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陶奩

奩是我國古代較為常見和流行的一種專門放置女性梳妝用品的器具,《說文解字》記載:“奩,鏡匣也。”奩最早出現於西周,經歷代發展,奩的款式變得多種多樣,做工精美,用料考究,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觀賞性。古代的陶奩多呈圓筒形,直壁,並帶有博山式蓋子,一般器腹較深,底有三足,旁有獸銜耳環,盛行於秦漢。不僅可以用來盛放梳妝用具,還可兼作貯存美酒和食物的盛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漢陶奩
  • :25厘米,
  • 口徑:23厘米,
  • 底徑:20.8厘米
器物描述,文物點評,

器物描述

漢代製作奩的材料有陶器、銅器、漆器,但以陶土上釉製作的明器博山奩最為多見。福州市博物館館藏的東漢時期綠釉印紋三足陶奩,高25厘米,口徑23厘米,底徑20.8厘米。釉陶,博山爐形蓋,廣口,窄方唇,筒式體。以模印花紋為飾,腹體兩端凸起弦紋,並飾以虎、熊等動物圖案,圖案清晰精美,動物形象栩栩如生。腹部貼有對稱鋪首耳,器蓋上部堆塑凸起山峰圖案,極具立體美感。底部為三隻熊形矮足,憨態可掬。該奩通體施綠釉,釉光一流,釉色瑩潤純正,翠綠可人,屬典型的“菠菜綠”,品相完美無缺,周身印紋清晰,是一件精美的漢代陶器中的珍品

文物點評

中國古代的妝奩文化歷史悠久,不少文人墨客都借歌詠奩抒發心志。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鳳凰台上憶吹簫》:“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王易簡句:“相思日暮,恨洛浦娉婷,芳鈿翠剪,奩影照淒楚。”奩也常見於古代畫卷中,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宋人的《半閒秋興圖》中都有奩的形象。在文學史上,唐代韓偓等人的詩歌因多寫男女之情和婦女的服飾容態,詩風綺麗纖巧,被稱為“香奩體”,對後世詩歌產生了一定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