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紅色遺址,包括:王震將軍舊居、、“紅軍樓”舊址、紅軍師長祝應龍之墓--革命烈士紀念亭、珀玕“革命烈士紀念塔”等,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位於江西撫州東鄉縣境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鄉紅色遺址
- 地理位置:江西省撫州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類型:革命遺址
王震將軍舊居,紅軍樓舊址,烈士紀念亭,烈士紀念塔,辛圳村紀念亭,舒同故居,
王震將軍舊居
位於東鄉紅星墾殖場(現紅星企業集團)。“文革”期間,毛主席和周總理為了保護王震將軍,同意他到下面“搞點調查研究,搞點科學試驗”。1969年10月中旬,王震和家屬來到撫州東鄉縣紅星墾殖場蹲點,直到1971年9月回京。王震在在紅星蹲點三年,為發展撫州地區的工農(牧)業生產、發展建設紅星墾殖場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並把紅星稱作自己的第二故鄉。在擔任中顧委副主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期間,他還多次來信來電並先後四次來紅星視察,對紅星發展建設作了許多重要指示。
為了繼承弘揚王震將軍艱苦奮鬥、勇於開拓的創業精神,教育和啟迪後人,東鄉縣政府在紅星企業集團原王震舊居(含原王震辦公室、會議室)所在地,設立“王震將軍陳列室”。王震將軍舊居保持原貌不變,原辦公室和會議室經過改造後設為陳列室,陳列室收集整理了王震將軍在紅星及全國有關地方的部分重點文史資料,真實而生動地展現王震將軍精神風貌,成為該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參觀者1000多人。
紅軍樓舊址
位於瑤圩鄉萬石塘村。萬石塘是鄉里具有悠久歷史的大村,村內遍布明清時代的古民居。“紅軍樓”原名“冠美祠”,清代建築,坐西朝東,磚木石結構。1932年7月下旬,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贛東北省軍委書記邵式平先後三次到萬石塘視察。1933年,紅十軍千餘人南下與中央紅軍會師時,在該村駐紮5天,其間鎮壓了大惡霸、灣頭土膏和偽自衛隊長。指揮部設樓內,至今牆壁上還遺留有標語。紅軍撤離後,仍稱此指揮部為“紅軍樓”。
“紅軍樓”屬兩進式,上進兩邊房間上設有樓。面寬14米,進深19.7米,牆高7.6米,占地面積275.8平方米。牆的下部石板兩層砌成。門前上方石板雕刻有精美圖案,文革期間部分破損。門兩邊石板上陰刻楷書門聯一副完好。祠內穿方雕有精細花紋,歷歷入目。天井南、北兩邊牆壁上均留有當年紅軍書寫的10條標語,白底黑字,毛筆書寫。由於年久,一部分墨跡無法辨認,比較清晰的有:“鏟共團是豪紳地主國民黨鎮壓工農革命的組織”、“工農起來消滅鏟共團!”、“工農不加入豪紳地主國民黨的鏟共團!”、“工人有罷工自由!”、“工農起來消滅鏟共團,活捉鏟共團長!”,落款是“紅軍聯乙③宣”。
同時,還有十多條紅軍標語書寫在一民居的房屋院內大門兩邊,內容分別是:“紅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反對白軍拉夫!”“歡迎靖衛團丁回家耕田!”“紅軍不拿工人農人一點東西!”“歡迎農民起來實行土地革命!”“土豪的穀子不要錢,分給窮人吃!”“打倒帝國主義!歡迎白軍士兵和下級官長過來當紅軍!”“歡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落款同為“紅軍聯乙③宣”。
此外,院內大門前的照壁上還有一副墨畫的國民黨軍官像,清晰可辨。
烈士紀念亭
位於珀玕鄉政府東南100米南邊山上。建於1958年,為縣文物保護單位。亭兩層六角尖頂,下層高4.4米,上層3.7米,紅柱綠瓦。亭正中有時任江西省人民政府第一任省長邵式平的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行書金色大字。背面有碑文說明。亭後有“紅軍師長祝應龍之墓”字樣。紀念亭由亭、紀念碑、墓、墓碑、石桌、石凳、圍牆等組成,坐南朝北,占地面積100平方米。1999年3月重修。
烈士紀念塔
位於珀玕鄉弄里艾家村後短山頂,建於1958年,為縣文物保護單位。紀念塔為紅石、鋼筋混泥土結構。塔高12米許,四側平面,分別刻有毛澤東、林彪的題詞。東面是:“共產主義是不可抗禦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難烈士萬歲!——毛澤東。”南面是:“英勇犧牲的烈士們千古——無尚光榮!——毛澤東。”西面是:“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毛澤東。”北面是:“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林彪。”以及駐地73866部隊烈士陵園:
辛圳村紀念亭
位於小璜鎮辛圳村,2015年已重修。為紀念俞遠等20餘位革命烈士而建。俞遠:革命烈士,舒同的早年同學,與舒同等人共同創立東鄉第一任縣委,1930年犧牲,葬於家鄉小璜鎮辛圳村祥苑村小組田坂之上。
舒同故居
舒同原名文藻,東鄉縣人。早年畢業於江西撫州省立師範學校。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黨的縣委書記;後參加紅軍,經歷了中央蘇區第一至五次反“圍剿”和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他擔任過黨政軍的多種領導職務,曾擔任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當選為八大中委委員、中顧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創始人和第一屆主席、第二屆名譽主席,被毛澤東贊為“紅軍書法家、黨內一枝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