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關居委

蒙陰鎮東關居委是蒙陰縣城區行政村之一,下轄小東關、王家林、桃花溝、紅廟子四個自然村,3300人。東與蘇家莊子和南保德兩村接壤;西與汶溪、興隆兩居委為鄰,南有東汶河流過;北與黃溝村相連。縣委、縣政府駐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關居委
  • 屬於:蒙陰縣城區行政村之一
  • 下轄:小東關、王家林、桃花溝
  • 人口:3300人
沿革,歷史古蹟,名人,

沿革

明嘉靖十年(1531年),王姓遷此居住,因位於下莊河(亦稱東關河)東岸,故稱“小河東”。明初蒙陰縣為3鄉50社。至嘉靖5年,小河東隸屬洞仙鄉東廂社。民國初年,小河東仍屬東廂社。1931年更名為“小東關”。1958年2月,小東關隸屬城關鎮。同年10月,隸屬城關鎮公社。1981年3月,城郊公社改為城關鎮,小東關隸屬城關鎮。1984年4月,小東關隸屬城郊區蒙陰鎮。1991年1月,更名為蒙陰鎮東關村。1995年5月,東關村更名為東關居委。

歷史古蹟

東關居委地理位置優越,西有汶溪環繞,南有汶河東去。歷史上有“二水環抱明珠”之說。清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時,曾幾次在蒙陰“駐蹕”。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月,蒙陰縣衙為迎接康熙皇帝,在小東關村東1里,汶河北岸,皇大路以北的黃土樑上,用木料、高粱桿、布匹等構築臨時行宮,皇帝當晚就在行宮住宿。起程前,康熙皇帝指令蒙陰縣衙開倉放糧,賑濟百姓。為感謝皇帝恩德,縣衙在皇帝駐蹕的地方,立御龍碑一座,名為“龍亭”。康熙隨駕遛馬的地方,後稱為“馬趟子地”。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月,皇帝南巡迴京駐蹕東關村時,隨營大軍安營紮寨的東關桃花溝桃花橋東,被當地民眾稱為“東大營”。
東關河原有一座“陳公壩”,建於清朝。200多年間發揮了抗洪減災的作用,保障了縣城安全。“陳公壩”建造過程曲折。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蒙陰知縣高克謨鑒於東關河時常暴發洪水,首倡修建堤壩。雍正十二年(1734年)知縣張知俊又加固重修。道光初年,因堤壩年久老化而決口,知縣陳嗣良捐出自己積蓄的京錢300緡,修築南北長達200餘米的石壩。陳知縣調任外地後,又捐京錢200緡,作為維修備用。後來人們念其功德,遂將此壩稱為“陳公壩”。村民自發捐款修建“功德碑”,記載了三位知縣的修壩經過。1954年,蒙陰縣政府加寬河道,將“陳公壩”東移。

名人

東關居委歷史上還湧現了許多傑出人物。明朝永樂年間的賢臣苗賢籍屬東關居委。苗賢,在永樂三年(1405年)中舉,初授易州教諭,以政績顯著被錄用為翰林院編修。在翰林院期間,參與修纂了洪武、建文兩朝實錄。永樂十年(1421年),皇帝欽點為福建左參議。到任後“除奸貪,賑民飢,扶民業。”成為有名的賢臣,為士人所敬重。宣德年間,年老乞歸,故後葬在小河東桃花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