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路討賊軍

東路討賊軍

1922年5月6日孫中山在韶關誓師北伐。以許崇智率粵軍第二軍及梁鴻楷第一師和李福林任右翼,黃大偉(粵軍第一路司令)軍從仁化進攻崇義上饒

起源,部屬,失敗,

起源

6月16日陳炯明葉舉等發動叛變,許崇智、李烈鈞、李福林、朱培德、梁鴻楷、黃大偉等聞變即在贛州開會,決定由許崇智領第二軍、梁鴻楷第一師及朱培德、李福林、黃大偉等部回師,後因在韶關戰敗,各部分頭撤退,其中許崇智率第二軍及李福林、黃大偉兩部退往贛東,在瑞金休整所部時,深感回師廣東一時已不可能。時中山先生與段祺瑞尚保持一定的合作關係,許、李、黃三部合計尚約萬人聯合駐福建之段系混成旅長王永泉(號百川)進取福州。
是役由王永泉旅擔任對延平正面攻擊,許軍以一部協助王旅側重擊延平之敵,以李福林、黃大偉兩部從間道直窺福州。兩部間道進至洪山橋時,李厚基猝不及防,倉皇出走,10月13日李福林、黃大偉部遂先入福州,許崇智、徐樹錚、王永泉等隨亦先後抵達福州。

部屬

先生在滬聞捷,任命許崇智為東路討賊軍總司令兼第二軍軍長,黃大偉為第一軍軍長,李福林為第三軍軍長,蔣介石為總司令部參謀長。
東路討賊軍成立之後,所屬三軍擴編為十二旅,其番號如下:
第一軍轄一、二、三、四旅,旅長為王懋功、陳得平、丘鴻鈞、龔師曾;
第二軍轄五、六、七、八旅,旅長為許濟、孫本戎、黃國華、張民達;
第三軍轄九、十、十一、十二旅,旅長為林駒、吳近、袁德、鄭詠琛。
後又改編李厚基殘部一旅為第十三旅,旅長為張毅,轄於第二軍。合以其他護士營等直屬部隊,共約二萬人。
後許崇智任張國楨為東路討賊軍第四軍軍長,使張回粵收編叛軍殘部。
蔣介石抵福州任總部參謀長後,即對第一軍軍長黃大偉不滿,認為黃大偉恃功驕縱不聽指揮。
東路討賊軍雖已成立,但以整補需時,未能立即回師廣東。
1923年1月15日,西路討賊軍光復廣州。蔣介石赴滬謁見中山先生。蔣向中山先生提出東路討賊軍回師計畫,並力陳必須撤換第一軍軍長黃大偉,始能順利完成回師討賊任務。中山先生卒從蔣議下令撤黃職,以許崇智兼任第一軍軍長職。黃於是憤而投奔陳炯明。

失敗

時滇桂軍在廣州跋扈囂張,中山先生對滇桂軍失望之餘,以肅清叛軍之主要責任屬望於許崇智所率之東路討賊軍。
4月間,許崇智率東路討賊軍自福建開抵潮梅附近,叛軍慮前後被夾擊,乃由洪兆麟等四個師在汕頭通電“獨立”,陳炯明則宣稱下野。李烈鈞遂以大本營總參謀長名義赴汕頭收撫叛軍殘部四師。接著許崇智軍亦開入潮汕,不久,洪兆麟部乘沈鴻英公開叛變之際(約在5月間)再度叛變,李烈鈞倉皇出走,許崇智率部被腰擊於揭陽附近,情形十分狼狽。同時,許軍行抵興梅之部,又為伏於贛南之林虎所部黃任寰、黃業興、王定華等叛軍狙擊,損失慘重,傷亡潰散過半。許軍幾經艱苦始於6月下旬間返抵博羅附近休整。由於東路討賊軍回師失利,各方面對許崇智失望之餘,多不諒解,財政當局亦加歧視。
東路討賊軍在博羅休整後,雖曾分擔一部分東征任務,但實力不充,作用不大,且曾有一度與桂軍同時失敗退出博羅。至1924年春,中山先生乃決定取消東路討賊軍名義,改為建國粵軍番號,仍以許崇智為粵軍總司令,蔣介石為總部參謀長,所轄部隊,除原東路討賊軍外,在粵原來粵軍除已隨陳炯明叛變者外,均歸許統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