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講義,明高攀龍在東林書院會講時的講義。高氏講學亦以程朱為旨歸,然又多闡發重“忠信”,認為此乃人們與生俱來的本色,聖賢為學也是以此為基礎,舍此而外則無所謂學問;尚“仁”,認為這是“生生之理”,且謂仁“充塞天地,人身通體都是”;恪守“格物致知”說,認為“聖學正脈,只以窮理為先”,譬如“口之於味,必須易牙之味,天下方同;耳之於聲,必須師曠之音,天下方同;目之於色,必須子都之姣,天下方同。
不然,畢竟有然有不然者,說不得同嗜同聽同美也”,故只有格物致知、窮理精義,才“足以悅心”,才能“同於天下”;又主“養氣”說,認為“氣之精靈為正,心之充塞為氣,非有二也,心正則氣清,氣清則心正,亦非有二也。養氣工夫在持志,持其志便不梏於物”。高氏又於《王侯祠兩廡記》中稱“天地之常運,日月之常明,江河之流,皆氣也,聖賢能精之一之,與此渾合無間”,當天下多事之秋,匹夫匹婦能執干戈捍寇賊,“秉正而死,其氣未嘗不與之合”。可見其養氣說,實與時政國事相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