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魯姓建村于山夼而得名。另一說,明天啟二年(1622年),徐姓來此建村,因村處西魯家夼村東部,故命村名東魯家夼。明天啟七年(1627年),孫孟貞在南方做官,告老還鄉後由郭城村遷來定居。明崇禎二年(1628年),沈姓、周姓相繼遷來,後王姓、李姓等由外村遷入。
大事記
1941年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42年11月日軍膠東拉網大掃蕩,進入本村,殺害村民4人,燒房16間。
1946年成立第一個合作社(村社)。
1955年冬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同年用上電網供電。
1997年全村安裝程控電話20部。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85公斤,總產17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150公斤,總產30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250公斤,總產45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479公斤,總產35.6萬公斤。 1958年,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4公頃。由於管理技術和水利條件較差,產量一直很低。1987年實行分片承包,加強了技術指導,把老化品種改換成紅富士、新喬納金、新紅星等優良品種,總產比1978年增加20餘萬公斤。2000年,除掉了已經老化的蘋果,栽植4公頃葡萄,並與煙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達成協定,成為其葡萄生產基地;發展個體養殖6家,蔬菜大棚2家。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481.1萬元,其中農業258.5萬元,林業6.6萬元,畜牧養殖業190萬元,其它26萬元。
第二產業1972年以來,村成立建築隊、麵粉加工廠、油坊等,婦女從事網扣、刺繡品加工。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49人,收入326.1萬元,其中工業295.1萬元,建築業31萬元。
第三產業1983年,本村先後辦起個體商店3家,個體修理店4家。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0人,收入59萬元,其中運輸業21.5萬元,商飲業37.5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5年,村成立國小。1978年,新建校舍24間,課桌由原來的土桌換成木製新桌凳,在校學生120人。同時,對全村農民進行掃盲教育,20-60歲的公民,全部摘去文盲帽子。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0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80公斤左右,只能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60公斤,全村總收入14萬元。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解決了溫飽。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98輛,機車62輛,電話81部,彩電102台,冰櫃23台,洗衣機5台,縫紉機85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全村房屋簡陋,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85年以來,村統一規劃,在村北建起一片新瓦房,街道寬闊,布局美觀。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1年,村成立合作醫療站,村民用藥藥費報銷30%,對年老體弱及重病人上門看病送藥。1980年以來,上學兒童全部免費。1983年村集體投資,購買電影放映機1台,定期放電影。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9年,周汝訓在棲霞縣桃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1年,村成立黨支部,周汝訓任黨支部書記。黨支部成立後,組織成立了互助組,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惡霸鬥爭和支前參軍運動。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8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34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周汝訓、周廣福、沈培德、周吉鳳、周吉桂、周祥禮、周吉國、周福海、周吉信、周慶連、周言友、周慶友、徐成煥。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周吉福、周慶章、沈培現、沈秀亭、周吉國、周美玉、孫德順、周進善、周慶連、周福海、周福臣、李進發、周福斌、周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