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黎族民俗文化》是一本2017年出版的圖書,由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方黎族民俗文化
- 作者:符昌忠
- 出版社: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1日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62354895
《東方黎族民俗文化》是一本2017年出版的圖書,由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
《東方黎族民俗文化》是一本2017年出版的圖書,由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是海南省東方市政協組織編撰有關該市黎族苗族民俗文化的田野調查成果之一,該書主要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反映海南省東方市(原東方黎族自治縣)黎族苗族...
黎族婦女通過誇張和變形的工藝創造手法,把黎族人民的生活、生產場景反映在織物上,使圖案造型具有可視性和藝術性。最有代表性的是婚禮圖,它主要流行於樂東、三亞、東方等市縣,是典型的人形紋樣,它將黎族婚娶禮儀習俗中的迎親、送親以及送彩禮和拜堂等活動場面反映在筒裙上,描繪了新郎新娘和前來參加婚禮的眾多村民...
“杞”,分布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五指山市、樂東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東方市、三亞市、陵水黎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也有少量分布。婦女上身著菱形胸掛,因地區不同有黑白之分,分穿對襟青、藍色無領或矮領上衣,長袖口白布鑲邊間有兩條紅道,衣對襟處下部兩邊有專作裝飾用的金屬...
三月三節是黎族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文化資源,是黎族文化最具體最典型的表現,也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其民俗主要特色與價值是黎族生產、生活、娛樂等整體民俗風貌的集中體現,是世人了解黎族文化和歷史的視窗。每年三月三節,海南黎族各聚居區都要舉行規模盛大、內容豐富的慶祝活動,有賽歌會、篝火晚會、...
黎族打柴舞,海南省三亞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打柴舞是黎族民間具有代表性的舞種之一,黎語稱“轉剎”、“太剎”。它起源於古崖州地區(今海南省三亞市)黎族的喪葬習俗。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由兩條墊木和數對小木組成。跳舞時將兩條墊木相對隔開2米左右平行擺放於地面上,墊...
《黎族村落民俗文化探微(一)》是由中華文化書局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馬姿燕。該書以村落為單位研究黎族村落的信仰,讓人們清晰地了解不同村落的黎族人他們的信仰觀念。內容簡介 本書以村落為單位研究黎族村落的信仰,這種研究視角更能讓人們清晰地了解不同村落的黎族人他們的信仰觀念和法事的區別,從而避免用某...
在五指山市的黎族村寨中我尋訪到一位70多歲的老婦人,她面對著我很沉默,說不清紋身的緣由,只說這是祖上流傳下來的,年青人都不理會了。滲入皮膚 古老而獨特的紋身之美,正在逐漸消失 黎家人紋身習俗自古以來都有定製,因為他們把紋身看成民族的標誌。如果生時不紋身繡面紋上本家或本支系的特定標誌,死後則祖先...
黎族竹木器樂,海南省地區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黎族竹木器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老藝人相傳,黎族竹木器樂在清代康乾年間最為盛行,主要流傳於海南省中部五指山南麓的黎族聚居區。這一地區常見的黎族傳統樂器主要有獨木鼓、叮咚木、鼻簫、口弓、唎咧、口拜、洞勺、嗶噠等八大...
東河黎族的扎染織錦 文身文化 南浪人的黃花梨情結 海南話方言分布 北黎騎樓,印證繁華優雅 著名詩人——倪俊宇 實力派山水畫家——游桂光 根雕藝術家——鐘振中 瓊西中學——抗大式的教育搖籃 村話方言分布 村話民歌 傑出法學家——趙永琛 女作家——楊道 赤坎石鼓 軍話方言分布 軍話民歌 東方民俗文化簡述 黃花梨...
黎族婚俗 傣族婚俗 瑤族婚俗 維吾爾族婚俗 白族婚俗 苗族婚俗 蒙古族婚俗 第八講 民族服飾篇 華夏霓裳漢族服飾 自然純樸的黎族服飾 五色斑斕的瑤族服飾 素雅輕盈的朝鮮族服飾 盛世華衣羌族服飾 雍容華貴的滿族服飾 瑰麗多彩的苗族服飾 清新典雅的土家族服飾 第九講 中華民居篇 北京四合院 黃土高原窯洞 草原蒙古包 古色...
在封建統治日益加強的情況下,許多黎族人被迫離開原來的居住地,往島的南部和山區遷徙。未能遷移的黎族人,歸入版籍,逐漸同化到漢族中。如今,海南省黎族人民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東方市、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五指山市、三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黎”作為族稱,雖偶見於唐代史料...
黎族民間從事黎醫的人,多為自采自用,自己加工配製草藥。發展歷程 黎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本民族沒有在對於醫術和醫藥方面留下任何文字記載。但查考所有相關黎族文化、習俗、醫藥方面的考察資料,無不記載著黎族的崇神信仰,祖先崇拜。雞卜、殺牲求神治病等等:黎族家中如有人生病,即請巫師到家中殺雞、殺豬、...
三亞黎族民俗文化博物館,位於三亞萬科森林度假區風情小鎮。簡介 位於三亞萬科森林度假區風情小鎮的三亞民俗博物館2015年4月21 日正式開館。據悉,以展示海南黎族風情為主的展館面積680平方米,館內收藏黎族服飾、生活用品、生產工具等3000多件收藏品向廣大市民和遊客免費開放。交通 公車:7路車(東環,西環)往三亞...
Ⅷ—19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海南省五指山市 白沙黎族自治縣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 樂東黎族自治縣東方市 370 Ⅷ—20 壯族織錦技藝 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 371 Ⅷ—21 藏族邦典、卡墊織造技藝 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日喀則地區 372 Ⅷ—22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青海省湟中縣 ...
2023年,昌江黎族自治縣地區生產總值162.84億元,同比增長6.8%。歷史沿革 昌江縣是海南島建置較早的郡縣之一。唐虞,為南交。夏商周,為揚越之南裔。秦,為象郡之外徼。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置至來縣(轄區包括今東方市),屬儋耳郡轄。梁大同年間(535年—545年),廢儋耳郡地,置崖州,該縣境歸屬...
第一章 黎民百姓(256)雷公的傳說(257)里與俚(259)黃道婆的貢獻(263)山歌與黎族文化(266)黎民的生活習俗(268)第二章 台灣史前文明(274)左鎮入與長濱文化(275)大坌坑遺址與圓山文化(277)第三章 山胞九族(282)九族分布及其歷史發展(283)家庭與婚喪習俗(288)生活習俗(291)宗教信仰(294)繪畫與工藝(298)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空竹之美,空靈婉轉 02:01 大國匠心 東方黎族紡織染繡 03:48 太子盛一倫帶你秒懂杭州最美非遺:織錦技藝 03:32 收藏 317 61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中國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
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是由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海南省自2005年起公布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截至2023年,已公布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發布批次 2012年11月27日,海南省人民政府發布《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並公布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
其紛繁的款式,精湛的工藝,多彩的民俗,不斷豐富裝點著各族人民的生活,成為中華大地一道亮麗而綿延流長的文化景觀,而蘊藏其間的各民族的生活情趣、審美觀念、婚姻道德、宗教信仰以及工藝技術等服飾元素,體現了多民族的文化交融,成為認識東方文明獨特形態的又一途徑,是研究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內涵的寶貴資源。中國服飾如同...
12月11日,東方市江邊鄉一年一度的黎族傳統節日“山欄節”,在首批中國傳統村落白查村舉行,東方市藝術團和當地黎族民間藝人表演了歌舞、器樂、黎族傳統體育競技等豐富多彩的節目,現場還舉行了手工織錦、紡線和對歌比賽以及黎族美食與傳統用品展,吸引了全省各市縣的遊客和民俗攝影愛好者到場觀賞,與黎族同胞共慶這個...
黎族的鑽木取火 據民俗學調查,黎族地區至今還保留著人工取火術。黎族的鑽木取火是古代各類人工取火術之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在保亭、昌江、東方等黎族聚居地區,至今還有一些老人掌握著鑽木取火這項古老的技術。在七仙嶺公園的一塊空地上,保亭六弓鄉60多歲的陳法英老人向我們現場演示了鑽木取火。老人拿來...
在海南"竹竿舞"已成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語意為“跳柴”,因其是一項健身運動,外國的遊客又稱作“世界罕見的健美操”。這個運動項目盛行於海南島五指山區的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縣黎胞聚居地區,據考證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跳柴”原是黎族一種古老的祭祀方式。據傳,跳柴...
後來黎族人民為了紀念祖先,就模仿船的樣子建造房屋,名為“船型屋”。活動建設 2022年9月,由東方市旅文局、東方市文化館組織開展的2022年黎族紡染織繡技藝研學之旅活動在江邊鄉白查村船型屋旅遊景區舉辦,該活動由來自東方市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黎錦技藝傳承人展示黎錦;同年11月,11月5日,“走進黎族”文化名家...
在百越系統中,越族的髮飾習俗又有所不同,大體是東越為剪髮(斷髮),西越為披髮,南越為椎髻。南越其實就是指嶺南的越人。古代黎族的椎髻很有特點,大部分地區的黎族男子結髻於額前,髻上插木製或銀制的髮簪,有的還用紅或黑色的布條裹住。一些地方的男子結髻於腦後,如東方、昌江、白沙等地。白沙潤方言黎族...
2018年11月21日至23日,由昌江黎族自治縣文化館舉辦的為期3天的村話民歌傳承人培訓班在縣城石碌梨香大酒店舉行,該縣30多名村話民歌愛好者參加。培訓班邀請了東方市和昌江縣的民間老師進行授課,授課老師結合理論和現場教唱的授課方式,為學員們講解了村話民歌的基本調式和演唱,以及如何掌握即興演唱與對歌的方法等...
《海南島樹皮布歷史溯源》獲海南省第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二等獎,《祭祀與避邪——黎族民間信仰文化初探》獲海南省第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專著三等獎。此外,高澤強同志還多次擔任國家級、省部級相關課題的調查組組長,如《中國少數民族大辭典·黎族卷》調查組組長(1992-1998年),《中國黎族》白沙東方調查組組...
1959年其報告文學《大自然的小主人》刊《東方日報》。編寫有話劇《新兵第一課》,表演唱《四老開荒》,黎族民舞《打柴舞》、《鹿皮鼓舞》、《舂米舞》分別獲自治州獎勵。1972-1985年整理黎族民間故事《皇帝洞》等39篇、民歌《搖籃曲》等436首編入《昌江縣三套集成》,創作驚劇《帶路的人》獲州表演二等獎,...
後來,黎族人民為了紀念俄娘,把這山洞取名為俄娘洞。此山也得名為俄娘九峰山,並在每年三月三這一天,周圍的未婚的黎族青年男女濃妝艷抹集會於俄賢嶺,唱著情歌尋找自己的意中人。此舉逐年擴大並普遍到海南黎胞住區,成為海南黎胞盛大的傳統節日。民俗 今天,時代的發展使三月三成為黎族同胞開展民眾文娛體育活動...
到了江戶時代,“人偶”遊戲與“上巳節”的習俗相結合,不再將人偶放進河中,而是裝飾在家,便有了現在“女兒節”的雛形。傳承與保護 上巳節起源於簡狄“吞卵生商”,而商人實際上與古代東夷民族的關係極為密切。從東夷民族發展而來的上巳節,承載著濃厚的東方民族特性。隨著商王朝入主中原,其文化為華夏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