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市天宮寺

東陽市天宮寺

天宮寺是始稱,亦稱般若寺,是天台宗的重要道場,地理上位於浙中腹地,處於東陽市城西八公里的西甑山。天宮寺四周群山簇擁,如蓮綻放,南北有靠有照,西東龍虎對峙,實為少有的名山福地、佛門淨土,天台宗七祖慧威、八祖玄朗、九祖湛然先後駐錫並住持天宮寺,《大藏經》中有八處銘記。天宮寺歷經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七個主要歷史時期,距今1519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陽市天宮寺
  • 外文名:TianGongTemple
  • 地理位置: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年 早 7:00 — 晚 17:00
  • 景點級別:無等級
  • 門票價格:免費
  • 占地面積:300 畝
  • 著名景點:觀音閣、中華福塔、天宮裡
  • 保護級別: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現任住持:釋延保
寺院簡述,地理位置,主要景點,

寺院簡述

據《道光·東陽縣誌》載:“般若寺,縣西十五里,甑山下,舊名天宮寺,梁天監五年(公元506年),劉將軍琨舍宅所建。宋代東陽名宦曹冠撰寫《劉琨傳》,概說了天宮寺的緣起、創建年代、地理位置、施捨檀越、教派祖師、弘法高僧、寺名沿革、僧侶集結盛況等等。嘉靖《浙江通志》載:“天宮寺舊為教院,既是佛教場所,兼有教學功能”。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底蘊深邃的佛教歷史文化畫卷。《劉琨傳》:“有緣在一個偶然的機遇中相會,這叫因緣際會”。追憶本土近二千年佛教文化史跡,東陽天宮寺的創建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的圓滿正果。梁天監五年(公元506年)恰處漢傳佛教發展的第一次高潮期間,東陽屬梁朝疆域,梁武帝(公元464-549年)崇尚佛教,奉佛教為國教,大興梵剎,聚財弘佛,多次捨身同泰寺為奴,創懺悔之法,立《斷酒肉文》,倡僧尼吃素之制,地方臣民上行下效,建寺造廟,“舍宅供寺”蔚然成風。東陽志云:“梁將軍劉候諱昆,東陽人也。受命征伐,屢立奇功,天監五年建天宮寺,蓋崑山以劉候之諱而得名也”,漢朝後裔梁代將軍劉昆是邑內“大勢力人”,順應梁武帝崇佛思想的影響,把將軍府第及山林田地,舍於佛教事業,創建了東陽西鄉有史以來第一處寺院,也是浙江中部創建較早的梁代名剎(比國清寺早92年,義烏雙林寺早28年,比金華大佛寺早34年)。《劉琨傳》記載,劉昆“有功於民,候生為將,沒為神明,血食此邦,千載不泯”。邑人在以其諱命名的崑山東麓建造“劉昆候廟”二處,民間稱“上將軍殿”、“下將軍殿”,至今尚存,距離天宮寺千米左右。崑山、昆候廟、昆候山、上昆溪、下昆溪、下昆村等,都是紀念劉昆將軍功德而產生的歷史文化遺產。
承傳法脈 慧威興宗
唐代初期,“由於唯識(慈恩)、華嚴(賢首),禪諸宗並起,風雲天下,天台只能局處吳越一隅,守成而已”(見《智顗評傳》197頁)。在改朝換代的政治衝擊波中,天台宗一度受到冷落,處於“相形失勢”、“黯然不彰”的境地,以國清寺為中心的天台山寺觀發展史也進入“低谷期”(《台州佛教》總66期36頁)。台宗六祖智威大師(--680年)童貞出家,拜章安為師,受具足戒,諮受心要,定慧具發,親證法華三味。名德升聞,貞觀二十年(公元647年)詔補四大師、朝散大夫,於“唐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欲卜勝的說法度人,執錫誓曰:錫止處,即吾住所。其錫自國清寺飛至蒼嶺普通山,可五百里。以隘狹不容廣眾,凌空再擲,至軒轅煉丹山,師既戾止”。智威大師“欲卜勝的說法度人”之舉,並非神奇傳說而已,其時智威已七十歲,習止觀法門已五十年。面對“諸禪宗並起,風雲天下”的潮流,開創“修禪講經”的新局面,“併名其的為法華(寺),四方衲子千人前來習禪聽講,道盛一時”。
據宋高僧傳卷六、佛祖統紀卷七卷三十九、《佛學大辭典》、《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國清寺志》等史志所載:天台宗七祖天宮尊者慧威大師,姓劉氏,婺州東陽人,生於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總角之歲,露其信佛志向,經入空門,在東陽天宮寺出家,祝髮就具,皈依“三寶”。十餘年後,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詔天宮慧威禪師補四大師(國師),授朝散大夫。其年慧威大師年僅十六歲。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慧威大師“不滯一方,仍參三益”,聞法華大弘天台之道,即往受業,刻志禪法,晝夜惟勤,三觀法門,頓獲開悟,至有成業,時稱小威。初居京師天宮寺時,世人稱為“天宮尊者”。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慧威大師年四十,回到東陽天宮寺,可說是師命,也是使命。其時東陽天宮寺已170年歷史,是具有相當規模的寺院和土地山澤,具備承前啟後、弘揚台教的物質基礎。這一年,正是智威大師飛錫卜勝地開創軒轅山法華寺之年,二位大師目的顯而易見,在處州、婺州開拓擴大傳播天台宗止觀法門範圍。慧威大師憑藉其絕佳的慧根,高深的佛學,受到教內外信眾一致敬仰,正所謂:“學者仰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智威大師入滅之後,慧威大師駐錫東陽天宮寺已足六年。此後,他數十年如一日,樂靜居山,罕交人事,專修止觀法門。於開元元年示寂,世壽八十,左溪尊者玄朗為其嗣法弟子。後吳越王敕賜“全真尊者”之諡號。在唐代初、中葉,天宮寺是天台宗名符其實的弘法興教活動中心。《佛祖統紀》雲:“荼毗後,門人分舍利為二分,一塔左溪之西原,遵像法之遺制;一塔東陽之東原,尉邑人之後思。當今,據原天宮村村民回憶,東陽市天宮寺東約三百米處,解放後建小水庫時發現僧人墓穴多處,恰與“東陽之東原”之說吻合,因玄朗是慧威的衣缽繼承者,也就是東陽市天宮寺的住持,在東陽的門人理應遵師囑,迎奉恩師的舍利於寺之東原,完全符合佛門傳統規制。
歲月浸遠,史志為鑑。從《佛祖統紀》、《宋高僧傳》、《佛學大辭典》、《道光·東陽縣誌》等史籍中可以看出:從唐代初葉至中葉前後約近二百年間,從天台宗“道之難行期”至“中興光大期”,東陽天宮寺既是台宗六祖智威大師生前關注的地方,也是台宗七祖慧威大師、八祖玄朗大師、九祖湛然大師駐錫弘揚台教的重要道場,也是廣修、文舉、樓湛然有師承法脈關係的道場。歷史學家吳焯先生說:“東陽於天台宗至關重要。”
天宮境殊 天時道運
天地大風水,地緣占風水,人心上風水,區域看風水,輔助用風水,不足補風水。中國人在生死兩方面都極重視風水,核心思想是追求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達到“天人合一”。“形法”講究擇址選形之用;“理法”偏重方位格局;現實生活中,重要事項還有“日法”用於選擇吉日良辰以事興造。風水之氣,是宇宙場氣、地球場氣、地域場氣、建築組群場氣、植物場氣和人體場氣的統一場氣中的氣,作為中國人不可小覷。天宮寺四周群山環抱,峰巒疊嶂,宛若一朵四季常開的蓮華;一尊凝聚千萬年天地靈氣的“天然彌勒大佛”,坐東南朝西北,端莊慈祥、神形兼備,在白雲深處巍然屹立,輕風起時,雲聚雲散,“天然彌勒大佛”若隱若現;人們身臨其間,敬佛之情剎那間油然而生,駐足敬仰,仿佛慈氏下生人間,歲歲年年為蒼生弘法講經,佛光普照,梵唄宏亮,眾生廣渡,國泰民安,世界大同,驀回首,龍、虎兩山對峙,狹之容尺,形成“天然門戶”;龍山一邊獅子(岩)仰首高踞,活靈活現,隔溪白象(岩)鼻伸耳垂,惟妙惟肖,青獅、白象如左崗右哨,為“靈山福地”護法。神奇而不可思議的自然景象,構成了佛緣殊勝的彌勒菩薩應跡聖地。
佛學大辭典》曰:“天宮(界名):梵語曰泥縛補羅,天人之宮殿也。”《圓覺經》曰:“地獄天宮皆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大宋天宮寶藏》曰:“經藏之異名。兜率內院彌勒菩薩之處,收藏一切經,謂之天宮。佛滅後,法藏漸隱沒於二處。一曰天宮,一曰龍宮。”《釋門正統》曰:“今稱龍宮海藏者,乃約龍樹入海而言。又稱天宮寶藏者,乃附慈氏居處而說。”《中國佛教圖像解說》:“在我國,彌勒信仰很早就已流行。西秦時就出現了繪製彌勒像(甘肅炳靈寺石窟),大約北魏時漸漸流行對彌勒信仰,同時也開始出現彌勒”天宮寺創建於彌勒信仰流行時期,開山祖師把佛門典故和神奇景觀有機結合起來,由此誕生了打有佛教典故“烙印”的“天宮”寺名,為中國佛教文化史留下了一段佳話。據朱封鰲先生《天台宗史跡考察與典籍研究》一書,天台宗智者大師、灌頂大師都是彌勒信仰的推崇者。智者大師選石彌勒處入滅,遺囑重修彌勒石像,將三衣、缽、杖道具,分為二分,一分供奉彌勒,一分充羯磨。灌頂大師出家的椒江攝靜寺,至今尚存“六朝彌勒石像”,大師生前多次講過《彌勒上生經》,他一生信仰彌陀、觀音,更信彌勒。古往今來發願往生彌勒淨土的還有玄奘大師、太虛大師、虛雲大師、慈航菩薩、印順法師等。
天台宗七祖慧威大師、八祖玄朗大師、九祖湛然大師前後駐錫東陽天宮寺,“天然彌勒大佛”與他們朝夕相處,感受佛恩,沐佛慈光,體悟佛智,深植佛緣。這裡的山山水水佛光普照,一草一木蘊含佛性。有慈氏的加持,正是湛然大師體悟佛智,創“世上一切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連草木亦然”劃時代學說的地方。“至此頓覺心中寂爾清靜,睹容驀地意外恭敬”,在天然彌勒大佛前頓悟出中興台宗的“佛理智慧“”衲子云集”的法席。可謂佛緣殊勝,彌勒顯靈。《佛祖統紀》載:“唐、貞觀六年詔以東都(洛陽)龍潛舊宅為天宮寺。”《宋高僧傳》一書中全國寺院稱“天宮寺”僅有二處;一處在浙江東陽,另一處在唐代東都洛陽。寺名“天宮”之說均據佛典所指:“慈氏居處”或“龍宮寶藏”。但東陽天宮寺始建於梁代天監五年,要比建於唐代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的東都洛陽天宮寺早126年,其歷史更為悠久。天上人間會相見,宮門開合雲舒捲,寺深松桂無塵事,家住天宮明月現。
逸聞趣事 渾然天成
天宮勝境不僅是“天下名山僧占多”的鷲嶺祗園,也是歷代官宦名人、文人墨客的桃源樂土。早在梁代大同年間(公元541-546年),郡守蕭子云從金華到天宮寺,並為方丈題詩留念,《道光·東陽縣誌》勝跡篇載《贈海法師游甑山》:“真心好邱壑,偏說幽棲人。忽聞甑山旅,萬里自相親。泬寥晚霖霽,重疊晴雲新。秋至鳴蟬柳,風高路起塵。動予憶山思,惆悵惜荷巾。”葛洪,宋代淳熙十一年(1184)進士,官至工部尚書,古詩《游天宮寺》:“昔日經游處,如今意已荒。知君曾命駕,為恨失褰裳。境好因人勝,詩看著腳忙。會須重定約,暇日共相徉。”張志行,字公澤,州、郡屢薦不應,宋高宗紹興三年賜封“沖素處士”。張志行的《游天宮寺》雲:“魯飄聊借樂吾天,裹病登途倦直前。千樹好花空照眼,數莖新雪已垂顛。常飢樨子啼難遏,厚祿交朋信懶傳。輸卻醉鄉游汗漫,解貂換酒日流連。”盧永章,清代乾隆年間東陽名儒,撰《明史摘抄》等,”唐代劉滄《題天宮寺閣》云:“丹闕侵霄壯復危,排空霞影動檐扉。城連伊水禹門近,煙隔上陽宮樹微。天斂暮雲殘雨歇,路穿春草一僧歸。此來閒望更何有,無限清風生客衣。”宋代劉子翬《次韻林吉甫游天宮》云:“聞說星郎隱翠峰,鵷鸞回首大明宮。倦遊壯歲拋朝紱,歸夢清江憶釣筒。賢聖相期黃卷裹,是非都付濁醪中。更聞蓮社多幽侶,我欲時來問苦空。”唐代白居易《登天宮閣》云:“午時乘興出,薄暮未能還。高上煙中閣,平看雪後山。委形群動里,任性一生間。洛下多閒客,其中我最閒。”宋代蘇軾《次韻答元素》云:“不愁春盡絮隨風,但喜丹砂入頰紅。流落天涯先有讖,摩挲金秋會當同。蘧蘧未必都非夢,了了方知不落空。莫把存亡悲六客,已將地獄等天宮。”
“天然彌勒大佛”山下,山靈水秀,祥瑞無比,在歷史人文、自然資源勘察中,我們驚奇地發現唐代玄奘法師居然和天宮寺慧威大師有著“不解之緣”:“歷史上真實的唐玄奘,是正兒八經“偷渡”去印度取經的。當年玄奘法師從長安城出發到達甘肅涼州(今武威市)受到了河西佛教領袖慧威大師的歡迎。在慧威的安排下,玄奘在涼州開壇講經。轉眼間,玄奘法師在涼州已有數月。涼州雖令他戀戀不捨,但取經大事更為重要。這時,涼州都督李大亮接到朝廷旨意,為防突厥入侵,禁止百姓隨意西行,因此封鎖了邊境,嚴禁一切人員出境。危機關口玄奘法師在慧威大師的幫助下,才“偷渡”玉門關出國登上了赴西天取經的路途。

地理位置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G527與昌盛路交叉路口往東約250米

主要景點

和尚頭、寶塔山、中華福塔、天宮裡、觀音閣、天宮書院、禪武苑、明心見性湖、蓮心橋、天宮禪居、天宮大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