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聖克魯斯島象龜

東聖克魯斯島象龜

東聖克魯斯島象龜(學名:Chelonoidis donfaustoi):是爬行綱、陸龜科的一種大型烏龜。殼長112.8-117.5厘米。具有非常明顯的圓頂狀甲殼。 頭頂具對稱大鱗,頭骨較短,鱗骨不於頂骨相接,額骨可不入眶,眶後骨退化或幾乎消失;方骨後部通常封閉,完全包圍了鐙骨;上顎骨幾乎於方軛骨相接,上顎咀嚼面有或無中央脊。背腹甲通過甲橋以骨縫牢固連結。四肢粗壯,圓柱形。指、趾骨不超過2節,具爪,無蹼。無臭腺。

棲息於常綠森林、落葉林、農田和引入植被的地區。是一種晝行性陸龜。該物種的青少年幼龜居住在該島較溫暖的低地地區。成年巨龜的大部分(69.2%)遷徙。它們從溫暖的低地地區周期性地移動到大約5公里,直到寒冷的地區,這些地方一直為高地提供豐富的草料。這種巨龜以本地和引進的多達49種植物為食,包括草藥、草、灌木、仙人掌、花卉、漿果、番石榴果實和地衣。東聖克魯斯島象龜以越來越高的頻率覓食。會以入侵植物的大部分水果(百香果、黑莓和番石榴)為食。僅分布於厄瓜多科隆群島的聖克魯斯島的東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Chelonoidis donfaustoi
  • 別名:唐福斯托象龜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爬行綱
  • :龜鱉目
  • 亞目曲頸龜亞目
  • 陸龜科
  • 南美象龜屬
  • 亞屬加拉帕戈斯象龜亞屬
  • :東聖克魯斯島象龜
  • 亞種:無亞種 
  • 保護級別:極危(CR)IUCN標準 
  • 中文名:東聖克魯斯島象龜
  • 命名者與年代:Poulakakis, Edwards & Caccone, 2015
  • 外文名:Eastern Santa Cruz Giant Tortoise,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東聖克魯斯島象龜:雄性體長117.5厘米,雌性體長112.8厘米。是一種大型烏龜,具有非常顯眼的圓頂狀的甲殼。頭頂具對稱大鱗,頭骨較短,鱗骨不於頂骨相接,額骨可不入眶,眶後骨退化或幾乎消失;方骨後部通常封閉,完全包圍了鐙骨;上顎骨幾乎於方軛骨相接,上顎咀嚼面有或無中央脊。背腹甲通過甲橋以骨縫牢固連結。四肢粗壯,圓柱形。指、趾骨不超過2節,具爪,無蹼。無臭腺。

棲息環境

棲息於常綠森林、落葉林、農田和引入植被的地區。在高海拔地區和低海拔地區之間遷移,這取決於植被的季節性可用性以及在沿海附近低海拔地區的合適築巢地點;海拔較高的地區以雄性和某些雌性為主,中部海拔地區以雄性、雌性和一些幼龜為主,而海拔較低的地區則以雌性和幼龜為主。由於棲息地和遷徙路線的變化,在高地上發現了一些幼龜。

生活習性

東聖克魯斯島象龜是一種晝行性陸龜,這種巨龜以本地和引進的多達49種植物為食,包括草藥、草、灌木、仙人掌、花卉、漿果、番石榴果實和地衣。東聖克魯斯島象龜以越來越高的頻率覓食。會以引進植物的大部分水果(百香果、黑莓和番石榴)為食。該物種的青少年幼龜居住在該島較溫暖的低地地區。成年巨龜的大部分(69.2%)遷徙。它們從溫暖的低地地區周期性地移動到大約5公里,直到寒冷的地區,這些地方一直為高地提供豐富的草料。有些東聖克魯斯島象龜(約15.4%)遊牧,顯然是隨機行走。

分布範圍

分布於厄瓜多科隆群島,僅在聖克魯斯島的東部發現,從潮濕的高地延伸到乾燥的低地,範圍以塞羅·法塔爾(Cerro Fatal)為中心,估計面積約40平方公里。

繁殖方式

交配時,東聖克魯斯島象龜會發出響亮的喉音。就像其他加拉帕戈斯象龜類群中發生的那樣,交配的前奏非常積極,雄性有力地用自己外殼壓住雌龜並咬住它的腿。伸展四肢並緊張地保持一個傾斜的位置。雄性的外殼凹底面幫助它平衡,雄龜將泄殖腔發泄口(容納陰莖)接近雌龜的擴張泄殖腔。在交配時,雄性用嘶啞的有節奏的呻吟發聲,其他的聲音也都在積極接觸中發生。
在繁殖季的7月至11月,成龜的行程長達數公里,以達到乾燥和沙質海岸的築巢地區。挖巢是一個累人和複雜的任務,雌龜每天要乾幾個小時,這可能需要多天才能完成。它們先用後肢挖一個30厘米深的圓柱形洞,然後產下16枚硬殼卵,重量從82到157克,產卵後雌龜將巢洞用泥濘的土壤和尿液混合後塞住,用它的腹甲壓實密封,然後由太陽進行自然孵化和培養。雌龜可能在每個繁殖季要挖1-4個卵巢。溫度對幼體的性別起著絕對性作用,在較低的溫度下築巢會生產出更多的雄性,較高溫度下的築巢會生產更多的雌性。
第一次繁殖很可能在20歲以後發生,估計世代為60年。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 3.1——極危(CR)。

種群現狀

東聖克魯斯島象龜是極度瀕臨滅絕的物種,這是因為過去180年中有近97%的數量消失了。據估計,在該物種受到影響之前,它們的數量規模接近13,500隻。1960-2000年之間所做的估計(從23到600多隻)都不能認為是準確的。2017年或2018年進行全面的物種數量普查,估計數約為400隻,其中有250隻成體,下降了97%。在福斯托·萊萊琳娜象龜繁殖中心(Crianza Fausto Llerena)還飼養了97隻幼體。物種數量減少的原因包括定居者和水手對食物的過度開採,棲息地的喪失和退化,並引入外來物種(包括山羊,豬,狗,齧齒動物和火蟻),這些外來物種捕食龜卵,破壞烏龜棲息地和孵化場。至今,野豬、大鼠和火蟻仍在毀滅東聖克魯斯島象龜的卵和孵化體。其他持續的威脅包括將東聖克魯斯島象龜的棲息地轉化為農田和牧場,東聖克魯斯島象龜的遷徙路線受到干擾以及偶有的與人類有關的死亡率。由於災難性的下降,剩餘的東聖克魯斯島象龜種群的遺傳多樣性較低,這可能限制了其適應新條件的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