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模式

台商投資大陸主要分布在廣東地區,其次是江蘇的31.32%,第三是福建占11.05%,河北有6.06%,而廣東將近35%的比例中,光是東莞就超過2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莞模式
  • 特點:台商高度集中
  • 成分:高科技成分不斷提升
  • 改革開放出口總值超過130億美元
特點,資源主導,外源驅動,產業集群,城鄉一體,富民強鎮,

特點

東莞模式有幾個特點,
第一台商高度集中,在一個三百多萬人口的城市裡,有三千多家台商企業。
第二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被資訊科技產業所替代,高科技成分不斷提升。
第三,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產品全部出口的經營方式,提升了台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也使東莞成為大陸的出口重鎮。
第四,地方當局主動為台商排憂解難,而台商也積極回饋當地社會,形成台商與地方的良性互動。
第五,台商以東莞為家,把家眷也帶到東莞來落戶。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東莞的經濟每年平均增長2成以上,近5年的年均增長率更達到25%,去年,東莞的國內生產總值355.5億人民幣,出口總值超過130億美元,在全國排名第三。1998年底,台商在當地的總投資金額為28億美元。

資源主導

資源主導是東莞模式取得巨大成功的關鍵。(1)人文地理資源。東莞毗鄰港澳,是著名的僑鄉,有 80 萬港澳同胞,25 萬海外僑胞,同受嶺南文化薰陶,人文相近,使東莞容易接受香港、澳門的輻射,使東莞人形成厚德、務實、包容、開放、重商、敢為人先的地方人文個性。這些人文地理優勢與香港經濟優勢結合,為引進港資等外來資本,發展加工貿易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2)勞動力資源。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人口管制的相對鬆動,使內陸地區大量廉價勞動力流動到東部或沿海地區就業,為東莞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保障。東莞利用勞動力價格較低的比較優勢,逐步占領了紡織服裝、玩具、五金、電腦資訊等產品的國際市場。(3)土地資源。東莞陸地面積 2465 平方公里,海域面積 150 平方公里。改革開放初期,實有耕地面積達 118.4 萬畝。相對豐富的土地資源為東莞採取"土地出租"或"廠房出租"的形式引進外資企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為東莞引進外資創造了優勢。

外源驅動

東莞模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外向性。(1)外資主導。資本是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改革開放初期,東莞無任何資金積累,唯一可行的辦法是引進外資。鄰近東莞的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具有投資大陸衝動的港資也就成為東莞引進外資的主要來源之一。到上世紀 90 年代,東莞又成功承接台資、韓資和日資等國際資本的轉移,尤其是台資的轉移。1978 年 -2007 年,東莞累計簽訂利用外資契約 37376 宗,累計實際利用外資 341.5 億美元,年均增長 43.1%。(2)外來技術。東莞的絕大多數加工製造業的技術研發依靠母公司完成或者直接進口,IT 領域的專利 85%來自國外,技術外向依存度在 90%以上。世界 100 強企業中 13 家在東莞投資辦廠,都帶來了技術合作。為規避加工貿易企業低技術含量的風險,東莞一方面引導企業把研發中心遷入東莞,另一方面用"加工貿易"的形式進行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出現一批類似"華強汽車"等自主創新的企業。(3)出口導向。東莞經濟的出口導向特點十分明顯,出口規模由小到大,發展速度由低到高,貿易方式由單一走向多元。東莞每天有 8000 個貨櫃的產品,運往香港碼頭轉口世界各地。2007 年,東莞出口 602.32 億美元,比 1979 年增長 1118 倍,30 年間年均增長 28.8%;外貿依存度達 260%,是全國的 3.9 倍。通過發展出口導向型工業,迅速積累資金和技術,實現規模經濟

產業集群

在實施外向帶動戰略過程中,政府著力抓好外資企業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工作,推動了外源經濟和內源型經濟共同發展,把東莞建成國際性加工製造業基地和中國重要的外貿出口基地,擁有近 3 萬家工業企業和數百萬產業工人及專業技術人才,具備生產加工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產品的強大製造能力。蓬勃發展的現代工業體系中涉及製造業行業 30 多個,產品 6 萬多種,行業覆蓋率達 78%。尤其是以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為主體的鎮域經濟迅速崛起,產業聚集產生的規模效應和經濟效益日益凸現,湧現了一批以鎮街為中心,規模較大、層次較高的具有產業集群特徵的特色產業群,如虎門服裝產業以及清溪等鎮的電子信息產業等。另外,東莞還逐漸形成以高埗、厚街、南城為主的製造業產業群帶,其經濟總量、產業規模以及企業數量等都不容忽視。

城鄉一體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東莞充分調動各級、各方力量,市、鎮、村、組多輪並驅發展外向型工業,迅速推動了農村工業化進程,各鎮、村產業均取得了飛速的發展,構建各自層次的服務體系,城鄉融為一體,2007 年,東莞的城市化水平達 85.2%。東莞的城鄉一體化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公共服務一體。東莞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注重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城鄉居民生活發展水平,促進城鄉融合,實現城鄉一體。建立和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鄉醫療保障體系、城鄉就業體系,成為全國唯一實現農醫保全覆蓋的地級市。二是基礎設施一體。市、鎮、村都建成了完善的交通、通訊、供電、供水設施,路網呈現高速化、網路化、一體化發展。全市 32 個鎮街基本上達到了小城市的規模和水準。三是文明素質一體。東莞不遺餘力加強文化建設、市民教育培訓、市民意識培養等工作,努力推動農民由農業社會的傳統人格向工業社會和知識經濟社會必須的現代人格轉變。

富民強鎮

"東莞模式"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而且是一種社會發展模式。一是人民生活質量較高。改革開放後,東莞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加,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從總體上看,已邁進殷實小康階段。2007 年,全市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餘額達 2000 多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國前列。當然富裕的東莞也存在困難群體,東莞通過不斷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低保標準,發放臨時生活補貼等措施,使不同階層群體共享東莞改革發展成果。二是鎮村經濟實力雄厚。一直以來,政府放權讓利,讓各鎮街競相發展,形成組團式的發展格局,各鎮街的發展實力雄厚,32 個鎮街都進入全國千強鎮,其中,長安、虎門進入全國十強鎮。同時,各村(居)通過發展工業園區,收取廠租、房租,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實力。2007 年,東莞市級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186 億元;32 個鎮(街)可支配收入 175.67 億元;村組兩級可支配純收入 185.73 億元。三是區域協調發展。能否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共同富裕,是判斷一種發展模式優秀與否的重要表現。為推動區域的協調發展,東莞加大財政傾斜力度,扶持落後鎮村發展,欠發達地區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2007 年,個欠發達鎮的生產總值達 430 11 億元,各項稅收總額達 56.55 億元,鎮本級可支配財政收入 35 億元。
東莞模式的成功改革開放 30 年,是東莞歷史上最為壯闊輝煌的發展時期。東莞人民全面貫徹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從實際出發,大膽探索,艱苦創業,使東莞發生了地覆天翻的變化。昔日的農村已經脫胎成為一座現代製造業名城,展現在世人面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