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邙山五陵陵位論爭

《東漢邙山五陵陵位論爭》,由吉林大學考古學院主辦,於2022年4月17日線上上舉行。此次活動首先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錢國祥老師作為引言人進行主題發言。錢國祥老師闡釋了陵寢制度研究的意義,列舉了兩漢帝陵考古工作近期的主要突破,並認為東漢帝陵名位問題有進一步深入討論的必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漢邙山五陵陵位論爭
  • 時間:2022年4月17日
活動內容,

活動內容

該活動發言人根據所持學術觀點不同分為甲乙兩組。甲方觀點代表為洛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張鴻亮老師和洛陽文物交流中心李繼鵬老師,認為大漢冢為光武帝劉秀原陵,二漢冢為安帝恭陵,朱倉M722為順帝憲陵,朱倉M707為沖帝懷陵,劉家井村大冢為靈帝文陵,三漢冢為前少帝北鄉侯劉懿之墓。兩位老師分別以《邙山東漢帝後陵方位蠡測》《邙山東漢帝陵再探》為題做了主題報告,闡述了各自觀點和主要依據。甲方主要論據有:1、大漢冢居於尊位,附近的西晉墓中曾採集到“漢室中興”殘碑,且文獻記載原陵封土規模為邙山五陵中最大,大漢冢與之符合。2、文獻記載沖帝作為早殤的幼帝,去世後葬於順帝的塋域,與朱倉M722、朱倉M707之間的位置關係相符。3;文獻中順帝憲陵在修建過程中有毀壞吏民冢的行為,朱倉M707陵園打破了東側M708墓葬封土,可與文獻對應。4、《帝王世紀》在描述位於焦作的漢獻帝禪陵位置時,以沖帝懷陵為參照物,亦即沖帝懷陵應位於邙山陵區最東側。乙方觀點代表為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王鹹秋和吉林大學考古學院趙俊傑老師,認為朱倉M722為光武帝原陵,朱倉M707為後陵或原陵陪葬墓,大漢冢為安帝恭陵,二漢冢為順帝憲陵,三漢冢為沖帝懷陵,劉家井村大冢為靈帝文陵。王鹹秋以《邙山東漢五陵陵位考辯》為題進行報告,其主要論據為:1、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南北一線,東漢帝陵或為直系嫡親聚葬,可對應安帝、順帝、沖帝三位直系血親。2、文獻中記載了邙山四座帝陵隄封田(陵園兆域)的面積,劉秀的原陵面積只排在第三位,最大的為順帝憲陵,根據對勘探材料的考察,二漢冢陵園面積最大,而朱倉M722陵園面積較小。3、關於陵園布局,文獻中只有原陵陵園設有垣牆,其餘諸陵周圍均使用行馬(類似籬笆),只有朱倉M722內陵園周邊發現夯土基槽,其餘諸陵未見。朱倉M722陵園布局非常特殊,體現了西漢帝陵制度的諸多遺留,可視為兩漢陵寢的過渡階段。4、M722東側的朱倉村採集有“原陵監丞”封泥。趙俊傑老師以《東漢原陵名位新證》為題進行報告,對歷史時期考古方法中文獻本位和考古本位的問題進行了反思,主張以考古材料為中心對東漢帝陵排位進行考察。他對東漢時期帝陵陵園的布局、墓葬形制進行了對比,並分析了新莊燒窯遺址的材料。從類型學的角度觀察,朱倉M722墓葬形制或為東漢早期,大漢冢、二漢冢陵園布局更為相似,年代應該接近。
甲乙雙方觀點陳述完畢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濤老師和郭曉濤老師進行評議。兩位老師從東漢洛陽城與陵墓的巨觀角度,對陵墓的選址問題進行了探討。評議人均傾向於乙方觀點,但同時強調這只是階段性認識,需要今後更多的考古成果去驗證。評議結束後,各位與會學者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洛陽考古研究院的嚴輝老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劉瑞老師、日本東亞大學的黃曉芬老師分別進行了發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