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條件,水文特徵,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文化事業,城鎮建設,交通,旅遊景點,著名人物,獲得榮譽,
歷史沿革
虎門鎮管理的區域(以下簡稱“虎門”)歷史悠久,為江海夾角衝擊地,系東莞一脈延伸的西南區域,2000多年前就歸屬東莞。
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東莞地屬中華九州之揚州南境。虎門境內已有古人類定居,從事漁獵生產。春秋戰國時代,虎門屬
百越地。
秦始皇統一中原後,於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
嶺南設定桂林、象、南海三郡,虎門屬
南海郡番禺縣。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
趙佗稱南越王,虎門屬南越國。至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虎門從
東莞屬南海郡。
東漢順帝時,一度從東莞屬增城。
東晉鹹和六年(331年),分南海郡立東官(莞)郡,虎門屬其所轄的寶安縣。
隋開皇十年(590年)廢郡置州,從東莞屬廣州。
唐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寶安縣更名為東莞,移縣治於到涌(今莞城)。其後,虎門一直隸屬於東莞。
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廢東莞縣,其行政區域併入增城縣。開寶七年(974年),恢復設定東莞縣,虎門仍屬之。
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又隨東莞屬廣州府。宋代於縣下設鄉,今虎門所轄區域屬歸城鄉。元代設廣州總管府,虎門從東莞屬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元制稱廣州府,行政區域沿宋制,以鄉統都,虎門鎮現轄區域分別隸屬於東莞縣歸城鄉第七、八、九都。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京山、中堂、白沙三寨為巡檢司。翌年,再立缺口司,虎門屬缺口司管轄。清乾隆年間,把各村鎮劃為司、鄉、都、圖、坊五屬管轄,虎門為缺口司所屬直至
清末。
民國初期,東莞縣建立區、鄉制,虎門所屬區曾分別稱八區、五區、三區。民國十三年(1924年),太平改墟立鎮,次年又改稱虎門市。隨後,虎門所屬區改稱十一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日軍侵占虎門,民國政權癱瘓。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5月,東莞縣政府重立,虎門劃屬第五區公署。抗日戰爭勝利後,仍屬第五區直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東莞全境解放,今虎門所屬地域中的太平設定為東莞縣轄市,其他地域則隸屬東莞縣第六區。
1950年5月,太平市改設為太平鎮,直屬東莞縣至1958年虎門人民公社成立。
1953年初,土改複查,東莞全縣劃分為15個區。原東莞縣第六區所轄懷德、樹田2個鄉劃屬第九區,小虎鄉劃入第十一區,餘下鎮洲、赤龍、博涌、北寧、南北面、虎洲、南柵、基寧、白沙等9個鄉設定為第十區。同年,第九區併入第十區。
1954年6月30日,東莞縣第十區的塘郎、楊屋2個鄉劃屬東莞縣第三區(後改稱寮步區),基寧、鎮州、南北面等3個鄉劃屬新成立的東莞縣第十一區(後改稱
沙田區)。
1955年9月,東莞縣所轄農村行政區名稱,由按數字排序稱謂,改為以區公所駐地地名命名,原東莞縣第十區改稱虎門區。
1957年3月,東莞實行撤區並鄉,撤銷區建制,合併成立大鄉。虎門區撤銷,其轄區各小鄉合併成立虎門、北柵、沙頭(後改稱長安)3個大鄉。沙田區撤銷,其所轄基寧小鄉劃屬沙頭鄉,立沙劃屬彰澎鄉,其餘地域歸屬虎門大鄉。
1958年9月20日,東莞縣廢除大鄉,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虎門、北柵、長安3個大鄉及太平鎮合併成立虎門人民公社。
1959年5月30日,太平鎮由虎門人民公社分出,成立太平鎮
人民公社。同年8月28日分設成立長安人民公社。
1960年5月,長安人民公社重新併入虎門人民公社;1961年7月再從虎門人民公社分出。
1960年4月至1961年6月,將沙田、新沙、大洲等片區劃屬厚街人民公社(上述片區與立沙片區於1961年6月21日分出獨立沙田人民公社)。
1974年4月11日,莞城、石龍、太平等3個漁業人民公社合併,成立新灣漁業人民公社。
1980年6月,太平鎮人民公社改設為太平鎮,成立太平鎮人民政府。
1983年10月,廢除人民公社體制,成立虎門區公所和新灣區公所,為縣政府派出機構,分別管轄原虎門人民公社和新灣漁業人民公社屬域。同時將原虎門人民公社所屬阿娘鞋島(
威遠島)之南面、北面、九門寨、武山沙4個生產大隊劃歸太平鎮轄。
1985年9月,東莞撤縣設市(縣級市),虎門鎮所屬區域仍屬東莞市轄。同年10月4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虎門鎮,原太平鎮和虎門區所轄行政區域均劃歸虎門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太平鎮政府駐地改稱太平港,為虎門鎮人民政府所在地。
1986年11月8日,撤銷新灣區,設立新灣鎮。
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東莞升格為
地級市,虎門鎮仍直隸東莞市轄。
1998年7月8日,經
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新灣鎮建制,其所屬先鋒、紅鋒管理區分別劃屬
沙田鎮、
中堂鎮,其餘港灣、向東等10個管理區和新灣居委會劃歸虎門鎮管轄。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虎門鎮位於
廣東省東莞市西南部、珠江口東岸,距市政府所在地莞城26公里,中心位置是東經113°49′33″、北緯22°49′38″。虎門東鄰
長安鎮,西與
番禺市隔江相望,南靠大海,北與
厚街鎮接壤;東北毗連
大嶺山鎮,西北隔東江支流連
沙田鎮,東南跨海與
深圳市
寶安區相望。
地質地貌
據城建部門鑽探資料顯示,虎門鎮中心區內地層結構大致可分五層:一是淤泥軟土層,一般分布在地表下0—12米處;二是黃土層(沙質
黏土或黏質
砂土),一般分布於地表下0—24米處;三是細砂層,一般分布於地表下10米處,厚度在0.3—0.8米之間;四是強風化層(大粒鵝卵石和粗砂),一般分布在地表24米以下;五是
花崗岩層,一般分布在地表100米以下。虎門鎮屬域地下岩層埋置較深,地震基本烈度為Ⅶ度。自清代以來,雖先後發生過十幾次有感地震,但未見五級以上破壞性地震。
虎門鎮地處珠江三角洲,遠古時是大海的組成部分,鎮內之崗巒其時或為島嶼。古東江於此入海,虎門鎮大人山脈南伸,散列阻擋,江河運滯物迴環沉積,加之南海一日兩回型潮汐的作用,日積月累,淤積成陸。
據《東莞市志》記載:“東莞無明顯山脈。境內之山多出自梅州地區的梅縣與興寧縣北的大望山,西入紫金,東條南入惠陽縣境,再入東莞境內,分東、中、西三條。”虎門地處東莞西南部,鎮境之山,屬西條分脈。西條主峰蓮花山,高509.7米,山分兩支,西行之支為黃帳山,南北接橫龍山,折北乃大嶺山。黃帳山別出一支西南行,至鎮東境為花燈盞諸山,該山偏東南下松崗山,偏西南下煙墩山、馬尾山,至
長安鎮界。虎門之山,層巒歷落,幽深峻拔者均集中分布於鎮境東北部。
鎮境中部山丘,有的成群排列,有的零散分布,但高者不超過百米,低者只有二三十米。以山地高程計,虎門鎮東北境內山巒主峰為大嶺山,高程535米;西境阿娘鞋島(
威遠島)主峰是老虎山,高程148米;南境沙角山高程64米;虎門鎮中心區內的大人山高程103.06米,鵝公山高程46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虎門境內山地面貌改變較大:有些山地被全部挖平,如沙角村內的鳳凰山;有些山部分被挖平用於修路建房,如則徐社區內的鵝公山、虎門寨社區內的紗帽丫山等;有些山開採山石後面目全非,如樹田、懷德兩村交界處的獅子山。
氣候條件
虎門地處南亞熱帶,位於北回歸線之南,屬海洋性氣候,多年年平均氣溫22.3 ℃ 。依照平均氣溫在22 ℃以上的時期為夏季,10 ℃以下的時期為冬季的時期為冬季的標準,虎門屬夏長無冬地區。每年七八兩月最熱,多年平均氣溫超過28℃;1月最冷,多年平均氣溫為14.2℃。每年從4月開始,月平均氣溫在年平均線上上升,9月開始下降,至11月逐月低至年平均線。全年相對濕度80%。虎門地區極端最高氣溫為38.2℃(出現在1994年7月2日),極端最低氣溫為0.4℃(出現在1967年1月17日)。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下,虎門地區的年平均氣溫也有明顯升高跡象。1959—1981年的23年間,虎門地區的年平均氣溫為21.9℃;1982—2004年的23年間,虎門地區的年平均氣溫達22.6℃,較1959—1981年23年間的平均氣溫高0.7℃。
虎門所處緯度較低,又瀕臨海洋,常受季風影響,四季溫暖。其積溫與全市平均值相近,年正積溫為7850℃—8180℃。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多年平均始日為2月28日,終日為1月11日,初終日期間達317天,總積溫約7830℃;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2℃的多年平均始日為2月22日,終日為12月24日,初終日期間為306天,總積溫7185℃左右;以平均氣溫≤12℃及持續時間≥3天,作為爛秧指標,取80%保證率統計,晚稻安全齊穗期為10月8日,另加齊穗至成熟35天,則雙季稻的安全生長期是3月1日至11月12日,長達257天,可滿足水稻生長發育的需要。
虎門屬低緯度地區,“夏至”當日晝長約13小時,“冬至”當日晝長約10小時,白晝長短兩季差異不大。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59.4小時,一年當中日照最短時期是2—4月,為94.1—102.8小時;7月日照時間最長,多年平均值是226.6 小時。虎門地區的日照和太陽輻射充足,但季節分布不均,大約與溫度的變化規律相似。水稻早造生長期(2月下旬至7月),日照時數約為800小時,太陽輻射約為58千卡/平方厘米。水稻晚造生長期日照時間達1100小時,太陽輻射也比早造多出8.4千卡/平方厘米。
虎門地區降水量豐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446.9毫米。降水量最多的一年是1973年,為2181.9毫米;最少的是1990年,為858.5毫米。一年當中降雨量多集中在 4—9 月,占全年總雨量的 82%。其中又以6月降水量最大,多年平均值達299.6毫米,1981年6月高達909.1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 12 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僅24.9厘米。日雨量≥ 80 毫米的暴雨降水,平均每年有2.9天,最多年份達5天。日雨量≥ 150毫米的大暴雨降水,平均每年出現 1 次,最多年份為2次。1981年7月1日,日降雨量達367.8毫米,其中1小時最大雨量值是 84.5 毫米,為虎門地區有氣象記錄以來所僅見。虎門地區年降水呈“雙峰型”分布。主峰一般出現在5月26日至6月15日,期間有大、暴雨降水過程,稱為“龍舟水”。表現較為突出的是1959年和1966年。次峰出現在8—9月,稱為“白露水”。表現較為突出的是1960年和1973年。“雙峰”期間,常伴發洪澇災害。東莞市水浸鎮區往往發生在“龍舟水”盛發時期,但虎門位處江海交匯之地,退水快,較市內低洼埔田地區災情為輕。
虎門地區瀕臨南海,終年受海風影響,冬無嚴霜,夏不酷熱,常風均勻,風速不大,多年(1958—1986年)年平均風速1.9米/秒(2級),常風風力2—3級,4月至5月盛行西南風,其餘各月多吹西北風。季節風(南、西南)最大風力可達6級,持續時間可達5—6天。歷年最大風速35米/秒(12級),每年≥8級風的平均日數為1.9天。每年6月至10月受颱風(包括熱帶低壓)影響較多。多年平均每年侵襲和影響虎門的颱風有3次,一年中7—8月受颱風影響幾率最高,占全年的64%,其中又以7月中下旬和8月上下旬受颱風影響的幾率最高,占全年的53%。一年中初次颱風影響虎門的時間最早是5月19日,平均出現於7月22日;一年中最遲影響虎門的颱風出現在11月8日,平均終於9月9日。每年9月中旬後,北方冷空氣開始南侵,虎門一帶常受影響。時值農曆“寒露”節令,故將此時出現的持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23℃的天氣過程稱為“寒露風”。1959—2000年期間,東莞市(縣)共有20年25次出現寒露風天氣過程,其中輕度(3—5天)的有19次,中度(6—9天)的有5次,嚴重(10天以上)的有1次。
虎門鎮屬於東莞市西南沿海地區,霧日年平均為5—18天。霧日出現幾率以每年的1—4月較高,7—8月較低,但全年任何月份都有可能出現霧日。虎門鎮每次起霧延續時間往往達3—4小時。“霧起多池魚”,霧日漁民一網常有5000公斤漁獲;但大霧對航運不利,客、貨船常因霧大而停航。
水文特徵
虎門地處珠江口東岸,珠江水系流經境內匯流入海,太平水道環抱威遠島。全鎮地勢相對平坦,故河道規模都較小。鎮內主要河流大部分集中在西南部和南部地勢較低的地方。大沙河、懷大河等由北而下,將山區片的洪水排入東引河,再經東引河沿線配套的水閘排入大海。除
珠江和太平水道外,虎門域內的河流主要分為東引河系、大沙河系、沙角德隆圍河系、沙角河仔涌、路東紅石涌等。東引河系主要包括東引運河虎門河段、龍眼新涌、官涌等河流。大沙河系主要包括大沙河、懷大河、大寧南涌、江門涌等河流。沙角德隆圍河系主要包括德隆圍涌、蚝坦涌、寧洲河、南柵環腰玉帶河等河流。
另據《東莞水利志》(1990年版)的記載,虎門鎮境內的主要河流有屬於東江水系的白坑水、蘆花坑水和獨流入海的馬尾山水。自清末以後,特別是1956年以後,因人工修築水庫、河堤、水閘,開挖運河等原因,虎門境內河涌面貌變化較大。民國時期,虎門轄區內鎮口、太平、廣濟墟、亭埗、懷德、北柵、沙角等地的河道還可供客貨運輸船隻通航。1956年以後,因水庫等蓄水工程陸續增加,不少河道水量漸減,泥沙不斷淤積,逐漸喪失通航能力。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00年,虎門鎮面積178.5平方公里(含水道25.27平方公里),陸地面積153.23平方公里,折合面積22.99萬畝(1平方公里=1500畝),其中耕地面積2.39萬畝,林業用地3.78萬畝,建設用地6.92萬畝,未利用地2.58萬畝。
截至2000年,虎門全鎮耕地總面積約6.82萬畝,其中水田約6.05萬畝,旱地有7676畝,水田中列為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農田約有5.46萬畝,易旱田有1910畝,易澇田有2743畝,“望天田”有1202畝。其後,工業、商業和城市建設等飛速發展,占用的土地越來越多,加上農業用地轉為林業用地等因素,虎門鎮的耕地大幅減少,到2000年底,全鎮有耕地2.39萬畝,水旱田1.99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71萬畝,旱澇保收面積9831畝。
水資源
虎門鎮屬於東莞市西南部沿海缺水區。多年(1964—2003年)平均降水量1446.9毫米。降水量最多的一年是1973年,為2181.9毫米;最少的是1990年,為858.5毫米。雨量分布呈“雙峰型”。主峰出現在6月,俗稱“龍舟水”;次峰出現在8月,俗稱“白露水”。
虎門鎮境內沒有崇山峻岭集中匯流,河道規模小。鎮內主要河流大部分集中在西南部和南部地勢較低的地方。鎮境北部、東北部和威遠島較易受旱。西南部沿海地帶鹹田用水量大,如遇乾旱之年河流流量小,潮水倒灌,沿海地帶農田因而缺乏淡水灌溉,人畜飲水困難。1966年建成南北面引淡工程,1970年建成東江引水工程後,引入東江水到虎門,虎門境內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困難問題均得以解決。到1973年,虎門境內共建成蓄水工程34宗,總集雨面積41.55平方公里,總蓄水量1950.4萬立方米。1999年2月,東莞市中西部供水工程建成,虎門鎮的用水難題得以部分解決。據虎門港自來水公司測算,2000年,虎門全鎮自來水日供水能力為34萬立方米,而日需水量為40萬立方米,日供需缺口達6萬立方米。截至2000年,虎門鎮未進行地下水資源調查,故缺有關地下水的資料。
礦產資源
截至2000年,虎門鎮未進行礦產資源普查,礦產資源種類、分布及儲量等情況不明。虎門鎮已知的礦產資源有黏土、河沙、花崗石等非金屬礦,樹田村獅子山有鐵礦,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時期曾經開採過。
人口民族
經濟
綜述
2015年,虎門鎮生產總值447億元,比2014年增長8.1%。至2015年底全鎮市場主體總量共6.53萬戶,比2014年增長13.6%。新註冊市場主體10913個,其中新註冊企業4778個。新增60家規上企業,總量達658家,成為全市規上企業最多的鎮街,其中新增規上工業企業42家,總量381家。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15.57億元,比2014年增長8.2%,其中,民營投資105.77億元,比2014年增長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2.91億元,比2014年增長15.5%。房地產開發投資約60.53億元,比2014年增長18%;銷售面積約80.88萬平方米,比2014年增長1倍;銷售金額約91.2億元,比2014年增長92.7%。全鎮進出口總額47.30億美元,比2014年增長12.5%,其中出口總額32.75億美元,比2014年增長19.9%。鎮本級可支配財政收入23.5億元,比2014年增長3.1%。各項稅收總額72.57億元,比2014年增長6.1%。年底各項人民幣存款餘額、貸款餘額分別是665.97億元、367.36億元,分別比2015年初增長4.3%、6.9%。
第一產業
2000年,全鎮糧食總產量1.03萬噸,蔬菜6.16萬噸,水果0.40萬噸,水產1.87萬噸;出口“三鳥”150萬隻、水產品1000多噸、蔬菜6000多噸、腊味1000多噸、油鴨200多萬隻;實現農業總產值2.9億元(1990年不變價格),農業創匯2048萬美元。
經統計,2011年至2015年,虎門鎮共有9950多人參加植樹,栽種樟樹、荷木、三角楓等鄉土闊葉樹苗47350多株,面積達120多畝。
第二產業
2015年,虎門鎮工業技術改造投資總額11.5億元,比2014年增長57.3%;申請專利1505項,比2014年增長14.45%;共有15家企業新增認定39項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預計將達175.2億元。全鎮共有91家規上企業建立研發機構,規上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超過25%。
第三產業
2015年,虎門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15 .57億元,增長8 .2%;稅收收入72.57億元,增長6.1%;全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2.91億元,增長15 .5%;市場主體總量超過6.5萬戶。虎門鎮有服裝服飾生產加工企業2200多家,配套企業1000多家,年產值超300億元。虎門服裝服飾市場年銷售額超600億元。電子信息產業穩步發展。虎門有電子信息企業300多家,年產值約300億元。虎門鎮每年商貿流通總額超過700億元,其中批發零售業超過620億元。
據統計,全鎮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及個體戶超過8000家,約占全市總數1/9。2014年全鎮通過第三方平台實現網上銷售額295億元,約占全市1/10,同比增長34.7%。
形成虎門電商產業園、大瑩服裝電商城、意法電商城、百達國際電商城、虎門跨境電商園、黃河電商城、裕隆小商品電商城、客天下國際布輔料城、悅伴童裝電商城等9個電商產業園區,總建築面積超過28萬平方米,入園電商企業超過3000家。
社會
教育事業
2015年,虎門鎮有公民辦中國小、幼稚園102所,其中國家級重點職中1所、省重點職中(技校)1所、省一級學校6所、省一級幼稚園1所;在讀學生8.2萬人。
2015年,虎門鎮投入4.67億元促進教育事業均衡發展。籌建博涌國小新校、虎門四中新校,推動虎門五中學生宿舍擴建。新招收2780名新莞人子女入讀公辦學校,較2014年增加822人。新辦4所民辦國小、7所民辦幼稚園,增加義務教育學位5760個、學前教育學位2730個。
2015年,全鎮共有18所公辦中國小的章程獲東莞市教育局核准,34所公、民辦學校共聘請39名法律顧問,夯實依法治校基礎,完善依法治校工作機制。在保障學生平等入學方面,該鎮積極完善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工作方案,公開招生範圍、程式、時間、結果,落實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取消文化性考試或任何變相考試方式錄取新生。在全鎮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招生計畫中,安排了2430個學位用於招收新莞人,較去年增加472人,增長24.11%。
醫療衛生
2015年,轄區有1家三級甲等醫院東莞市第五人民醫院、1家二級甲等醫院虎門醫院、全省唯一的鎮級中醫院虎門中醫院。
2015年,虎門鎮共舉行健康教育講座150次,健康諮詢義診55次,開展國際性衛生日活動,包括
愛眼日、
愛滋病日、
世界衛生日等,製作87種健康宣傳小冊子,發放健康宣傳資料19.2萬份。通過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發布健康教育宣傳知識累計1.82萬條;在虎門太平網設立衛生專欄,發布健康知識、健康講座通知等信息共400餘條。2015年共開展講座100餘次,義診50餘次,參與民眾共近3萬人,派發宣傳資料87種,派發數量為10餘萬份。播放音像47種,播放時間為14248小時,宣傳欄29個,每兩個月更新一次內容。個體化健康教育50萬人次。
2015年份全鎮共接種疫苗263552人次,其中一類疫苗245400人次(包括B肝約26252人次、卡介苗約1805人次、脊灰疫苗約32933等),二類疫苗18152人次。
2015年,基本醫療就診人數91.65萬人次,轉診率27.41%,社保基金使用71.56%,平均處方費用70.94元,整體抗生素使用率10.25%;靜脈輸液率3.45%。
文化事業
2015年,虎門鎮打造七大文體活動品牌。推進影像虎門藝術中心長年展覽、周末文化大舞台、“小虎成長計畫”、少年千人現場書畫大賽、成年男子籃球聯賽、“迎春杯”中國象棋比賽、“文化惠民”工程等七大文體品牌活動常態化、長效化,全年共惠及民眾近50萬人次。其中,影像虎門藝術中心不間斷舉辦各類展覽30個,開展藝術創作交流和培訓23場,累計接待國家、省市各級藝術名家、文藝愛好者及遊客突破33萬人次。
2015年,虎門鎮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強鎮。建成了文化廣場、藝術培訓中心、圖書館等一批公共文化設施;創作了大批文化藝術精品。近年來編輯出版了《虎門年鑑》《千秋之門》《虎門文史》《虎門美術書法選》等圖書。
城鎮建設
2015年,虎門鎮重大項目建設紮實推進,一是推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穗莞深城軌、東莞軌道交通2號線、環莞快速、省道256、358大修工程等省市重大基礎設施虎門段的相關工作。有序推進中心區路網改造升級工程各項收尾工作,其中虎門大道中、富民商圈路網、太平立交整飾工程、
虎門大道3座人行天橋及東引運河、官涌河、新涌河兩岸道路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濱海大道、長堤路、外環島路總體進度均超過總投資的80%,部分路段實現通車。二是推動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確保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加快進度,加快萬達廣場、萬科雲廣場、萬科城、以純集團總部大廈、康源電子增資擴產、名店國際綜合物流、富民農副產品倉儲物流、宏業貨櫃碼頭遷建等項目建設。力促一批重大產業項目早日落地,加大協調力度,促進
虎門港(太平)客運口岸、穗莞深城軌博涌站TOD綜合開發等項目加快落地。加強高鐵虎門站周邊綜合交通配套建設,加快交通樞紐新城項目前期工作。三是推動電力項目建設。“十二五”期間虎門鎮新建220千伏南邊站和110千伏白沙站、郭武站、江門站、居岐站、富馬站等6個變電站,擴建升級110千伏威遠站,預計建成後全鎮供電量、供電負荷分別增加9億度、18.4萬千瓦,完善電力設施後變電站將達15個,主變電容量有望翻一倍。
交通
虎門是珠三角交通要地。虎門位於
珠三角幾何中心,處於
廣東自貿區、南沙國家級新區、前海新區、橫琴新區之間,與廣州南沙國家級新區一橋相連,是集高速鐵路、城際軌道、城市軌道、高速公路與粵港航線於一體的區域性交通樞紐。
虎門有5條軌道交通(
京港高鐵、
穗莞深城際軌道、
東莞軌道交通2號線、沿海高鐵深茂段、中虎龍城軌)經過並設立9個站場,有5條高速公路(廣深、廣深沿江、潮莞、莞佛、深茂高鐵虎門公鐵兩用特大橋)經過並設立6個出入口。在虎門,90分鐘內可直達珠三角5大機場、60分鐘內可通達珠三角主要港口、經港澳客運碼頭60分鐘可直達香港、澳門。
旅遊景點
威遠炮台舊址位於珠江入海口東岸威遠島(舊稱亞娘鞋島)臨江最險要處,包括威遠、鎮遠、靖遠、南山頂、蛇頭灣、定洋諸炮台,屬於虎門要塞的第二道防線,為廣州海路險隘關防。這些炮台構成了立體的海防防禦體系,在鴉片戰爭及其後來抵禦外國侵略的戰爭中均發揮重要作用,被譽為“南方海上長城”。
沙角炮台舊址位於虎門鎮沙角社區珠江入海口東岸,地位扼要,始建於清嘉慶五年(1800年),與大角炮台相對斜峙,構成了虎門海口第一道防線,被譽為粵海第一重門戶。在虎門繳煙時,林則徐曾偕同鄧延楨親赴沙角炮台調度,收繳鴉片;在鴉片戰爭中,陳連升副將與守台將士在炮台譜寫了一部感人肺腑的英雄壯歌。沙角炮台是目前我國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海防炮台,是瞻仰炮台雄風、憑弔英雄忠魂的好場所,對外開放的遺址有:瀕海台、臨高台、捕魚台、節兵義墳、林公則徐紀念碑、功勞炮、克虜伯大炮、繳煙碼頭等。
海戰博物館位於虎門鎮南面社區,坐落在威遠炮台舊址附近的海口東岸,由
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館名“海戰博物館”。 海戰博物館背山面海,環境優美,占地面積20.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由陳列大樓、宣誓廣場、觀海長堤等組成紀念群體,在威遠炮台、海戰博物館上也可以看到虎門大橋的壯麗景觀。館內基本陳列《鴉片戰爭海戰陳列》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精品陳列之最佳形式設計獎”;《
虎門海戰半景畫》採用藝術與聲、光相結合的現代展示手法,以藝術的形式、科技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再現了1841年虎門海戰的悲壯場面;海戰博物館被列為全國三大禁毒教育基地之一,《全國禁毒教育展覽》是青少年禁毒教育的重要課堂。
虎門大橋東起虎門威遠,西接南沙,橫跨珠江口,總投資近30億元,全長15.78公里,主橋長4.6公里,大橋主跨888米,橋面雙向六車道,溝通珠江東西兩翼,是中國第一座大型懸索橋。“虎門大橋”四個大字是由時任國家主席的
江澤民同志題寫。該橋於1997年5月1日試通車,是
東莞新八景中的“古塞飛虹”。撫今追昔,歷盡滄桑的古炮台記錄了鴉片戰爭的屈辱,而氣勢如虹的虎門大橋則見證了新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很好地詮釋了虎門人"敢為天下先"的氣魄。
虎門石洞森林公園位於虎門大嶺山林場內,公園內有九座水庫,面積較大的有中部的懷德水庫和大溪水庫,東部的大瀝水庫。園內山形多變,形成群山起伏,峰巒疊嶂,山深谷幽及奇特象形山石等奇觀。在峰頂可遠眺珠江口,南望蓮花山,虎門中心城區及附近的田園風光也盡收眼底。公園內地形起伏,溝谷眾多,有多處瀑布、山澗、溪流景觀。園內人文景觀也很豐富,有觀音廟、八仙廟、東莞城牆、佛像、隱洞、隱泉等。
著名人物
鄭敬(生卒年不詳),字聚徳,白沙人。幼年讀書勤奮,每誦讀,必百遍。夜誦三更不休。明正統六年(1441年)中舉,次年考中進士。授官湖南道監察御史,歷江西、河南、雲南按察司僉事。成化五年(1469年)升任山東副使,勤於政事,食少事煩,四十餘歲竟鬚髮盡白。致仕歸,卒於家,享年58歲。
陳圭(1419—1492年),字彥通,號琴樂,北柵人。陳圭家境富裕卻生活儉樸,一生熱心公益,曾倡建宗祠,輯修族譜,並帶頭捐資獻產發動北柵鄉人集資創辦“鳳岡書院”,聘請名師教導鄉邑子弟,開創虎門一地捐資興學之風氣。天順五年(1461年),東莞大饑荒,陳圭捐款賑濟。成化元年(1465年),入粟助邊,授承事郎。陳圭善音律,好鼓琴,工文詞,長於吟詠,曾與姑丈何潛淵等結鳳台詩社。
梁達紅(1917—1941年),宴崗人,中共黨員。1937年參加革命,1941年在惠陽白芒花與日軍戰鬥中犧牲,犧牲前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某部指導員。
蔣應疇(1916—1944年),南柵人,1943年1月參加革命,在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當戰士,1944年8月在東莞橋頭與日軍作戰中犧牲。
張耀強(1955—1979年),龍眼人,中共黨員,197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33722部隊53分隊任班長,1979年2月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追記三等功。
獲得榮譽
2019年9月11日,虎門鎮入選“2018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10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