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2009年12月29日,東水門長江大橋主塔基礎工程開工,於2011年4月20日竣工驗收。
2011年4月30日,大橋除索塔基礎以外的其餘工程於正式開工建設。6月22日,東水門長江大橋開盤澆築第一節索塔混凝土。
2012年5月18日,大橋鋼樑架設正式開始;12月1日,大橋主塔成功封頂,建設全面轉入上部結構安裝部分。
2013年2月4日,大橋最後一根鋼樑吊裝就位,標誌著大橋橋樑主體正式合龍。
2014年1月26日,大橋成橋荷載試驗完成;同年3月15日,大橋標線工程完成,標誌著全橋完工;3月19日,大橋通過竣工預驗收;3月25日通過專家驗收;3月26日通過竣工驗收,達到通車條件;3月31日正式通車。
橋樑位置
東水門長江大橋北橋頭從渝中區
湖廣會館北側穿越與
打銅街相接,南橋頭從南岸區
龍門浩南岸供電局線路所附近穿越與塗山路相接,並通過橋頭匝道延伸接內環高速公路
南山立交。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東水門長江大橋為雙塔單索麵鋼桁梁斜拉梁橋,主塔採用空間曲面構造形式,外輪廓(塔柱)為圓潤的天梭造型,具有獨創景觀效果。
為了城市景觀通透,東水門大橋還設計了較高的“通航淨空”,長江上的萬噸級船隊可從橋下通過。
設計參數
東水門長江大橋全長1124.947米,其中主橋長858米,橋身為三跨布局(222.5+445+190.5米),主跨445米,橋面總寬24至39.2米。
大橋採用雙主塔設計,其中南塔總高172.61米,北塔總高162.49米,大橋上下雙層布設橋面,上層橋面為雙向四車道汽車交通,設計速度40千米/小時;下層為雙線城市軌道交通,線間距6米,設計速度60千米/小時;投建金額約為16.8億元。
運營情況
2002年7月1日起,重慶市頒布《
重慶市主城區路橋通行費徵收管理辦法》,開始實行路橋通行年費、次費制度,主城區的路、橋、隧納入路橋通行年費、次費範圍,取消了一橋一站式停車收費。在重慶主城區註冊登記的機動車或機動車所有人的住所地在主城區的機動車,均須按照規定一次性繳納路橋通行年費。
2017年11月23日,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布通告稱,自2018年1月1日零時起,取消徵收主城區路橋通行費,東水門大橋也包含其中。
建設成果
所創記錄
東水門長江大橋為世界首次採用索錨梁固結構的大橋,建成時所創記錄如下:
1、在”公路 軌道”模式的大橋中,其與千廝門嘉陵江大橋兩座橋的跨度均是世界第一,而這種“雙子橋”的建造方法,建成時在世界上也絕無僅有。
2、索梁錨固形式為世界首創。
3、索塔錨噸位世界第一。
4、採用了稀索方案,全橋僅有36根斜拉索,單根拉索為139股平行鋼絞線,斜拉索鋼絞線約980噸,拉索噸位創世界之最。
5、主橋塔下大噸位支座採用牛腿支撐方式創世界之最。
榮譽表彰
技術(項目)名稱 | 所獲獎項 | 頒發單位 |
“兩江彩虹”:東水門大橋、千廝門大橋
| 新巴渝十二景 | 重慶市園林局、市規劃局、市旅遊局 |
東水門長江大橋 | 2015年重慶市首屆“十大最美橋樑”稱號 | 重慶市橋樑協會 |
重慶東水門長江大橋工程 | 2015年度全國市政金杯示範工程 | 中國市政工程協會 |
東水門長江大橋 | 2015年重慶市市政工程金杯獎 | 重慶市市政工程協會 |
重慶東水門長江大橋、千廝門大橋工程 | |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 |
參考資料: |
價值意義
東水門長江大橋為重慶兩江大橋中的一部分,兩橋與重慶母城渝中區相通,分別連線南岸區和江北區,是溝通長江、嘉陵江兩岸的重要通道。東水門長江大橋通車標誌著重慶主城核心區增添了又一條跨越長江的快捷通道,將縮短南岸區彈子石CBD與渝中區解放碑CBD之間的距離,對城市發展具有較大帶動作用。
(中國新聞網 評)東水門大橋的建成將緩解重慶長江大橋(石板坡)和菜園壩長江大橋的交通壓力,極大地緩解重慶江北、渝中和南岸三區的出行壓力。(《重慶日報》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