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歷程
2002年,東莞市政府融資興建五環路(今環莞快速路)。
2004年,東江大橋工程進入設計階段。
2005年,東江大橋項目擬於當年底動工建設,為莞深高速公路三期工程;同年,東莞市政府規劃五環路北環段從石碣鎮轉南跨東江水道、東莞運河至莞龍路一帶接五環路東環段。
2006年8月8日,東江大橋開工建設。
2008年12月,東江大橋北端點石碣立交橋建成通車。
2009年3月30日,東江大橋平行弦合龍;9月28日,東江大橋建成通車。
橋樑位置
東江大橋位於東江南支流劉屋礁石河段,南起東莞運河南岸,途經
東莞運河和
東江南支流,北至東江北幹流南岸梁家村,東距上游石碣大橋、西距下游大王洲大橋距離均為2千米。東江大橋全路段屬於
珠三角環線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94)與
環莞快速環城東路並行部分;線路南端在東城街道莞龍立交橋接莞龍路,上跨東江河道後在崇煥路立交橋接崇煥中路(高速公路獨立),北端在石碣立交橋接環莞快速環城北路。
東江大橋互通線路一覽(由北向南) |
路口名稱 | 所屬區域 | 互通形式 |
石碣收費站 | 東莞石碣鎮 | 環莞快速路、其它城鎮街道全互通進出珠三角環線高速公路 |
石碣立交橋 | 環莞快速路與其它城鎮街道全立互動通 |
崇煥路立交 |
莞龍收費站 | 東莞東城街道 | 環莞快速路、其它城鎮街道全互通進出珠三角環線高速公路 |
莞龍立交橋 | 環莞快速路與其它城鎮街道全立互動通 |
參考資料 |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東江大橋是一座雙層公路特大橋,大致呈南北方向布置。主橋為雙塔雙面剛性懸索加勁連續鋼桁梁橋,具有自錨式懸索橋外形;利用三片加勁鋼桁整體受力,三片桁之間不橫向聯結系,僅在中間支點上方加勁弦與上弦間的大豎桿間設橋門架;採用華倫式鋼桁梁以增強橋面系剛性和景觀效果、使用混凝土橋面板以增強鋪裝層耐久性。塔柱採用承壓能力較強的鋼結構箱形截面,底部與鋼桁樑上下弦桿連線,頂部與加勁弦連線,橫橋向布置橋門架以提高塔柱抗風穩定性。東江大橋整體外觀融合直線與曲線設計,橋面以上構造物少,不與周邊電塔爭高度,景觀協調;主橋結構新穎,造型雄偉、氣勢恢宏,為東莞市內的一座標誌性公共建築;全橋工程設計方案既節省土地,又減少投資費用。大橋“剛性懸索加勁鋼桁梁橋”方案經有關部門通過舉辦方案競賽邀請中國全國知名橋樑專家和設計大師參與評選,從15個設計方案中精選出。
設計參數
東江大橋雙層橋總長1499米,主橋全長432米,主跨208米、邊跨112米;南、北引橋每跨分別為30米和40米;大橋共有1177噸鋼絞線,單束長90米至120米,設計張拉應力為1395兆帕;橋面總寬2×16.25米,其中防撞護欄厚0.5米、路緣帶0.25米至0.75米、路肩3.25米、行車道3.5米至3.75米;橋門高12米。橋面上層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下層為雙向八車道一級公路(城市快速路),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快速路限速80千米/小時);上層採用公路-Ⅰ級荷載標準、下層採用城市道路- A級荷載標準;通航淨寬10米、淨高6米,通航等級為國家內河Ⅲ級,設計通航水位為20年一遇的洪水位,高位+5.32米(珠基高程);抗震等級採用7度設防措施;大橋設計通行能力可達每日20萬輛次。
運營情況
截至2018年5月,東江大橋上層是珠三角環線高速公路部分,按常規六車道高速公路計費標準收費;下層是環莞快速路環城東路,免費通行。
建設成果
技術難題
東江大橋兩片主桁的大跨度三連跨鋼桁梁採用從兩邊跨開始對稱懸臂架設,中跨部分的鋼桁梁對稱架設時採用輔助架梁吊索塔架,張拉斜向吊索,再繼續對稱懸臂安裝中跨鋼樑至中間合龍;主橋鋼桁梁用鋼15600噸,節點數量多達429個,為了連結這些構件,需使用高強度螺栓70萬套;大橋主鋼桁梁為南北兩岸邊跨採用支架架設,龍門吊機寬度達53.6米,最大起吊能力達60噸;整座大橋總重量為3萬噸左右,對接合龍允許的誤差不能超過5毫米。該橋是當時中國最寬雙層公路橋,為東莞市25年來路橋建設史上最難工程。
科研成果
《東江大橋剛性懸索加勁鋼桁梁結構關鍵力學特性研究》項目獲2013年中國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價值意義
東江大橋的建成通車使梅觀、莞深高速公路成為廣州、深圳之間的第二條快速通道,並向北與增莞高速增城段、廣州北三環相接,連通廣惠、京珠高速公路,使梅觀、莞深高速公路與珠三角乃至全國高速公路聯網,將加強深圳、東莞兩地的對外聯繫。東莞東部鎮街的居民若去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比走廣深高速公路節省半個小時。東江大橋的開通運營使得東莞環城路成環,構建了東莞中心城區道路網基本框架。(《廣州日報》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