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災害,自然資源,人口,政治,經濟,綜述,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體事業,醫療衛生,歷史文化,地名由來,民俗文化,方言,文物古蹟,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厚街鎮在
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福建莆田人王泰宦遊至厚街定居,開始建村並繁衍生息。之後在南宋、元、明、清年代,福建、河南等地人大批南移,先後在橋頭、河田、赤嶺、上屯、下屯、寶塘廈、陳家坊等地定居,接著又建立雙崗、沙塘、下汴、五坑(今新塘村)、白濠、環岡等村莊。他們艱苦創業,代代相傳,枝繁葉茂,村莊遍布四方,之後又陸續建立涌口、珊美、寮廈、汀山、寶塘、溪頭、新地、麻雀嶺、官美廈、倫品涌、東埔、新圍、大逕等村莊。
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東莞縣以鄉統都,設四鄉十三都(文順鄉轄一——四都;歸城鄉轄五——八都;恩德鄉轄九——十二都;延福鄉轄十三都)。當時厚街鎮各鄉村屬歸城鄉第八都及恩德鄉第十都。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東莞縣行政區劃設五屬:捕廳屬、戎廳屬、京山司屬、中堂司屬、缺口司屬。當時厚街鎮各鄉村歸屬缺口司屬(設巡檢一員,駐虎門鎮口村)的第一都、第六都、第八都、第十都、第十三都。
民國元年(1912年),廢都立區。民國元年至民國二十八年(1912—1939年),厚街鎮各鄉村屬東莞縣第八區管轄;民國二十九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0—1945年),改稱東莞縣第五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至1949年9月復稱第八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厚街鎮各鄉村屬東莞縣六區,以後由於形勢不斷發展,歸屬也不斷改變,以適應形勢的需要。
1953年初,原竹溪各鄉從六區分出,並成立東莞縣十二區。
1955年9月,改稱厚街區。
1957年冬,撤區並鄉,將全區各鄉分別合併為厚街、仙橋、環岡3個大鄉。
1958年9月,成立厚街人民公社。
1961年6月,又分為厚街、仙橋、沙田3個人民公社。
1963年3月,厚街人民公社與仙橋人民公社合併為厚街人民公社。
1983年9月,撤社設區。
1987年4月,撤區建鎮,區公所改為東莞市厚街鎮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截至2021年10月,厚街鎮轄24個社區:厚街社區、涌口社區、珊美社區、寮廈社區、橋頭社區、河田社區、赤嶺社區、三屯社區、寶屯社區、
陳屋社區、新塘社區、環岡社區、寶塘社區、溪頭社區、南五社區、白濠社區、下汴社區、大逕社區、汀山社區、雙崗社區、沙塘社區、新圍社區、
竹溪社區、湖景社區,鎮人民政府駐厚街鎮莞太路厚街段279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厚街鎮地勢東高西南低,東部屬於丘陵地帶,西南屬河濱地帶。
氣候
厚街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時足,四季溫暖,年平均氣溫為21.9℃,年平均無霜期339天,年平均降雨量為1783毫米。
水文
厚街鎮境內主要河流有東江南支流和東引運河。其中東江南支流流經厚街鎮赤嶺,然後折向西南過上屯、豬幄沙尾,道浴水東支流自北來會,轉西南過寶塘廈,西別出為錨齒洲水,然後西南過厚街村和涌口村;東引運河流經厚街鎮內赤嶺、三屯、寶屯、厚街、涌口、雙崗、溪頭等村,河段長11.4千米。
自然災害
厚街鎮地處東莞市西部沙圍田的風、鹹害區及東南部山丘易旱區,主要自然災害有颱風、洪澇、霜凍、鹹害、乾旱、蟲害和雷電災害。1954年夏發生蟲災,當時蝗蟲成群,飛集稻田中吃光稻葉,使早稻失收,為歷史所罕見。
自然資源
厚街鎮境內東部蘊藏優質的花崗石,此外在橋頭大山及河田西瓜園等地還蘊藏有一定數量的鎢礦,在寶屯下屯村附近蘊藏有銅礦,察廈竹園村附近蘊藏有鈦礦。
人口
根據東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厚街鎮常住人口為550807人。
截至2022年5月,厚街鎮實有人口超7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3.33萬。
政治
經濟
綜述
2020年,厚街鎮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5.72億元,同比增長0.2%;鎮本級可支配財政收入77.7億元、稅收總額82.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73.7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5.0%、11.3%、36.2%;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887.81億元。
2022年一季度,厚街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1.08億元,同比增長23.9%;全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47.02億元,同比增長42.6%,增速高於東莞市(30.9%)11.7個百分點;全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46億元,同比增長39.8%;固定資產投資16.27億元,同比增長170.7%。
第二產業
2020年末,厚街鎮轄區有工業企業830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28家。
第三產業
2020年末,厚街鎮轄區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有950家。
交通運輸
厚街鎮擁有“兩高速兩軌道”(
廣深高速公路、莞番高速公路,
穗莞深城際軌道、
東莞軌道交通2號線)的區域交通優勢,S256省道、
環莞快速等交通要道縱貫全境,再加上廣深港高速鐵路(
虎門站)、沿江高速、南沙大橋等臨近的交通設施,厚街與廣州、深圳、南沙等地形成半小時生活圈,與香港、澳門形成1小時便利經濟圈。厚街鎮已建成了以256省道為縱軸,厚街大道為橫軸,博覽大道、厚沙路、南環路、西環路、北環路為脈絡的道路網路。
穗深城際鐵路厚街站坐落其中。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厚街鎮有文廣中心1個,各類藝術表演場所37個,影劇院5個,文化廣場32個;公共圖書室24個,藏書量31.4萬冊。公共文化設施占地面積152.81萬平方米,公共文化設施建築面積38.13萬平方米。有攝影、書法、美術、詩詞、戲曲、作協、音樂、舞蹈8個文藝協(學)會,會員約800人。
醫療衛生
東莞市厚街醫院創建於1957年,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於一體的綜合性三級甲等公立醫院。厚街醫院是東莞市應急醫院創建單位、國家胸痛中心(標準版)、國家高級卒中中心、中國創傷救治聯盟創傷救治中心建設單位、中國心肺復甦聯盟單位、廣東醫科大學非直屬附屬醫院、廣東醫科大學臨床學院、醫療輻射能力涉及厚街鎮及周邊鎮區約100餘萬人口。
截至2022年5月,厚街鎮擁有醫療機構128個,其中厚街醫院為“三甲”醫院。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厚街鎮始建於北宋徽宗宣和中期(1119—1125年),相傳福建莆田王泰宦遊至此定居,因選址“軍鋪”(隨軍眷屬圩場)後面,故名“后街”。此後歷代人口繁衍,百業俱興,人才輩出,又因民風淳厚善良,生活豐厚富足,更名“厚街”。
民俗文化
厚街鎮是莞邑四大名鄉之一,“舞獅子”“打麒麟”“遊春色”“演國技”等大多已失傳,流傳下來的有橋頭旱地舞龍船,每逢端午節都在該村舉行。
方言
文物古蹟
| 方氏宗祠是東莞最大宗祠之一,被廣東建築譽為“宗祠建築的上乘之作”。1993年,該宗祠被列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升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方氏宗祠坐南向北,共五進,故稱之為“五棟祠堂”。宗祠內遺有較多古代文物。二進“拜亭”中門上方有一橫匾,前雕“六桂流芳”,背雕“文武科甲”。相傳河田的遠祖住在福建莆田,當時有方氏六兄弟名叫仁逸、仁岳、仁瑞、仁遜、仁載、仁遠,在唐昭宗乾寧、光化、天佑年間(894一904年)參加科舉考試,先後中了進士。宋紹定二年(1229年),方邦榮從莆田徙居河田,成為河田始祖。後人為了紀念仁逸六兄弟摘桂的功績,鐫刻了“六桂流芳”“文武科甲”的牌匾激勵後人。因此,“六桂流芳,文武科甲”被世代流傳下來。 |
| 鰲台書院創建於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曾任寶慶(今湖南省邵陽市)知府的厚街鄉賢王恪為培養同族子弟成材,遂召族人捐款助學,創辦了書院。明清兩朝,鰲台書院是東莞的著名學府,東莞最早的鄉立書院之一。作為莞邑文化符號之一,鰲台書院是東莞唯一擁有狀元、榜眼、探花題字的書院,直到1958年仍是厚街最高學府。鰲台書院始終秉承崇文重教傳統,從書院走出的英傑不絕如縷。近代以來走出了王作堯、王啟光、王魯明、王磊、王河等一批革命先驅,其中僅王作堯、王啟光家族就有16名從事革命事業的先驅,可以說鰲台書院是厚街革命人才培養的“搖籃”;還培養了方苞、王永華、王荻、王永等一大批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的人。 |
所獲榮譽
2022年11月1日,厚街鎮(荔枝)被農業農村部公示為第十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
2023年3月,入選第十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
2023年9月24日,入選“2023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百強”,排名第13。
2023年10月20日,入選“2023年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排名第33。
2023年10月,被評定為“2023年廣東省森林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