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學堂

東莞學堂

清末廢書院,辦學堂,東莞第一所學堂是東莞學堂(廣東省東莞中學前身)。

在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北總督張之洞合奏論教育改革之疏後的一年零一月,在清廷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後兩月,光緒二十八年九月初一日(1902年10月2日)東莞學堂開學了。 東莞學堂的創辦經過,東莞學堂的創辦者之一,也是東莞學堂的首任監督( 校長是名譽職,行校長職務的,是學校監督),一任十年的徐夔颺所作的《東莞中學校創辦之緣起》,無疑是最權威的第一手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莞學堂
  • 外文名:無
  • 地址:東莞
  • 地位:東莞第一所學堂
基本信息,歷史信息,創立介紹,發展歷史,入學考試,校園生活,知名校友,

基本信息

歷史信息

清末廢書院,辦學堂,東莞第一所學堂是東莞學堂(廣東省東莞中學前身)。
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廷命以後考試停用八股文,改用策論,科舉繼續進行。科舉是檢查一地教育的標尺,是文士晉身之階。東莞“兩條腿走路”,既辦學堂,又不廢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二月,東莞學堂第一屆學生張煒勛考中秀才。光緒三十年(1904),東莞學堂第一屆學生李璇樞、吳煒增、葉覺超、黎璜考中秀才。新型學堂的學生考上秀才,他邑頗為罕見; 第二、光緒二十四年(1898)五月,清廷諭各省督撫,(學堂之)階級,“以省會之大書院為高等學,郡城之書院為中學,州、縣之書院為國小。”東莞是縣,應辦國小堂。東莞卻不分中學、國小,籠統謂之“東莞學堂”,學制為六年,將國小、中學連貫者也。這又不依《欽定學堂章程》“中學堂,四年卒業。”的規定。光緒三十四年(1908),東莞學堂第一屆學生畢業,畢業生共十二人,用公費遊街,至有“師範六年今畢業,學生一打去遊街”之語。
東莞學堂第一屆學生在肄業六年中,離校者多,如蔣光鼐、張廷輔、袁煦圻一齊離校考入黃埔廣東陸軍國小堂,為廣東陸軍國小第一期學生,李揚敬離校,後考入黃埔廣東陸軍國小,為第四期學生。徐景唐離校,也考入黃埔廣東陸軍國小。江鋈、張煒勛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六月考入兩廣初級師範簡易科館。
東莞學堂於光緒三十年(1904)九月,奉廣東省學務處令,改名東莞初級師範學堂。

創立介紹

自明代以降,東莞教育就比較發達,至清末,東莞官辦學校有三所:儒學(即學官,1951年拆除,今南方飲料廠所在地為其故址),學生免費入學,還供給一伙食(叫廩生)。
寶安書院(1926年併入東莞中學,故址在今東莞中學傳達室右側)。龍溪書院(在石龍)。
集體辦書院三十九間、社學二十三間,義學(免學費)三間。私塾(包括家塾、蒙館),鄉鄉皆有,難以統計。有 這么多的學校,還要辦東莞中學堂,假如對新型學校作育人才的重要作用沒有充分的認識,是不會有這樣堅決的行動的 。
東莞中學堂最初為民辦。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徐夔颺作《東莞中學校創辦緣起》,把東莞中學堂創立的經過說 得很具體:  光緒二十八年(1902)辦東莞中學堂時,毫無"的款"(明確的款項),東莞知縣劉德恆捐養廉銀一千兩,徐夔颺四 出募捐,得四千餘兩,為開辦費。並由縣指定屠稅、廟宇、鮮魚稅及東莞明倫堂每年撥銀三百兩為經常費。嗣因奉命改 為東莞初級師範中學堂,頒發章程,各科教員,均當延聘,而學款短絀,幾不能支。適科學既廢,書院停開,乃請撥原 書院燈火費為學堂經費,並請東莞明倫堂撥足銀兩,遂將考棚改建。廣築校舍,擴大操場,購置圖書、儀器,學校規模 ,始乃大備。 (李璇樞《東莞縣誌擬目目·學校》引)
東莞學堂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八月三十日立。九月初一(10月2日,直至解放,以此日為校慶日)開學,名為 東莞學堂。 據第一屆學生李璇樞(字仁蓀)的回憶,學堂開辦得很草率,連校名的匾額也沒有,開學那天,只見考棚門口掛著 紅紙墨書"東莞縣學堂"五個大字。
光緒三十年(1904),奉廣東省學務處,改名東莞初級師範學堂,以考棚(考秀才之所)為校址。以寶安書院山長 (書院領導稱為山長。)張其淦(清進士)、龍溪書院山長尹慶舉(清進士)為名譽校長,徐夔颺(清進士)為監督, 駐校,處理日常事務。  教師可知者,有: 國文教師葉覺邁(清舉人)、 國文教師徐夔颺(清進士)、 英文教師梁蘭如(美國大學畢業 ) 、地理教師張伯楨(康有為學生)、 國文教師陳官桃 。

發展歷史

入學考試

入學考試只考作文:題為:《學然後知不足》。

校園生活

第一屆學生為甲班,共12人。
第二屆學生為乙班。
第一屆學生可知者有:蔣光鼐(15歲),1932年震驚中外的"一·二八"淞滬抗戰的總指揮,解放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紡織部長。

知名校友

徐思達(15歲),徐夔颺第三子。1915年考上北京大學,1944年至1946年任東莞縣長。解放後為廣東省文史館館員.
李秉樞(15歲),後留學日本,畢業回國後,任教於母校。
李璇樞(字仁蓀,12歲),1911年三月二十九日,與第二屆學生莫紀彭、陳哲梅及東莞青年李文甫、黃俠毅等,參 加攻打兩廣總督衙門的戰鬥(後稱"黃花起義")。 鄧堅白,廣東軍法處處長,後民國間為南海縣長。
黎景高、張超岳、江梅孫、吳煒、陳官熙。
第一屆學生中,年齡最大的是吳煒,三十多歲,最小的是陳官熙,十一歲,為莞中教師陳官桃之弟。 每屆學生學習年限為六年。第一屆學生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畢業。畢業時騎馬遊街。當時校名改為"東莞初級 師範學堂",內校有諺云:"師範六年來畢業,學生一打去遊街。"  光緒二十七年(1901)的"上諭"中,指定學堂的教材是"以四書、五經,綱常大義為主,以歷代史鑑及中外政治、 藝學為輔。"當時清室式微,尤其是廣東,受康有為、梁啓超的影響(地理教師張伯楨先為梁啓超後為康有為的學生) ,又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加上校監徐夔颺思想比較開明,東莞縣學堂的教材,不依"上諭"。以梁啓超1902年編的 《新民叢報》為國文教材,以《新民叢報》中的《新地理》為地理教材。
作文最為重視,作文之日,早餐必食"及第粥",取登科之兆。凡優秀貼堂的作文,獎銀1元。  上課時,還不曉得用黑板,教英文的教師,用小塊硬紙寫上字母,豎起教學。到民國元年,第一屆學生李秉樞留學 日本畢業回國,任教於母校,開始仿效日本,採用黑板、課卓等新式教具,李秉樞從日本帶回地球儀,東莞學堂學生第一次接觸新教具。
學生全部寄宿,住東齋和西齋(見清末《東莞縣學堂平面圖》東齋房小,每房住1人;西齋房大,每房住4人。4位 學生用1校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