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博局紋人物畫像鏡是東漢時期的一件銅器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漢博局紋人物畫像鏡
- 館藏地點:故宮博物院
- 所屬年代:東漢
- 類別:銅器、青銅器
- 文物原屬:東漢早期銅鏡
鑑賞,漢代銅鏡,
鑑賞
面徑16.5cm。鏡圓形,半圓鈕,鈕座為四片向外伸展的花瓣,座外圈為弦紋和平滑的寬頻方欄,兩者間連有短線紋。方欄上飾“T”形紋飾,其四角對應鏡內緣飾“V”形紋,而在與“T”形紋對應的鏡內緣上飾“L”形紋。這些紋樣因像工具中之規矩,故舊習稱為“規矩紋”,而歐美學者稱之為“TVL紋”。實際上此種鏡紋是從漢代六博棋博具上移植而來,應稱“博局紋”。國家博物館發現的“四神博局紋鏡”拓本,其銘文中出現了“刻具博局去不羊”的字樣,是最有力的證據。
該鏡在博局紋的空間還飾有人物畫像,線條纖細,與博局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畫像共四組,每組畫面間均有乳釘相隔,內容各不相同。第一組畫面為獵虎圖,獵者單腿跪於地上,張弓搭箭,前方一虎業已中箭,正回首咆哮,它一隻前腿仍在空中,一隻後腿已經蹦直,作者捕捉住虎負痛後騰跳的瞬間細節,突出了強烈的動感效果。第二組畫面為月宮圖,嫦娥披髮,著長裙,裙帶向後作飄逸狀,升天之態惟妙惟肖,身後玉兔正持杵搗藥。畫面正中一株桂樹,枝繁葉茂,樹右側一獸正在跳躍,獸上方飛翔著一隻美麗的長羽鳥。第三組畫面為捕魚圖,捕者仰頭,身體平直,腿部彎曲,作游水狀,一手前伸握有繩線,繩線的另一端繫於3條魚的尾部,魚的上、下方還飾有4隻姿態各異的飛鳥。據《山海經·大荒南經》載:“有人名曰張宏,在海上捕魚。海上有張宏之國,食魚,使四鳥。”所記與畫面內容略同,因此畫面表現的可能是張宏之國的故事。第四組為放鳥圖,3鳥並排展翅飛翔,鳥身均系有繩線,繩線的另一端握於放鳥者的手中,放鳥者身體前傾,仿佛欲隨飛鳥起飛一樣,可謂匠心獨具。
此鏡製作精良,紋飾生動,反映了東漢早期畫像紋鏡的藝術風格和工藝面貌。
漢代銅鏡
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 有: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星雲鏡、雲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矩鏡、重列式神獸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神獸鏡、畫像鏡、龍虎紋鏡、日光連弧鏡、四乳神鏡、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
歷史意義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銅鏡 ,以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從其發展趨勢,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重要的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東漢中期。
西漢前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直到 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一些新的鏡類流行起來了。這些新的鏡類對後世銅鏡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