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關橋

東關橋

又稱"通仙橋",飛架在永春東關鎮東美村湖洋溪上。東關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閩南絕無僅有的長廊屋蓋梁式橋,全長85米,寬5米,共六墩五孔兩台,橋基採用"睡木沉基",船形橋墩以上部分全為木材構造,技藝之精湛,構造之奇特實屬罕見。1991年被列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2016年9月15日因超強颱風“莫蘭蒂”被部分損毀,2017年6月份修繕完成,古橋重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關橋
  • 外文名:East Bridge
  • 別名:古通仙橋
  • 地址:永春縣東關鎮東美村
  • 全長:85米
  • :5米
  • 始建時間: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
  • 損壞時間:2016年9月15日—16日
建築特點,傳說故事,形象,重修東關橋記,新聞媒體,

建築特點

這座橋始建於南宋時期 ,至今(2016)已有871年的歷史了,每個朝代都有修整,現存的這座木橋是清朝時期重新修復的。歷代雖經多次重修,但仍完整地保留了宋代橋樑建築的特點,是閩南一帶罕見的長廊屋蓋梁的橋樑,屬於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木橋長85米,寬5米,木石混合結構,四個橋墩,五個橋孔。橋墩是由大塊的石頭乾砌而成,不用一絲一毫的鋼筋水泥,橋墩下面還壓著一層大松木,古稱“睡木沉基”,在冬天枯水期水位降低的時候,透過清澈見底的溪水,能清楚地看見橋墩下面壓著的松木,整座橋樑的重量就壓在這個水下松木上。松木歷經千年不爛,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墩上再用巨大的石頭疊壘三層,用來架設大梁。每個橋孔用22根分上下兩層輔設的特大杉木作梁,梁以上部分全部都是木結構,橋面上還蓋有屋頂,就像裝有頂棚的人行天橋一樣,有橋屋26間,木架磚牆、青瓦屋頂。這座長廊屋蓋梁式橋是根據閩南地區雨水很多而設計構築的。木樑橋上造橋屋,既可供遠行的人們藉此歇腳避雨,又有增強橋樑的穩定性,阻止雨水直接滲入導致木樑腐爛,還能給山水之間增添無限畫意,收到實用、堅固、美觀的效果。

傳說故事

據說宋朝時候,有一泉州府官到永春桃溪巡遊,當船到此,只見岸上風光旖旎,景色秀麗,可惜東西兩邊隔著湖洋溪,只靠1條渡船,極不方便。於是,他下令縣官在1年裡架設1座橋。縣官的總管家馬用負責建橋,馬用仗勢欺人,趁機強征暴斂,搜刮民膏。正好這一年遇上旱災,田園顆粒無收,民工無心建橋。眼看期限已近,建橋毫無進展,這時,一位拄著方竹拐杖的老人出現了。老人巧布機關,使馬用付出了大米5000擔,銀子1.5萬兩,從而及時建成此橋。大橋建成後,老人踩著一朵白雲從橋上通過,向泉州府飄去。人們傳說這位老人是神仙,因此把這座橋叫做通仙橋。
東關橋

形象

走在永春東關橋的橋板上,腳下是凹凸斑駁的木板。透過一道道凹陷的木痕,是800年的悠悠歲月,為古橋塗抹上一層滄桑、一層神秘、一層深邃。踩在這古老的橋板上,空曠的回聲,總是輕輕地喚起了人們的追憶。
在橋屋裡,列椅兩旁,以憩行人;還有一佛龕,供奉觀音,龕下有青石雕刻雙獅戲球、荷蓮花卉,雕工細膩。橋的入口處有一匾額,書“古通仙橋”。
在橋下觀看東關橋,可見其全貌。全橋用青崗岩石和特大木料構築而成,有4個橋墩,5個橋孔。橋墩為船形,均用青崗岩石條齒牙交錯,榫合疊壓,逐層乾砌而成。墩的兩頭,俱作尖形,以分水勢。墩下以大松木作臥樁,古稱“睡木沉基”,枯水時期,水清木現。整座橋樑就荷載在這個水下基礎上。墩上用巨石疊設三層以承架大梁。每個橋孔有22根分上下兩層輔設的特大杉木作梁,每根梁長16至18米,直徑30至40厘米。除墩上更築牆砌體外,樑上部分,如橋板、護欄、柱檁、雨篷屋架、椽桷等,全是木結構。
佇立橋首,可見橋屋項用地產黏土小青瓦鋪面,青磚砌脊,飛檐重疊,如翼高翹。
通仙橋駢文、賦、詩
王光華《通仙橋詩》:“桃谷尋源路不迷,垂虹人渡石林西。雙魚塔近殘霞散,五岫台空落照低。置驛此間通上國,放舟何日到仙溪。會當立馬金鰲上,大筆淋漓認舊題。”

重修東關橋記

(新韻)
永春縣東,湖洋溪上。南宋廊橋,中華名勝。“海絲”之源,閩南為特⑴。痛憶丙申中秋,瘋狂之“莫蘭蒂”。肇引洪峰,百年一遇。橋斷月遮,民悲官震。於是蔡書記、莊縣長迅察,專家提案。無人機航拍,多圖片記載。戮力攻關,精心考證。媒體疾聲,文壇縱筆。邑眾開囊,僑胞破費。情系故園,愛傾公益。泉州開元,捐二百萬⑵。赤膽該弘,蒼天可鑑。猶仍藎吏勞形,上級撥款。至於萬事齊全,東風亦到。綠水恆流,藍圖再展。智匠良工,披寒戴暑。健士勤夫,吹風冒雨。所為何哉?重揚九千里之威名,再現八百年之文物。留遊子之鄉愁,頌枌榆之懋績。保泉州後院之輝煌,增東亞文都之璀璨也。而今偉構修成,重光世界。百萬當值,毫釐不爽⑶。吾當惜之護之,所冀傳承世代焉!如斯,東關幸甚!通仙幸甚!
注釋:
⑴閩南為特:指東關橋是閩南絕無僅有的長廊屋蓋梁式橋。
⑵泉州開元:指泉州開元寺。
⑶百萬當值,毫釐不爽:價值幾百萬的工程,一點也沒差錯。
2017年4月22日
東關橋重修竣工感吟(新韻)
頑猴肇颶致洶波,泛彩名橋慘被斫⑴。
浩浩天災雖引恨,禕禕眾善卻當歌⑵。
長龍盡愈陽禽駐,大馬能通月桂折⑶。
永派金雞來唱曉,海絲源路送香羅⑷。
注釋:
⑴頑猴:暗指東關橋在丙申猴年被超強颱風 “莫蘭蒂”帶來的洪水沖毀。
⑵禕禕眾善:指各方面人士為重修東關橋所做的好事。禕禕:美好的樣子。
⑶長龍盡愈:喻指東關橋缺口合攏。陽禽:指鴻雁。月桂折:攀折月宮桂花。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此處喻指重修工程質量好,驗收合格。
⑷永:指永春。金雞:暗指東關橋重修在丁酉雞年竣工。送香羅:指東關橋作為“海絲”源頭,古人曾經在此運送絲織品。香羅:綾羅的美稱。
2017年4月22日
東關橋斷感賦(新韻)
蒼天靄靄,猛颶呼呼。家合牖扇,野滅牛犢。哀哉!莫蘭蒂撕其體,海龍王扯其膚。於是百秋長棧,一日大窟。則必毀景傷於心月,災情痛於汗竹⑴。憶昔華夏少,閩南獨。東關壑道,西岸廊屋。五孔六墩之構,沉基睡枕之廬。何況李岸臨舟,贊其香濃曲妙;文公走馬,稱其瓦綠梁朱⑵。跳肥魚乃尋偶,歇綺燕則養雛。冬來退士,夏過挑夫。寫春秋之盛況,搭南北之通途。至能刊於方誌,載於典書。遙想州官厲建,縣令親督。總管剝於黎首,神仙造其浮屠⑶。百姓彈冠兮,猶得翡翠;一橋跨塹兮,莫擺舳艫。吁嗟!而今斷橋重有,殘雪未鋪⑷。織女牛郎,聚時分而遠繞;許仙白氏,離咫尺而難抒。亦幸矣!急報損失,重修方案;耐接撥調,再畫藍圖⑸。脈脈然,翹盼溝之攏;愔愔若,笑迎幼之逐。必將返神奇於永郡,歸燦爛於文都⑺。
注釋:
⑴【心月】佛教語,謂明淨如月的心性。【汗竹】借指史籍、書冊。
⑵【李岸】李叔同,又名李岸,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文公】朱熹,世稱朱文公。
⑶【神仙】宋朝時,一泉州府官下令縣官一年裡在永春桃溪架設一座橋。縣官的總管家馬用負責建橋,趁機搜刮民膏。民工遇旱災無心建橋。一位老人布法使馬用付米銀建成橋。他駕雲離去,人們傳說他是神仙。
⑷【斷橋重有,殘雪未鋪】借用西湖斷橋的傳說: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橋的東北有碑亭,內立“斷橋殘雪”碑。
⑸【再畫藍圖】永春縣文體新局、博物館等單位及時趕到現場,經勘察,所有橋墩還在。他們將儘快組織專家現場進行評估和指導搶救保護性工作,對被沖毀的20多米橋面進行整體設計,把修復設計方案上報省文物局,待通過後進行重建。
⑹【文都】東關橋也是東亞文化之都泉州輝煌歷史的一部分。
2016年9月18日
記永春東關橋(新韻)
擋雨搏風八百年,赬梁翠瓦麗如前。
橫鋪壑上通神道,酷似長龍臥水間。
2015年6月25日
康志煌撰

新聞媒體

八百年鄉愁縈繞東關橋!
日暮鄉關何處是,東關橋上盡鄉愁……
800年,對於流淌著的湖洋溪水,僅僅是它一個凝眸的瞬間。溪面上的那座風雨之橋——永春東關橋,誰也數不清,那斑駁的橋板承載過多少尋夢遊子的匆匆步履,那漆紅的橋蓋見證過多少返鄉遊子的款款深情。
2016年9月15日上午,因受超強颱風莫蘭蒂的影響,有800多年歷史的永春東關橋被洪水衝垮。
東關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