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涌大圍村

東涌大圍村,位於南澳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9.5千米。西北有東湧上圍村。地處東涌山間谷地,整體朝向東南,南側為東涌河,其餘三側均被林地包圍。三角山在村後,海拔655.5米;東涌河在村西側;東湧水庫在村旁。始建於明末清初。因該村是東涌片區最大的自然村,村民稱之為“大圍”,故名東涌大圍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涌大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街道東涌社區
  • 地理位置:南澳街道東南部
清代,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屬第七區;1957年12月,屬大鵬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大鵬公社;1981年10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83年7月,屬大鵬區;1986年10月,屬南澳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南澳鎮;2004年,屬南澳街道;2011年12月至今,屬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街道東涌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黃姓、凌姓、李姓、溫姓、鐘姓等。第一大姓為黃姓,明末清初從坪山遷至此地。第二大姓為凌姓,明末清初從汕頭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366人,其中男性173人,女性193人;80歲以上11人,最年長者90歲(女);實際在村人口約29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3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5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大鵬話。
傳統經營以半漁農業為主,輔以砍柴、果樹種植等。農業主要種植番薯、花生等,出海輔魚一般在東涌海域進行,以此地盛產的石斑魚、烏頭魚為主,此外還有鮑魚、龍蝦、紫菜、海膽等。自清末起,大鵬一帶村民到香港務工,20世紀60一70年代為盛,有許多村民定居香港。改革開放後,商貿交易開始興旺,村中外出務工者也開始增多。2009年,成立村股份合作公司;2015年,公司收入8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村集體經濟分紅、有價證券等財產性收人。村中有樹齡100年的古榕樹,為國家三級保護樹木。該村旁還有大片紅樹林,面積約50畝,是深圳紅樹林主要集中地之一。長得最高的海漆是這裡的優勢樹種,此處也是深圳面積最大的海漆群落,此外還有秋茄和桐花等品種。每年4—5月,紅樹林會變成紅黃顏色,連綿數百米,蔚為壯觀。由於東涌濕地生態環境較好,因此也成為了多種生物繁衍生息之地,主要有毛蟹、翠鳥、白鷺等。鄉道Y249線東涌路經過該村。1985年通電,1987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7年通電話,2003年通網際網路,2016年通自來水。有全民健身路徑、籃球場、健身室、網球場、圖書室等文體設施。現存約10座傳統民居,整體保存一般。
黃氏宗祠,位於該村中部,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三開間兩進一天井布局,外牆刷灰,硬山頂。下堂內有一屏風,上堂內供有祖先黃峭山畫像。每年農曆八月十六,全村黃氏村民都會前去祭祖,祭祖後聚餐。
據村民所述,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從海陸兩路進攻東涌,對村莊進行掃蕩。其中東涌大圍村受損較為嚴重,被燒毀房屋100多間。日軍白天在村中掃蕩,燒毀房屋,搶牲畜,村民則躲在後山中,夜晚才下山。
代表性人物:黃新松(1920一1946),又名黃春松,曾任龍崗鄉鄉長。1943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1946年在龍崗被捕就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