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韓村拾幡古樂

東韓村拾幡古樂在傳承過程中融合了宮廷音樂、江南絲竹等多種音樂成分。

傳承保護,
東韓村拾幡古樂
易縣東韓村拾幡古樂又稱拾幡聖會,是一種從清朝宮廷傳入民間的古典音樂。因演奏時使用樂器很多,最多時達108件,以“拾”概全,又因演出儀仗隊伍中有十面幡旗而得名。東韓村拾幡古樂是清朝乾隆年間,一位叫顧善堂的宮廷樂師告老還鄉後向村民傳授的,傳承至今已有九代,近二百多年的歷史。
所用樂器主要是傳統民族樂器,在演奏時以笛子起頭,然後其他樂器再起合奏。演奏的形式有“行樂”和“坐樂”兩種,具有宮廷古典音樂的特徵。東韓村拾幡古樂從宮廷傳入民間後,只在逢年過節、迎接上級官員查訪時演出,一般不為民間婚喪嫁娶活動演出。演出時,拾幡聖會仍保留著宮廷樂隊的排場,演出隊伍由儀仗隊、文樂隊和武樂隊組成,全體隊員身著滿族服飾,陣容龐大,特色鮮明。演奏的依然是從宮廷傳入的工尺譜,其中文曲25首,武曲10餘首,音律節奏古樸、鮮明、優雅,旋律高亢優美婉轉動聽,頗有一種江南絲竹的韻味。東韓村拾幡古樂使用的樂器種類數量繁多,有吹管樂器、擦弦樂器、彈弦樂器和打擊樂器,其中有火不思、軋琴、提琴等古老稀有樂器。
目前,東韓村仍保留著宮廷樂師顧善堂傳下來的工尺譜。文曲的音樂曲式結構分為只曲、聯曲和套曲三種類型。只曲是由一支曲牌構成的樂曲,篇幅長短不一,如《山桃紅》、《萬年歡》等;聯曲是由兩支曲牌聯起來構成的樂曲;套曲是由三支或三支以上的曲牌按一定程式聯起來構成的樂曲,如《四來》有《春來》、《夏來》、《秋來》、《冬來》四支曲牌連綴構成。東韓村拾幡古樂中的武曲保存至今的只有十餘首,其餘的已失傳。東韓村拾幡古樂是由老藝人按照工尺譜以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授,先打板韻譜,靠師口傳,再死記硬背下來。在唱念曲譜時,常常加入啊、哎、呀、的等語氣詞,以填充骨幹音,使旋律更加豐滿細膩而富有韻味。唱會曲譜後,再由師傅因人而異傳授樂器演奏技法。
搶救保護東韓村拾幡古樂對於研究古代音樂史、樂器發展史,特別是研究清朝宮廷音樂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對於豐富滿族文化,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藝術具有重要意義。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易縣文化館獲得“東韓村拾幡古樂”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