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吳川市海濱街道,交通便利,村口正面325國道,後緊靠鑒江、羅山,直通南海,可謂水陸發達,使東隅村有依山傍水之意。東隅村為革命老區,如今東隅村為新址,舊址已用於修築325國道。東隅村歷史悠久,文化繁盛,有羅山康屋和年例做雙拍台粵劇大戲、飄色等文化特色,有東漢墓穴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隅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吳川市
- 著名景點:廟宇--崇正堂
- 類型:村莊
- 特點:歷史悠久,文化繁盛
羅山康屋年例和年例做雙拍台粵劇大戲的由來,南蛇嶺東漢生活遺址,東隅村東漢墓,
羅山康屋年例和年例做雙拍台粵劇大戲的由來
關於羅山康屋年例和年例做雙拍台粵劇大戲。民國年間羅山康屋年例是正月十三、十四,十三上潮到村、下潮到村、東海、霞美村、美沃村、新地村 ;十四東隅村、塘尾村、東村、路口坡村、新屋村、霞園村、霞坡村、上海勾村、下海勾村,現今的紅新村是解放後塘尾水利工程路口坡、霞園、新屋、霞坡一些村民移民合併成紅新村。霞坡村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分裂為霞坡大村、霞坡小村,上潮到村也是解放後脫離出去。那時候羅山康屋只有村廟,尚未有族廟。現劉金古廟的由來。劉金古廟原始是中華國廣東省高州府吳川縣上下菜園境內。(而是現今梅錄鎮隔塘下菜園金花街舊址)。原劉金古廟建於明末清初(具體時間不詳),劉金二神寶相同取於當年。原劉金古廟建成以來一直香火旺盛、善男信女朝拜不斷、香客眾多、吳川人人佳知、影響深廣,這種狀況一直到解放前期。劉金古廟在抗日戰爭期間為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期間為文革地下黨聯繫站。解放以後在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在破除迷信的環境下劉金古廟劉金寶相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流落到霞坡村(現今霞坡大村)村民手上收藏起來,偷偷供奉劉金二神寶相。後在霞坡村建立廟宇,又名仙姑廟。文革後期再次軒起破除迷信、破壞廟消滅神像活動。建於霞坡村的仙姑廟再次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劉金二神寶相再度流落到羅山康屋新地村村民手上收藏,偷偷供奉劉金二神寶相。後來文化大革命結束春風吹來改革開放,人民宗教自由。羅山康屋新地村民眾和上下三鄉民眾希望劉金二神寶相有一個固定朝拜地,發動十里八鄉民眾捐資重建劉金古廟。羅山康屋新地村西南荷塘前一塊空地上建立劉金二神廟宇,取名於劉金廟。為康氏族廟。改每年二月廿四日劉三仙姑誕為羅山康屋年例。
關於年例做雙拍台粵劇大戲。是上個世紀八十年興起,那時候吳川各地為了提高本鄉村知名度,作為一種宣傳。每年二月廿四時候,在羅山康屋大坡之地搭起雙戲台請兩個粵劇戲班酬神演唱。兩戲班同時競賽,各比高低。吳川吳陽有句方言,“上郭唱歌,霞街做戲,睇不了那么多”。這個比喻一點都不錯。當時在吳川人人佳知,新地年例做雙拍粵劇大戲。九十年代未因利益、意見、團結等問題,造成每年二月廿四年例搭雙戲台請兩戲班的雙拍台不能斷續。現今吳川人人都知新地年例搭雙戲台請兩戲班,可見當年新地年例知名度。在這裡我也希望以後能恢復當年的年例搭雙戲台請雙戲班同時競技的習俗。按菩薩輩份排列,東隅崇正堂最大,按歷史是新地最大輩份。
南蛇嶺東漢生活遺址
南蛇嶺遺址位於塘尾東隅村東北600米的南蛇嶺上,面積1.5萬平方米,表層是散布疏密不一的陶片。從陶片中可看出有闊口、高頸、溜肩的四耳罐。另採到陶豬二件,長7.5厘米,寬2.5厘米,高3厘米;陶紡輪一件,直徑2.2厘米;短身石錛一件,長8厘米,刃寬6厘米。嶺南約400平方米坡面有大量陶片,還夾雜一些火燒土。在嶺頂還發現幾處瓮棺葬痕跡。
南蛇嶺生活遺址發現於1986年6月,其面積之大,遺物之多在全縣普查中實為罕見。從大量陶片紋飾和火燒土痕跡可以斷定該處是東漢的生活遺址。
東隅村東漢墓
塘尾鎮東隅新村西南方村口的古墓,是1986年文物查中發現的。屬土坑墓,墓向350度、墓長60厘米,寬30厘米。葬具為兩個套口臥放的陶瓮。大瓮高35厘米,腹徑30厘米,口徑、底徑均19厘米,頸高3.5厘米,溜肩飾水波紋、弦紋;小瓮高24厘米,口徑14厘米,頸高3.5厘米,腹徑22厘米,底徑17厘米,頸及溜肩均有弦紋。瓮棺已殘,無骸骨和隨葬物。年代鑑定,屬東漢二次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