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5彈道飛彈(東風-5乙洲際彈道飛彈)

東風-5彈道飛彈

東風-5乙洲際彈道飛彈一般指本詞條

東風-5彈道飛彈(簡稱:DF-5,北約代號:CSS-4)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裝備的一型洲際彈道飛彈,是中國威懾美國的主要戰略武器。

東風-5彈道飛彈在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作為戰略核飛彈武器受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風-5彈道飛彈
  • 研製時間:1964年 
  • 國家:中國 
  • 飛彈類型:洲際彈道飛彈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核武器問世之後,投射手段日益受到重視。洲際彈道飛彈擁有全球覆蓋的打擊能力,在某些方面較空中投射方式有明顯優勢,很快即成為軍事大國所謀求的目標。

建造沿革

1965年3月,負責規劃兩彈一星的中央專委決定研製洲際飛彈,編號命名為“東風-5”號(DF-5,後來北約代號CSS-4)。
1966年5月,“東風-5”號開始總體方案的設計。
1970年,中國空間活動減慢準備進行DF-5 ICBM實驗發射測試。
1971年9月,“東風-5”號首次試驗。
1979年,進行了五次實彈測試(1月7日、7月15日、8月21日、9月4日和可能另外一次在10月)。
1980年2月,該型飛彈最後測試發射。
1980年5月18日,“東風-5”飛彈進行首次全射程試驗,向預定海域發射580-甲彈,取得圓滿成功。

服役歷程

1981年,東風-5彈道飛彈服役。
1983年,該型飛彈經過改進,進一步提高了射程,換裝了更精確的制導系統,命名為“東風-5甲”(DF-5A)。
1984年10月,該型飛彈在中國建國35周年閱兵式上首次展示。
1986年,該型飛彈進行了分飛彈頭試驗。
1986年7月和12月,配備的核彈頭和“東風-5”號相繼設計定型,至此“東風-5”項目的研發工作結束。
2006年,可攜帶分導式多彈頭的“東風-5乙”飛彈試射成功。
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作為受閱裝備方隊的壓軸巨陣,由7個型號飛彈方隊組成的戰略打擊模組駛過天安門。其中戰略核飛彈武器在受閱地面方隊中最後亮相,第六個經過的是東風-5B核飛彈方隊。

技術特點

東風-5彈道飛彈為了面向新的要求,改進型洲際彈道飛彈應運而生。相對於原型,主要改進的是發動機性能和打擊精度,彈頭也有所改進。“東風-5甲”的射程根據載荷分配的不同,有所不同,真正實現了全球覆蓋的能力。在“東風-5甲”取得明顯進步之後,“東風-5”的發展並沒有停止腳步。分導式多彈頭可以顯著提升飛彈的突防能力,在飛彈防禦系統不斷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堅固的盾牌需要越來越銳利的長矛予以制衡。在“東風-5甲”基礎上,又研製出了第一款可攜帶分導式多彈頭的“東風-5乙”(DF-5B)。
東風-5甲/乙與原型相比具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在射程等性能上達到了美國“大力神-2”和俄羅斯SS-18“撒旦”MOD5的水準;在打擊精度方面,明顯超過“大力神-2”,接近10年前SS-18MOD5的水平;而在載荷/重量比上面,由於作戰側重點不同和技術上的差異,仍然沒有達到“大力神-2”和SS-18MOD5的級別。

總體評價

東風-5彈道飛彈武器攜帶彈頭多、突防能力強、毀傷威力大,是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尊嚴的堅強盾牌。
東風-5彈道飛彈於1986年設計定型的時候,美國最後一款液體燃料洲際飛彈“大力神-2”早已退出現役,全部更新為固體燃料洲際飛彈;前蘇聯也已經更新了幾代洲際飛彈產品。“其在性能指標上與美俄同類洲際飛彈相比,儘管仍存在一定差距,但“東風-5”作為中國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洲際彈道飛彈,填補了當時的空白,滿足了作戰需求,也成為中國戰略核打擊力量的重要籌碼。同時也要看到“東風-5甲/乙”在新時期下仍有不足。
世界上固體燃料彈道飛彈以其易貯藏、體積小、結構簡單的特點,獲得了生存能力和反應能力方面的極大優勢,因而新一代彈道飛彈基本都是固體燃料飛彈。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中國新一代彈道飛彈的“固態化”也是早就被確定為方向。同時,世界上新一代彈道飛彈強調高打擊精度,星光修正乃至末制導技術都有所套用,大幅提高了精確打擊硬目標的能力。另外,在飛彈防禦系統日益發展的今天,突防能力處於更加重要的位置,快速燃燒縮短助推段、機動彈頭、抗雷射處理等新技術均已嶄露頭角。在上述方面,“東風-5”家族很顯然不能充分滿足需求,必然需要新型洲際彈道飛彈來配合、替代。隨著中國新一代固體燃燒洲際彈道飛彈加快研製和服役,“東風-5”飛彈也將逐步退出歷史舞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