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
東門渡位於蕪湖縣東部的花橋鎮,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屬吳國,名符里鎮。戰國時被楚、越等國領轄過,正所謂吳頭楚尾,國防要地。那時的符里鎮一帶物產豐富,人文薈萃。在它前面的是一片寬廣的水域,相連的金錢湖(今宣城金寶圩)與固城湖(今江蘇高淳縣的東湖),為古代江南五湖之一。那時,水陽江沒有形成,直到三國時才築堤成圩,江水滾滾。它的後面旱路更是暢通,上到爰陵(今宣城),下抵鳩茲,可見這裡道路四通八達,是個十分繁華的市鎮。
三國時期,孫權稱帝後,命丁奉以五路總兵駐守宣城一帶。當時宣城北鄉的金錢湖是一個有20多萬畝的大湖灘。丁奉親自勘察後,決定發動軍民圍湖為糧田,這時水陽江、裘公河才形成。圍湖墾田的大軍駐紮在符里鎮這依山伴水一帶。據民間所傳就有百畝塘(今東門渡龍角圩)之說。每當清晨或傍晚,池塘邊洗衣聲、嬉笑聲,聲聲悅耳,與美麗的湖光山色相互映襯。
晉代曹魏統一華夏,後爆發“八王之亂”西晉滅,衣冠南渡,晉皇族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史稱東晉。後王敦因王氏勢力強大,圖篡位作亂,史“王敦之亂。平定
王敦之亂後,桓彝以功被封為萬寧縣男。時
宣城境內常有變亂發生,有人舉薦桓彝出任宣城太守,治理宣城。開始時,晉明帝不允,後有人再次舉薦,遂補桓彝為宣城內史,史稱其頗有政聲,治下郡內生產發展,百姓生活安定。
鹹和二年(公元327年),鎮將蘇峻以朝臣
庾亮擅權專制為由,舉兵反叛,進攻南京,史稱“
蘇峻之亂”。桓彝得悉,當即率領義眾欲赴南京討伐叛軍。他一面派遣
朱綽前往蕪湖討伐叛軍,一面向朝廷報告軍情。坐鎮南京的
庾亮先是派遣大將司馬流趕往慈湖與叛軍交戰,遭到慘敗。司馬流戰死後,又命桓彝進擊討伐。桓彝考慮到宣城城防脆弱,難以防守,於是,先退據到
廣德,然後,又退據
涇縣,在
烏溪嶺修築工事抵抗。當時,不少州郡都懼怕叛軍勢力強大,紛紛派人向叛軍求和投降。
桓彝手下部將也勸他佯裝與叛軍議和,以避開叛軍的勢頭,保存實力,遭到他痛斥:“吾受國厚恩,義當致死焉,能忍垢蒙辱,與醜逆通問,如其不濟,此則命也。”於是,桓彝選擇了奮力抵抗,派遣將軍俞縱堅守涇城門戶石蘭。哪知,蘇峻卻派兵從東南方向包抄過來,攻破了石蘭防線,進逼涇城。桓彝死守城池,叛軍派人勸降,他堅守不從,終因勢小力孤,城被攻破。桓彝在撤退的路途中被叛軍殺害,時年五十三歲。
桓彝遇難後,宣城人紀世和收其遺骸葬於城北小鎮東門渡。
境內的東門渡官窯,建於皖唐至北宋時期,是最早的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範圍包括小山、營盤山、康王山、蛤蟆地、窯頭山、小竹園等6處,總面積達20萬平方米,陶瓷堆積厚達10餘米,遺物主要有容器、動物造型、砂質碾槽、陶樓、蓬花缽、舀子等。“古窯址”與境內的“萬佛塔”、“寶鼎庵”、“符川觀”、“登亥井”、“百門潭”及“營盤山”、“康王山”等名勝古蹟相映成片,與花橋鎮沿山村南村的宋代9座古窯群遙遙相望。
1985年經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經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門渡窯址分布範圍包括蛤蟆地、康王山、營盤山、小山、窯頭山、小竹園等6處,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窯址表面存有大量燒造殘片,發現有青釉碗、缽、盞、燈盞、執壺、四系罐、雙系小口瓶、春瓶、盆、碾槽、舀器、力士俑、武士俑、龍首虎頭吻(建築構建),部分窯具上刻有楷書、行書、草書、隸屬文字20餘種,內容涉及姓氏、標記、數目、吉語、宣州官窯等。
宋代金兵入侵,南宋搬家,皇帝趙構逃之夭夭,途經符里,疲憊不堪,坐于山頭,面對寶塔,痛苦非常。那座高高的寶塔象徵著先帝的英武,國家的昌盛。如今兵敗國亡,怎不傷心斷腸(寶塔建於北宋,毀於文革期間)。因此,如今還傳頌著趙構的美名:康王山。
與寶塔相媲美的要數符川觀(當地人稱大廟)了,宋代至解放前曾是符里鎮的兩大觀,遊人、信士絡繹不絕,頗極一時之盛。
清代,太平軍左軍主將翼王石達開,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率領太平軍由江西回援天京,進入皖南境內,5月初首次攻克宣城。當時,由於楊韋內訌事件,天朝國都天京危急,拯救天朝,全軍激昂。聲勢浩大的太平軍紮營符里鎮到暫停圩(今花橋鎮含連圩)幾十公里,攻打金寶圩七天七夜,結果以清軍大敗,太平軍大捷而告終。
抗日戰爭時期,在東門渡就譜寫了一首國軍108師64團3營稻堆山抗日的悲壯豪歌,至今仍然被當地人傳頌。營長邵玉璋,東北瀋陽人,20歲,夫人萬氏,宣城周王人。營下有七、八、九連和一個機槍連。日軍是一個加強營,而且武器先進。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勢下,全營官兵從容鎮定,頑強拼搏,決心與陣地共存亡。他們並無一人舉手投降,最後邵玉璋用手槍打死了自己,灑下一腔熱血,表現出偉大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氣節。成山一戰,官兵犧牲300多人,均安葬在宣城敬亭山雙塔寺旁。
1938年5月中旬,陳毅奉中共中央指示,率領新四軍第一支隊,從歙縣岩寺出發,挺進蘇南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獨立自主地開展敵後游擊戰。6月1日,陳毅率部從南陵縣出發,兵分三路從灣沚附近穿過日軍封鎖線,當日午夜,風雨交加,凌晨到達東門渡,宿營在老百姓家中。這天正好是端午節,房東拿出粽子,捧出雄黃酒,款待抗日子弟兵,陳毅見此頓悟地笑道:“始知今日是端陽!”
符里——這個古老的地名一直沿用到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宣城縣第五區署東門鄉管轄,署址灣沚。東門鄉領管11個保:斗山、三房、三圖、花橋、葛村、施茶、惠民、回龍、新豐、蛇司和余村。民國二十九年八月(1940年)和第六區合併,屬宣城縣灣沚區管轄:廟埠、油榨、養賢、麒麟、新河、東門、斗山、橫崗、芳山、金東、金西、金北、汪溪、水陽和灣沚。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撤區並鄉,屬宣城縣水陽聯防區署管轄:東門、斗山、新河,3鄉合併,鄉公所在新河莊。解放初期,1952年7月劃鄉建政,屬宣城縣第五區管轄,改名新河鄉,鄉公所在新河莊。1955年劃區並鄉,屬宣城縣灣沚區新連鄉管轄,鄉政府惠民壩。1958年10月並鄉改名公社,屬先進公社領轄,社址九十殿,稱東門大隊,大隊部東門渡。1969年6月改為花橋公社領轄,社址惠民壩,大隊部東門渡。1969年東門渡大橋建成。1971年1月3日劃歸蕪湖縣花橋公社領轄至今。
悠悠東門渡,美麗富饒,她不是神話,是久經歷史滄桑的十分寶貴的產物,耐人沉思神往。
發展規劃
東門渡陶鄉古渡樂享區——醉臥東門渡,陶鄉歸田園
東門渡陶鄉古渡樂享區位於花橋鎮東南部,占地面積約1744畝。東門渡區塊四大核心資源為——“一窯”“一坊”“一花”“一古渡”,即楚東門渡古窯址、金埂珠寶創意坊、杭白菊種植基地、東門古渡(唐宋時期的小鎮)。同時根據區塊內的地形、旅遊功能、產業業態等,將其劃分為四大分區:東門寶塔祈福區、陶鄉酒韻休閒區、珠寶創意展示區、東門陶趣體驗區。
東門渡陶鄉古渡樂享區主要面向家庭市場,聚焦女性、兒童以及婚慶市場。因此在項目開發上側重田園度假、自駕休閒、親子家庭、婚戀禮品、婚慶攝影、民俗休閒等。
東門渡陶鄉古渡樂享區依託東門古渡和東門官窯遺址兩大文化支撐,在現有文化和產業基礎上不斷推進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和傳承,深度挖掘宣州官窯制陶文化、酒文化、圩田文化、珠寶文化創意、書畫文化等,進行文化產業復興與文化創意觀光體驗產品打造,重點進行村落改造、產業提升、體驗產品的建設以及對新東門八景的重塑。同時,加強區域旅遊服務接待設施和文化景觀建設,打造以陶鄉、陶文化為核心的旅遊休閒體驗區。
部分項目展示
寶塔寺——在原址基礎上進行修繕,重建萬佛塔,打造“寶塔暮鐘”、“萬佛梵音”的景觀,同時,可定期舉辦寺廟祭祀活動。
金埂珠寶——以托珠寶從業人員返鄉創業契機,打造一珠寶創意定製體驗中心,以徽元素題材設計珠寶,弘揚徽文化。
東門陶鄉——主題民宿聚落,根據不同的主題,打造書畫陶鄉、花語陶鄉、酒韻陶鄉。
東門渡古窯體驗園——依託古窯遺址和周邊村落,打造一個陶文化創意體驗區。
鄉愁詩詞
憶江南--秋思
秋意漸濃,那些年:清晨踩著露水、趕著鴨子,放養于田間河邊之上;午後陽光微孱,打開羊圈,放羊牧於圩埂之上;傍晚,夕陽西下,微風乍起,河面的微波迎著夕陽,金光閃閃,好一派田園風光、好恬靜的農耕文明。
憶江南
金埂圩埂 綠映兩岸
妙齡浣衫 稍公把槳
野鴨遠翔 鵝戲水常
兒時故鄉 秀色江南
望江南
時光匆匆,望世間繁華、滄桑
他和她
白髮漁樵 孤舟划槳
清風、綠水、餘暉……
猶天際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