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故城遺址

東阿故城遺址位於陽穀縣阿城鎮西北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阿故城遺址
  • 外文名:無
  • 位置:陽穀縣阿城鎮西北隅
  • 地區:陽穀縣
東阿故城遺址簡介,結構,

東阿故城遺址簡介

春秋古城遺址,春秋為齊國西部重鎮,又稱阿邑。歷史上齊國晏子曾於此地任阿宰。秦改稱東阿,漢置東阿縣,此城為治所。北魏時,東阿縣治東遷,此城漸為黃水淤廢,今殘垣尚存。

結構

該城呈圓角方形,邊長2千米,周長8千米。城的東南角和北城牆段保存較好,其他城牆也略高於現周圍地表。東南角城牆保存長達250米,寬近30米,地表以上高14米,地表以下2米多,較完整地表現了城東南角轉角情況。斷面上反映著城牆結構,以主體牆和後期修補組成。主體牆為板築棍夯,夯層平整,夯層厚6~10厘米不等。修補部分面積不大,在城牆的內外皮處,夯質較好。北城牆西段,現地表以上保存達12米,長寬及夯質結構同東南角。城牆夯土大多利用了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時期的文化堆積,土呈灰色,包含物有這兩個時期的石器、蚌器和陶片。1994年,經省、地文物部門勘探,發現在春秋城的東部有一龍山文化時期的城址,城垣東北角至西南角部分已查明,東、南城垣被戰國時期的城垣所壓,西北角和西垣因春秋戰國時期及其後修築城垣時在城內挖土,已遭嚴重破壞,但大致位置可以確定。城平面呈東北到西南的圓角扁長方形,南北長約360米,東西寬約120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始建於大汶口文化時期,延續使用到龍山文化時期。為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城市的產生提供了切實可信的實物資料。1992年6月由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