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馬魯古群島

東馬魯古群島

東馬魯古群島Maluku ,英語稱摩鹿加(Moluccas)。舊名“摩鹿加群島”。印度尼西亞東北部島嶼。屬馬魯古省,有哈馬黑拉、塞蘭、布魯等島。山嶺險峻,平地少,多火山。許多山峰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峰西比拉山高2,111米,在巴漳島。赤道橫貫,有乾季和雨季,森林覆被率76%。有鎳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馬魯古群島
  • 外文名稱:摩鹿加(Moluccas)
  • 地理位置:印度尼西亞東北部島嶼
  • 舊稱:摩鹿加群島
簡介,組成,地理位置,動植物及人文景觀,人種及人口,地震頻繁,相關新聞,

簡介

東馬魯古群島
東馬魯古群島Maluku,英語稱摩鹿加(Moluccas)。舊名“摩鹿加群島”。印度尼西亞東北部島嶼。屬馬魯古省,有哈馬黑拉、塞蘭、布魯等島。山嶺險峻,平地少,多火山。許多山峰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峰西比拉山高2,111米,在巴漳島。赤道橫貫,有乾季和雨季,森林覆被率76%。有鎳礦。種植稻、玉米、椰子和西谷,出口木材、豆蔻、魚蝦和珍珠。巴漳島有東南亞最大的魚乾廠。古時即以盛產丁香、豆蔻、胡椒聞名於世,阿拉伯人稱為“香料群島”。香料生產和貿易繁榮到16世紀。歐洲殖民統治者占領後被摧殘殆盡,現在僅有少量生產。

組成

印度尼西亞東部的島嶼省分,由約1,000個島嶼組成。位於西里伯斯(Celebes,印度尼西亞語稱蘇拉維西)和巴布亞之間。幾乎環繞班達(Banda)海。群島北臨太平洋,西臨摩鹿加海,南臨帝汶海,東臨塞蘭(Ceram)海。面積74,505平方公里(28,767平方哩)。被早期印度、中國和阿拉伯商人稱為香料群島。群島被珊瑚礁和深海包圍。有極小的環狀珊瑚島和巨大的多山島嶼如哈馬黑拉島(Halmahera;約17,780平方公里〔6,865平方哩〕)、塞蘭島(約17,148平方公里〔6,621平方哩〕)和布魯島(Buru;約9,505平方公里〔3,670平方哩〕)。特爾納特島(PulauTernate)有活火山,海拔1,651公尺(5,416呎)。塞蘭島附近的安汶島常發生地震,但無活火山。很多較小島嶼無人居住。多山島的山坡上覆蓋著茂密的松樹、杜鵑花樹、木麻黃和桉樹等常綠林,沿海長滿紅樹和淡水沼澤森林。

地理位置

馬來群島中隸屬印度尼西亞的一組群島。西臨西里伯斯(Celebes),東界紐幾內亞,南瀕阿拉弗拉海(ArafuraSea)及帝汶(Timor),北界菲律賓、菲律賓海與太平洋。總面積約74,505平方公里(28,767平方哩)。該群島構成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Maluku)省,下轄︰1.北馬魯古縣,包括特爾納特(Ternate)、莫羅泰(Morotai)、巴占(Bacan)、蘇拉(Sula)、奧比(Obi)諸島嶼及哈馬黑拉(Halmahera)島北部和南部;2.中哈馬黑拉縣,包括蒂多雷(Tidore)、蓋比(Gebe)諸島嶼及哈馬黑拉中、東部;3.中馬魯古縣,包括塞蘭(Ceram)、巴魯(Baru)、哈拉古(Haruku)、沙巴魯(Saparua)、塞蘭海、班達海(BandaSea)諸島嶼與安汶島(安汶市除外);4.安汶市(Ambon),為馬魯古省府;5.東南馬魯古縣,包括卡伊(Kai)、阿魯(Aru)、塔寧巴爾(Tanimbar)諸群島,韋塔(Wetar)、巴爾巴(Barbar)諸島及其間較小的島嶼。

動植物及人文景觀

群島低地土質肥沃。禽鳥種類繁多。動物有有袋動物、負鼠、香貓、野豬和鹿豬(野生的東印度豬)等。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出產稻米、西米、椰子、香料(包括丁香和肉豆蔻)、菸草、松香、鐵木、藤條、木材、咖啡和玳瑁殼。出口魚、烏檀、藤條、椰子、香料和鳥皮。手工藝生產木雕、金銀絲飾物、手鐲、戒指以及手織和機織物。塞蘭島開採鎳礦和石油。島際交通主要靠輪船。較大島嶼的內地有與海岸平行的公路。哈馬黑拉島的賈伊洛洛(Jailolo)建有機場。安汶是省會。
其他重要城鎮有特爾納特、楠勒阿(Namlea)、瑪索希(Masohi)、圖阿爾(Tual)、索阿休(Soasiu)、莫羅泰(Morotai)和拉布哈(Labuha)。居民主要為沿海的馬來人和內地的阿富人(Alfoers)。其他少數民族有南部島嶼上的塔尼姆巴爾人(Tanimbarese)、中部島嶼上的安汶人和北部島嶼上的特納坦人(Ternatan)、蒂多爾人(Tidorese)、馬基安人(Makianese)、托貝洛人(Tobelorese)、巴占人(Batjan)和薩瓦伊人(Sawai)。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也有許多基督教徒。人口約2,094,700(1995)。
早在歐洲人聽說“香料群島”之前,馬魯古北部的丁香及中部島嶼的肉豆蔻已在亞洲交易。1511年葡萄牙人到達此地。由此引發了往後百十年的爭端。首先是葡萄牙人與特爾納特及蒂多雷蘇丹的衝突,隨後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英國人和荷蘭人之間的衝突,最後荷蘭人獲勝。這期間爭奪該地區控制權的鬥爭使很多人喪生。得勝的荷蘭人贏得了巨大利潤。但到18世紀末葉,香料貿易大幅衰落,摩鹿加經濟變成死水一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荷蘭人為了在東印度群島重建殖民統治而設定東印度尼西亞州時,將摩鹿加併入該州。1949年摩鹿加併入印度尼西亞共和國。1950年,信奉基督教的安汶人曾領導南摩鹿加發動一次反抗新共和國的短暫叛變。

人種及人口

這裡是東(巴布亞人)、西(馬來人)兩人種區過渡帶,加之和荷蘭人、葡萄牙人、爪哇人通婚,人口種族成分複雜。沿海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內地大部分居民信仰有靈論。除了北哈馬黑拉、蒂多雷、特爾納特和莫羅泰外,所用語言均屬澳斯特羅尼西亞語系(又稱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食物來源於狩獵、漁業和採集含澱粉的西谷。普遍栽種椰子。主要出口物品有椰乾、林產品、香料和魚。塞蘭島有油田。人口約1,741,800(1988)。

地震頻繁

東馬魯古群島地震頻繁,大部分島嶼多山地。有些島嶼,尤其是特爾納特和斑達島,有活火山。塔寧巴爾和阿魯群島低平有沼澤。馬魯古為熱帶氣候,年降雨量因地區不同而從2,000~3,800公釐(80~150吋)不等。昔日曾覆蓋大部分島嶼的常綠熱帶雨林,在某些地區已被剷平,闢為耕地。群島上時有小塊開闊的熱帶草原,沿海常可見到紅樹林沼澤。摩鹿加是亞洲和澳大利亞動植物群的過渡帶,群島上的動、植物中有許多當地特有的品種。

相關新聞

據外電報導,當地時間2010年11月12日,印尼東馬魯古群島發生6.1級強烈地震,目前暫無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報告,當局沒有發布海嘯預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