春,信德與芭蕉、山口素堂三人作百韻,出版《桃青三百韻》。他接受了一批追隨的弟子,這些弟子在1680年為他建了第一間芭蕉庵。此時芭蕉三十七歲,突然從繁華的日本移居深川,當時深川還是人跡罕至之地。
芭蕉發現他的成功是不能令人滿意的,而轉向了禪宗(沉思)以求慰藉。這段時間內,他修禪、讀書、遠行,喜讀老莊、李杜。1682年(天和2年)的冬天芭蕉庵被焚毀,有“頓悟猶如火宅之變,而生無所在之心”之句。他的母親於1683年早些時候去世,至此雙親盡失。1683年的冬天他的弟子為他建了第二間芭蕉庵,但是他還是不滿意。1684年的秋天他開始他後來稱之為《曠野紀行》或《飽經風霜的骷髏之紀錄》(『野ざらし紀行』); 原作見[2])的旅行;在這次旅行結束時他創作了《散文之旅》和一些詩歌。他死於1694年,這十年間大半都在旅行。這次旅途他從江戶富士山,到伊勢,上野和京都,1685年夏天回到江戶。天和年間芭蕉窮困潦倒,這一段時期的作品多受杜甫、莊子影響。
松尾芭蕉松尾芭蕉
由於松尾芭蕉在旅程中展現的快速步伐,有些人認為他可能當過忍者。而他的長程旅途同時也讓他得以觀察列國的狀況和得知最新的訊息,包括獲得德川幕府的相關情報。當時的德川幕府本身也派遣許多忍者進行查探訊息的工作。松尾芭蕉的出生地就在伊賀國上野,而伊賀就是眾多忍者的故里。早期他也可能曾作過藤堂良忠的隨從侍衛。然而,少數的文學領域的學者卻嚴正暗示松尾芭蕉其實是德川幕府的間諜。芭蕉究竟是否為忍者今人不可判斷,也有大師笑曰無稽之談,附會而已。旅程中看似成功消除了他心中的惡性,在接下來幾年的寫作也描述出松尾芭蕉對友好與自然的平靜愛好。他曾在貞亨4年(1687年)仲秋為了欣賞中秋滿月特地到鹿島神宮(位於鹿嶋市一游。也因此寫了篇遊記提作《鹿島紀行》; 原作見[3])。同年10月在舉行如同達官顯要般的餞別宴會後松尾芭蕉開始向另一階段的長途旅程出發。 旅程經過了上野、大阪、須磨、明石京都名古屋、日本中部地方山區。此外並前往更科里欣賞姨舍山(今長野縣千曲市的冠著山)的中秋滿月。這段從上野到明石的旅程詳細敘述在《笈之小文》或《笈中小札》(原作見[4])中。而在這部作品中他表現出以俳諧作為主要作品型式的信念。
芭蕉紀念館,俳聖殿(三重縣伊賀市)芭蕉紀念館,俳聖殿(三重縣伊賀市)
芭蕉的墳墓(滋賀縣大津市)芭蕉的墳墓(滋賀縣大津市)
元祿4年(1691年)冬,松尾芭蕉返回江戶並搬進第三間弟子為其搭建的芭蕉庵中。然而他卻不再維持獨居,而與兩個健康狀況不佳的人同住,一個是外甥桃印,另一個是至愛壽貞尼。同時期來訪者絡繹不絕讓芭蕉庵門庭若市。松尾芭蕉曾在一封信中抱怨這個光景害他心無寧日。
元祿6年(1693年)秋,曾有長達一個月之久的時間松尾芭蕉拒絕接見任何人,如此閉關清心後才恢復心平氣和。沒有物慾毫無羈絆的生活信條讓他得以過著超越痛苦的隱居生活。
元祿7年(1694年)夏,松尾芭蕉最後一次離開京都,在到大阪前曾在上野和京都停留一段時間。 最後因腹疾死於大阪,享年51歲,臨終前留下了最後一句俳句:旅途罹病,荒原馳騁夢魂縈(行旅中病了,夢在枯槁的荒野上迴蕩)

個人生活

芭蕉一生未婚,無子。晚年追求俳句之意境,即平和沖淡之美,是為詩壇新風。死後蕉門經歷分裂、復興,後又有與謝蕪村和小林一茶繼承衣缽。

寫作風格

松尾芭蕉將一般輕鬆詼諧的喜劇詩句提升為正式形式的詩體──俳句,並在詩作中灌輸了禪的意境。事實上他多數俳句的前三行為長連歌(一些評論家認為此為其最佳創作)組成而不是各別單獨的作品。但這些詩句本身曾被多次選集並出版,而且他的詩作往往也是後期詩人如小林一茶正岡子規等的最佳靈感來源。最有名的俳句之一要算松尾芭蕉在後江戶時期的作品──『たわらぼ』中的詠嘆詩句“松島呀,啊啊,松島呀松島”頌揚松島灣的無語之美。
註:《松島》是江戶時代後期相模國(神奈川県)的狂歌師田原坊所著,全文如下:
松島呀,啊啊松島呀,松島呀
松島やああ松島や松島や

本作品一度被誤解為松尾芭蕉所著,其實為誤傳,其原文是
松嶋やさてまつしまや松嶋や
雖然對松島有著無限的嚮往,但是其實松尾自始至終沒有去過松島。
此外,松尾芭蕉尤偏好在農曆十月十二以季語“時雨”(意指秋之寒雨)來寫作。

重要作品

《野曝紀行》

亦稱《甲子吟行》、芭蕉於貞享元年(1684)陰曆八月從江戶出發旅行,沿東海道而上,去伊勢,回故鄉伊賀,前往吉野山、美濃大垣、尾張熱田、名古屋,年末再次回鄉,然後去奈良、京都、大津、熱田、名古屋,過木曾路、甲州路,於翌年四月底回到江戶,歷經九個月。此為芭蕉第一篇紀行文,大約完成於貞享三年下半月。《鹿島紀行》
松尾芭蕉松尾芭蕉
貞享四年(1687年)八月十四日,芭蕉和弟子曾良、宗波赴常陸國鹿島賞月旅行。

《笈之小文》

貞享四年(1687年)十月,芭蕉從江戶到故鄉伊賀過年,並於翌年(元祿元年)偕門人杜國去吉野、高野山、和歌浦、奈良、大阪、須磨、明石。四月去京都。《笈之小文》未定稿,於芭蕉死後十五年的寶永六年(1708)出版。

《更科紀行》

描敘了賞月的另一段行程。
在1689年的春末,他開始了一段更具有挑戰性的本州島北部之旅。這次的行程包括日光東照宮、宮城縣的松島、象瀉 和石川縣金澤,最後路過佐渡島。且他做出了一本旅遊日誌,奧州小路(奧之細道),內容主要以寂為思想概念以及人對自然的歸屬感。另外兩本書也給了他靈感,分別是《七天的紀錄》或《七日事記》(『記紀がき 七日ぐさ』; )和 《山中經》。
自1689年的秋天, 芭蕉以兩年的時間拜訪朋友及到京都和琵琶湖做短暫旅行。在這段時間,他完成了由他的幾位學生編輯完成的俳諧集《猿蓑》,表現了他在北方之旅達成的美學觀點。

《奧之細道》

元祿二年(1689)二月下旬,芭蕉由曾良陪同,從江良出發,步行於關東、奧羽、北陸,經日光、白河、松島、平泉、尾花澤、出羽三山、酒田、泉瀉、雲崎、金澤、福井、敦賀諸地,九月抵達大垣,然後去伊勢、旅程二千四百公里,歷時六個月。《奧之細道》也稱《奧州小道》是這一段旅行的紀行文,於五年後完成。開篇可以說為旅人生涯的總結:”歲月為百代之過客,逝去之年亦為旅人也。於舟楫上過生涯,或執馬鞭而終其一生之人,日日生活皆為旅行。”

《嵯峨日記》

這是芭蕉於元祿四年(1691)四月十八日至五月四日居住在洛西嵯峨的門人去來別墅落柿舍時的日記。

作品鑑賞

《小蟲》:小蟲漂泊一葉舟 何時靠岸頭
《古池塘》:古池塘 青蛙跳入水音響。
《小蚊》:陋室無長物,小蚊款嘉賓。
《蟬》:靜寂 蟬聲入岩石。
《別離》:與君之別 蛤蚌分離 我行遲遲秋亦逝
《旅途》:旅途罹病,荒原馳騁夢魂縈。
《落花》:樹下肉絲菜湯上 飄飄灑落櫻花瓣。
《春雨》:綿綿春雨懶洋洋,故友不來不起床。
《竹林》:大竹林里明月光,間聞杜鵑聲感傷。
《懷古》:昔日雄關今不見,秋風掠過竹桑田。
《雪朝之鳥》:尋常鳥可憎 喜見雪朝來。
《道旁朝顏花》:我騎行道上 馬食道旁花。
《銀河》:怒海涌銀河 流來佐渡島。
《厭子之人》:有人不愛子 花不為伊開。
《春歸》:尋青春已歸 追至和歌浦。

《最上川》:齊集夏時雨 洶洶最上川。
《牽牛花》:拙匠畫牽花 牽牛花亦美。
《富士之風》:扇攜富士風 送禮回江戶。
《日光》:好輝煌,濃淡綠葉映日光。
《江戶》:草庵辭舊主,從此居中多倩影。
《千住》:春將歸,鳥啼魚落淚。
《福島(信夫)》:田間倩人影,猶如陸奧信夫衣,我心已繚亂。
《笠島》:欲往笠島行,無奈五月梅雨泥濘道。
《小松》:彤彤夕日雖無情,涼爽又秋風。
《敦賀》:月清清,照亮海邊銀一片,遊行多艱辛。
《悲歌》:墳墓也震動 我的淚聲似秋風。
《借宿》:疲憊不堪借宿時,夕陽返照紫藤花。
《秋日》:炎炎赤日當頭照,蕭瑟秋風席地梳。
《奈良古寺》:奈良秋菊溢香馨,古佛滿堂寺廟深。
《芒鞋》:芒鞋斗笠,春夏秋冬又一年。
《病中吟》:飄遊旅次病中人,夢徘徊荒野林。
註:芭蕉五十一歲,死於旅途中的大阪,臨終前,還“切望於風雅”,留下這最後的名句。
《拜盲聖鑒真》:新葉滴翠,來拂拭尊師淚。
《犀川》:月明如晝,門前湧入潮頭。
《深川冬夜有感》:舟櫓打浪聲,冰凝愁腸寒夜淚。
《野馬四吟》:金屏畫古松,蟄居過冬。
註:野馬即志田野坡的號,《炭包》的作者。四吟是四人的聯句。
《瓦匠》:開爐時,瓦匠漸老鬢霜白。
《掃除日》:乘此掃除日,木工修理自家棚。
註:江戶時代定於二月三日為迎新年的大掃除日。
《夏日》:命也如此 只有斗笠下 稍得些涼意。
《寒鴉》:寒鴉棲枯枝 深秋日暮時。
《初一》:年初一 恰似暮秋寂寞日
《秋風》:聽得猿聲悲 秋風又傳棄兒啼 哪個最悽慘
《途中》:朦朧馬背眠 殘夢伴月天邊遠
《竹林》:客宿竹林中 棉弓彈出琵琶聲 感我寂寞情
《異鄉》:戶客居己十年 便指是故鄉
《歲暮》:歲暮未能歇 仍須戴笠穿草鞋
《登山》:山路費尋攀 居然眼見紫羅蘭
《如花》:嵯峨之竹 涼風入畫圖
《難眠》:獨酌更難眠 夜來風雪天
《秋月明》:秋月明 一夜遠他行
《雪紛紛》:今朝雪紛紛 許是有人進箱根
註:箱根為地名。
《黃昏》:秋日黃昏 此路無行人
《無題》:真淒清規 往昔金盔下 今聞蟋蟀聲
《魚店》:看見魚店裡 露出白牙鹹家魚即 感到有寒意
《病雁》:離群病雁 獨下旅途夜裡寒
《松島》:松島夏月夜 碧水為衣裳
《望那方》:望那方 眼底景物皆淒涼
《知了》:知了在叫 不知死期快到
《花開》:不知何處花開 香氣撲鼻來
《山茶花》:山茶花 花瓣一散水珠落
《螢光》:螢光閃閃草葉上 眼看墜地又開揚
《打魚人》:打魚人家日難熬 蝦米乾旁蟋蟀跳
《明月》:明月飛上天際 潮頭涌到門前
《春風》:長堤步春風 辟雀亂聚草叢中
《荻花》:涼秋九月白荻放 一升露水一升花
《食粥》:粥味滴滴佳 腸中春欲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