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大黃蜆

東港大黃蜆

東港大黃蜆,遼寧省東港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東港大黃蜆是中國僅存的優質中國蛤蜊物種,集中生活在鴨綠江口漁場。鴨綠江口漁場海域所獨有的海洋水文、海水化學、海洋生物等海況條件和獨特的海域環境,造就了東港大黃蜆特有的品質特色。殼頂為紫色,突出背緣,偏向前緣。東港大黃蜆內在品質為殼薄肉厚,肉質細嫩、肉體肥大、富含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礦物質,口味佳。

2011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東港大黃蜆”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2020年,入選首批中歐地理標誌協定保護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港大黃蜆
  • 產地名稱:遼寧省東港市
  • 品質特點:殼薄肉厚、肉質細嫩、肉體肥大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645號
  • 批准時間:2011年09月13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內在品質,產地環境,氣候情況,海洋水文,海水化學,海洋生物,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東港大黃蜆學名青柳蛤,產於黃海淺海處,外殼呈黃色,其肉也呈黃色,斧型的貝殼,暗黃色的斑紋。蜆肉中含有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鐵、硒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還含有微量的鈷對維持人體造血功能和恢復肝功能有較好效果,營養價值頗高。
由於丹東東港附近的海域養分充足,因此這裡盛產的黃蜆子比其它地方的個頭更大肉更肥,味道更鮮美,營養更豐富。東港大黃蜆與鴨綠江麵條魚並稱“丹東雙鮮”。
東港大黃蜆
東港大黃蜆

內在品質

東港大黃蜆內在品質為殼薄肉厚,肉質細嫩、肉體肥大、富含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礦物質,口味極佳。東港大黃蜆的營養成分每百克含蛋白質11.47克、鈣344毫克、鐵249毫克、磷41毫克、硒0.52毫克、核黃素0.08毫克。

產地環境

氣候情況

遼寧省東港市近海的鴨綠江口漁場和圓山漁場屬南溫帶濕潤地區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因而,具有其獨特性。一是氣候條件優越,因常年受季風影響,形成雨熱同季,水熱共濟,光溫水資源豐富的氣候特點。二是季風性氣候特點顯著,一年之中盛行風向的季節變換明顯並伴隨風向的變換產生顯著的的季節性氣候差異。三是氣候要素變化急劇,由於臨近陸地,海陸兩種截然不同的下墊面共同影響著海洋氣候,其氣候特徵必然出現氣象要素的急劇變化。四是災害性天氣頻繁,海區處於中緯度地區,這裡是南北氣流交綏的地帶,各種天氣系統活動頻繁,一年四季均可出現災害性天氣。
氣溫
東港市漁場氣溫變化的趨勢,是從北向南溫度逐漸增高臨近陸地的年平均溫度為9.1℃,而處於最南端的漁場年平均溫度為10.8℃,偏高1.7℃。月平均氣溫為1月-6.6℃、2月-4.9℃、3月1.3℃、4月8.1℃、5月13.8℃、6月18.3℃、7月22.2℃、8月23.7℃、9月19.5℃、10月12.7℃、11月4.1℃、12月-3.5℃,全年平均9.1℃。
降水
東港市漁場降水由於受海陸熱力屬性不同及動力因素差異綜合影響的結果,表現為降水等值線上基本與海岸線平行,並與沿岸向海上遞減,年平均降水量為642.7毫米。
東港市漁場的溫度梯度和氣壓梯度的季節變化明顯,所以季風強烈,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春秋過渡季節,風向多變。月平均風速為1月7.0米/秒、4月5.8米/秒、7月4.5米/秒、10月6.1米/秒,全年平均5.8米/秒。

海洋水文

水溫
水溫是表征海水獲取熱量大小的一個特有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海洋水文要素之一,主要監測指標為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一是平面分布5月水溫為表層均值9.1℃,範圍7.8—11.5℃,十五米均值8.2℃,範圍7.4—9.1℃,底層均值8.3℃,範圍7.2—11.2℃;8月水溫為表層均值25.4℃,範圍23.4—28.7℃,十五米均值23.6℃,範圍20.8—24.8℃,底層均值23.6℃,範圍20.4—25.7℃。二是垂直分布,有溫度躍層現象,其深度一般在五米至底層之間,躍層強度東部為0.49℃/米、西部為0.25℃/米、南部為0.20℃/米。
鹽度
海水鹽度是海洋水文諸要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不僅集中代表了海水的化學性質,且與絕大部分海洋水文現象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東港市漁場鹽度的平面分布南部的鹽度最高,北部的最低由高到低依次為南部高於東部高於西部高於北部。這種特徵充分反映了淡水徑流的顯著影響。平均鹽度東部為24.56‰、西部為24.41‰、南部為26.98‰、北部為23.34‰。漁場的鹽度垂直變化為底層平均鹽度差異很小北部為表層21.48‰,底層21.46‰、東部表層22.95‰,底層23.97‰、南部表層24.01‰,底層24.64‰、西部表層21.49‰,底層22.86‰。
潮汐
東港市漁場的潮汐系統是由太平洋傳入的潮波在複雜的海岸和海底形態影響下形成的,潮汐性質屬正規半日潮。平均潮差為4.08米,最大潮差為6.38米。平均海平面為0.36米(資料年限1983年7—9月)。潮位特徵值平均高潮位2.34米,最高潮位3.79米,平均低潮位—1.75米,最低潮位—2.68米。
海流
海流由潮流和余流兩部分組成。東港市漁場西部海區的潮流流速較強,東南部流速偏弱。平均潮流流速北部表層流速42厘米/秒,底層40厘米/秒、東部表層流速34厘米/秒,底層28厘米/秒、南部表層流速43厘米/秒,底層33厘米/秒、西部表層流速49厘米/秒,底層43厘米/秒。西部海區不僅潮流速度大,余流速度也偏大,表層和底層最大余流速度分別是23.8厘米/秒和24.8厘米/秒,大潮期余流平均流速為北部表層21.8厘米/秒,流向262°,底層18.1厘米/秒,流向245°、東部表層10.9厘米/秒,流向262°,底層18.1厘米/秒,流向245°、南部表層10.3厘米/秒,流向220°,底層2.6厘米/秒,流向181°、西部表層23.8厘米/秒,流向225°,底層24.8厘米/秒,流向198°。
海浪
海浪通常包括海浪和涌浪。東港市漁場的平均和最大浪高是4月平均0.5米,最大2.9米、5月平均0.5米,最大3.0米、6月平均0.5米,最大3.2米、7月平均0.6米,最大3.5米、8月平均0.5米,最大3.0米、9月平均0.5米,最大2.7米、10月平均0.5米,最大3.0米、11月平均0.5米,最大2.4米。
海冰
海冰是中國北方特有的自然現象。東港市漁場的初冰日最早11月9日,最晚12月18日,平均11月23日、終冰日最早3月8日,最晚4月4日,平均3月23日、冰期最少99天,最多147天,平均120天。

海水化學

pH值
東港市漁場的海水pH值表層8.14,變化範圍7.85—8.36、中層8.15,變化範圍8.06—8.25、底層8.15,變化範圍8.01—8.23。大洋河口為8.10,pH值由大鹿島向東南呈舌狀迅速增加,介於8.20—8.36之間。
水溫
東港市漁場平均水溫為表層23.66℃,變化範圍為22.4—25.12℃、中層21.98℃,變化範圍為21.5—22.3℃、底層21.40℃,變化範圍為20.8—24.1℃。
溶解氧
東港市漁場的平均溶解氧為表層7.78微摩爾/立方分米,變化範圍為6.24—10.84微摩爾/立方分米、中層8.49微摩爾/立方分米,變化範圍為6.98—9.82微摩爾/立方分米、底層7.63微摩爾/立方分米,變化範圍為6.66—9.12微摩爾/立方分米。
活性磷酸鹽
東港市漁場的平均活性磷酸鹽為表層1.82微摩爾/立方分米,濃度範圍為0.25—1.63微摩爾/立方分米、中層1.07微摩爾/立方分米,濃度範圍為0.25—1.83微摩爾/立方分米、底層1.24微摩爾/立方分米,濃度範圍為0.25—3.85微摩爾/立方分米。
矽酸鹽
東港市漁場的平均矽酸鹽為表層23.02微摩爾/立方分米,濃度範圍為1.92—49.90微摩爾/立方分米、中層3.78微摩爾/立方分米,濃度範圍為0.57—9.6微摩爾/立方分米、底層8.15微摩爾/立方分米,濃度範圍為0.22—22.27微摩爾/立方分米。
亞硝酸鹽
東港市漁場的平均亞硝酸鹽為表層1.21微摩爾/立方分米,濃度範圍為0.24—3.06微摩爾/立方分米、中層0.32微摩爾/立方分米,濃度範圍為0.13—0.83微摩爾/立方分米、底層0.57微摩爾/立方分米,濃度範圍為0.06—1.58微摩爾/立方分米。
硝酸鹽
東港市漁場的平均硝酸鹽為表層12.11微摩爾/立方分米,濃度範圍為0.59—19.96微摩爾/立方分米、中層4.52微摩爾/立方分米,濃度範圍為0.32—7.59微摩爾/立方分米、底層6.5微摩爾/立方分米,濃度範圍為1.26—19.96微摩爾/立方分米。
氨鹽
東港市漁場的平均氨鹽為表層1.92微摩爾/立方分米,濃度範圍為0.00—6.35微摩爾/立方分米、中層1.32微摩爾/立方分米,濃度範圍為0.28—2.66微摩爾/立方分米、底層1.35微摩爾/立方分米,濃度範圍為0.00—3.19微摩爾/立方分米。

海洋生物

葉綠素a含量
葉綠素a含量黃海北部總平均值為1.32毫克/立方米,其中,以大鹿島海域含量最高為4.78毫克/立方米。
初級生產力
初級生產力是指海域中有機碳或浮游植物的生產能力。黃海北部初級生產力碳總平均值為173.8毫克/平方米.天。其中,以大鹿島海域初級生產能力碳日平均值為595.74毫克/平方米.天,碳年平均值為217.45毫克/平方米.天。
浮游植物
黃海北部海域共採集到浮游植物30個屬62個種。其中,漁場共採集到34個種,包括硅藻占96.7%,甲藻占3.3%,浮游植物優勢種為浮動彎角藻、圓篩藻、旋鏈角毛藻。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以鴨綠江口和圓山漁場最高,達到2227.1×104個/立方米細胞,約比黃海北部其他海域綜合平均值(185×104個/立方米細胞)高11倍之多。
浮遊動物
黃海北部海域共採集到浮遊動物26個屬61個種。其中,夜光蟲7900個。浮遊動物的優勢種為小擬折水蚤。浮遊動物平均生物量以鴨綠江口和圓山漁場最高,達到33437.5個立方米,約比黃海北部其他海域綜合平均值高5倍之多。
底棲生物
黃海北部底棲生物類群種數為腔腸動物類2個、多毛類10個、軟體動物類44個、甲殼類28個、棘皮動物類25個、魚類11個、藻類3個、其它11個,總計134個。漁場的底棲生物量分布為平均密度0.13個/平方米,平均生物量3.9克/平方米,數量指數0.51。
東港市優越的生態地理條件,廣闊的海域資源,適宜的氣候,為東港大黃蜆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繁衍的自然環境。
東港大黃蜆
東港大黃蜆

歷史淵源

東港大黃蜆是東港地區傳統的海產項目,過去因加工方式粗放,製作工藝、包裝簡陋等原因,一度降低了大黃蜆子的“身價”。丹東的加工企業順應市場變化,向精深加工的方向發展,市面上各類真空包裝、罐裝、烘乾即食的獨立小包裝等精深加工大黃蜆產品受到本地和外地食客的歡迎。
2013年,東港市申報省級貝類出口示範區,養殖基地和加工企業逐年增加,其中加工企業從2家龍頭企業發展到12家龍頭企業。有7個單位通過無公害產地貝類養殖產地、產品認證,有4個加工企業通過了HACCP認證。
2014年開始,東港龍頭企業通過“海洋經濟發展院士專家工作站”科技創新平台,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進行多方面的產學研技術合作,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精心指導下,投入資金改造了原有的孵化場,孵化大黃蜆子種苗水體達6300多立方米,一次性孵化大黃蜆子種苗可達30—40億尾,同時配備了大黃蜆子幼苗餌菌培養室,建立了700多立方米的餌菌生長池,使大黃蜆子種苗從人工繁育、人工培養餌菌(餵幼貝活體餌料)到幼貝餵養、幼貝馴化為一體的產業鏈條基本形成。
2014年07月,農業部決定在全國登記農產品地理標誌1500多個,涵蓋種植、畜牧、漁業3大行業和蔬菜、果品、茶葉等22個類別篩選出6個產品進行首批示範樣板創建,“東港大黃蜆”作為全國唯一的水產品躋身首批示範樣板之列。
2015年11月24至25日,經過農業部專家組現場考核評審,“東港大黃蜆子”示範樣板創建各項指標均達到考核要求,同意通過驗收,並給予96.5分的高分,成為全國創建的首批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誌示範樣板試點之一,並被農業部推薦為:中國/歐盟成員國原產地保護互認產品。

生產情況

2015年,東港貝類年產量達25餘萬噸,占全市水產品產量的58.2%,東港大黃蜆又是東港市貝類養殖的主要品種之一,年產量達1.5萬噸。有東港大黃蜆養殖、加工和銷售單位70餘個,有20餘個養殖單位,共有養殖管護專用船100餘艘,單船功率都在80千瓦以上。重點貝類加工企業20餘家,還有30餘家規模較大的貝類經銷企業。
2016年,東港市有水產品加工廠104家,其中貝類加工企業82家。全市水產品總產量46.2萬噸,其中貝類產量25.8萬噸,貝類出口13.2萬噸,出口額2.66億美元。
2017年,東港大黃蜆地域保護面積7.066萬公頃,年產量7萬噸左右。
東港大黃蜆
東港大黃蜆

產品榮譽

2011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東港大黃蜆”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4年,東港大黃蜆獲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農交會金獎。
2017年,在中國與歐盟對“中歐100+100”地理標誌產品互認情況的公示清單中,“東港大黃蜆”榜上有名,成為遼寧省惟一入列該清單的水產地理標誌產品。
2020年7月20日,東港大黃蜆入選中歐地理標誌首批保護清單。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東港大黃蜆主要產自東港市境內近岸淺海水域。地域保護範圍:東界自東經124°08′27.36″,北緯39°43′31.51″至東經124°07′39.54″,北緯39°36′40″;南界為10米等深線;西界自東經123°30′52.81″,北緯39°45′24.56″至東經123°31′06.00″,北緯39°38′30″;北界為0米等深線。面積7.066萬公頃。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要求
產地選擇在黃海北部漁場最北端的鴨綠江口附近10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海域。養殖海域距離陸地5—10千米,養殖漁船可以做到當潮到達,次潮返港,有利於生產和管理。養殖海域要達到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97)、無公害食品海水養殖用水水質(NY5052—2001)、海水水質和無公害農產品的國家標準。
(2)品種定義
東港大黃蜆,學名中國蛤蜊,隸屬於瓣鰓綱真瓣鰓目蛤蜊科蛤蜊屬。主要分布於日本、朝鮮和中國鴨綠江口附近。遼寧省的興城、大連以及山東青島等地曾有過記載,以東港近海分布最廣、產量最高、個體最大、品質最好。
東港大黃蜆貝殼略呈三角形,兩殼對稱,4厘米以上個體殼高為殼長3/4,殼寬為殼長的1/2。殼頂略偏向前,殼面黃褐色,無放射肋,但由殼頂至腹緣有寬度不等的淺黃色和黃褐色相間的放射帶或放射條紋。東港大黃蜆生活在水溫-1.9—31.5℃、鹽度8.6—34.8‰的淺海和潮間帶,埋棲在2—7厘米的泥沙中,移動性較強。成體以浮游硅藻類為主要食物。1—2齡生長迅速,3齡後生長緩慢,6月初軟體部豐滿,鮮出肉率40.32%。東港大黃蜆雌雄異體,滿一齡性成熟,繁殖期在5月下旬到9月間,初始產卵水溫14—15℃,性細胞分批成熟、分批排放。
(3)淺海底播增養殖
場地選擇。養殖淺海要求風平浪靜,潮流暢通。因為東港大黃蜆有遷徙性,灘底要求凸凹不平,淺海底泥要求20厘米以下,沙粒鬆軟,底質無污染,含沙量60—80%。鹽度18—33‰,流速0.5—1.2米/秒,水溫12—23℃。
苗種選擇。為保證東港大黃蜆特定的品質,底播養殖用苗種可選用本地的海區采苗,人工育苗用親本必須是本地采捕的東港大黃蜆。
苗種規格和播苗密度。放苗規格1.5—2.0厘米,個體重量135—175粒/千克。播苗密度550—750千克/畝。播苗時間10月份最佳。
苗種運輸。苗種運輸一般採用袋裝,每袋重量不超過10千克,車船裝載疊放不超過3層,要用苫布覆蓋,避免風雨吹淋。運輸時間超過3小時要使用保溫車船,保持低溫和濕度。
采捕時間及規格。東港大黃蜆除每年6月16日12時至9月1日12時為伏季繁殖保護禁漁期外,其餘時間都可以捕撈。采捕規格為殼長3厘米。

專用標誌使用

東港大黃蜆農產品地理標誌歸遼寧省東港黃海水產品行業協會的養殖、加工和經銷者共同所有。東港大黃蜆的養殖、加工和經銷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東港大黃蜆”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