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南村話民歌
- 批准時間:2017年3月20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遺產編號:Ⅱ-13
- 申報地區:海南省東方市、昌江黎族自治縣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主要題材,語言特徵,演唱特點,演唱地點,音階調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海南村人是生活在海南省昌化江下游兩岸、說村話方言的人群,也被稱為“哥隆人”。其來源主要有三種說法。其一,據傳說村人起源於西漢時派出一支中原軍隊征討海南島昌化江下游流域的駱越人;其二,族譜溯源稱海南村人祖先大多是宋、明時期從福建、江西、甘肅、河南、廣東、江西等地遷入,也就是從大陸遷入海南島昌化江下游的漢族人後代;其三,經對村人的遺傳基因做了詳細的追溯和比對,發現海南村人父系和母系的主要基因成分源自雲貴高原的仡佬族,有可能是“夜郎”的後人。
村話也稱為村語,學者歐陽覺亞在1998年出版的《村語研究》中首次使用“村語”作為村話(哥隆話)的正規稱謂。村語是一種比較獨特的語言,根據現代語言學者的研究,村話可能是大陸移民與當地土著融合後,放棄原來的語言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非漢語,村語中含有漢語辭彙,其中還摻雜、糅合了粵語方言、客家話和海南話,後來由於多種原因而形成了多來源成分、多歷史層次的近現代村語。
海南村話民歌通過對述史類題材村話民歌的研究,可以推斷其流傳的大概年代。有學者根據作品推斷村話民歌出現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南宋末年或明朝初年。
基本特徵
主要題材
根據調查,過去村人在婚嫁、喪葬、蓋房時遵循固定的儀式,在儀式活動中,由當地的道公演唱民俗儀式類民歌。因此,可以將海南村話民歌分為愛情、教育、述史、懷念和儀式五大類。
愛情題材:愛情題材是村話民歌中較重要的題材,所占比例大。該類題材可以進一步分為交情對唱和情歌兩類。村人自古以來的婚姻觀念相對比較開放,包辦婚姻並不多見,大多數村人都是通過自由戀愛尋找佳偶,青年男女通過對歌交流情感、尋找意中人。流傳較廣的有《坐著靜靜不由來》《讀書郎》《送別》等。例如,在《交情對唱》中,男女直白地表述自己的愛情,這是村人直率的性格使然。
教育題材:村人從古至今都比較重視子女的文化教育,尤其重視為人處世和文化知識的教育,這是村話民歌的一大特色。村人在教育上的投入不遺餘力,因此村人中讀書人較多,海南省較早的進士符確就是村人。村人講究耕讀持家,先祖希望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能知書識禮。因此,他們把生了男孩稱作“得墨”,墨指墨條,代指男孩;把生了女孩稱作“得硯”,硯指硯台,代指女孩。墨和硯相得益彰,好似琴瑟和鳴、硯墨相合,寓指孩子長大後夫妻關係融洽、婚姻幸福。這種雅致的稱謂,既高雅又不失浪漫情調。該類題材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十勸歌》《勸子讀書歌》等。例如,《十勸歌》教育兒女做人要做君子,知禮儀、秉忠信,傳禮樂家風。
敘史題材:村人對自己族群的文化歷史比較重視,他們喜歡通過民歌講述歷史,村莊史、家族史通過村話民歌世代相傳。村話民歌可以用來記事,村裡的石頭、村外的墓碑、河流、樹木都會出現在民歌中,村人把自己的故事與這些東西聯繫起來,使其更加生動。例如,村話民歌述史歌《高高是天低低地》中包括南宋秦檜陷害岳飛的歷史故事。
懷念題材:該類題材民歌用來懷念父母、先人或亡夫、亡妻,表達對逝者的懷念之情,一般用村話民歌中的哭喪調演唱,其中較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悼母歌》《失偶哀嘆歌》等。
儀式題材:村人在婚嫁、喪葬、蓋房等民俗活動中,一般由道公演唱儀式性的村話民歌。例如,村人蓋房必須經過看向、看日、下柱石、扶梁、查地基、拋梁、貼對聯七個程式。其中,扶梁程式由當地的道公扮演貴人先扶東梁,後扶西梁,並在扶梁過程中演唱村話民歌中的儀式歌曲,整個扶梁儀式嚴肅、莊重、虔誠。
語言特徵
村語與國語存在較大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村語用詞簡練,如國語“吃飯了沒有”,在村語中是“吃飯去無”;二是村語中較多話是倒過來說的,採用倒裝句較多。如國語“何老師”,村語是“老師何”。
據調查,村話民歌的歌詞大多為七言。情歌對歌一般是七言四句問答形式,類似唐詩中的七言絕句。獨唱的篇幅一般比較長,多採用中國古代詩詞中常用的賦、比、興以及對仗手法。歌詞採用傳統的起、承、轉、合四句體,這是村話民歌較為常見的曲體。一般一首民歌由四句構成,唱詞四句為一段,以七字句為主。曲調上將兩個並列或對稱的上下句疊置,一般在第三句做較大的變化處理,形成起、承、轉、合的結構。例如,《春到木葉發新芽》其歌詞大意為:枝葉抽新芽的季節到了,一切都充滿生機。大雁飛過,喜歡在這美景中停下來歇歇腳。就像小鳥喜歡在同一枝頭戲耍一樣,少年人還是喜歡在女兒坊中一起玩耍。有時在村話民歌中會出現一些三言的情況,如《月亮光光照四方》。另外,村話民歌中還有四言、五言的民歌,但是數量較少,如《美女青娥》。
演唱特點
- 演唱形式
村話民歌的演唱形式多樣,可分為獨唱、對唱、齊唱三種主要形式。獨唱可分為男聲獨唱、女聲獨唱;對唱可分為交情對唱、鞦韆對唱、夫妻對唱等,不僅有兩人之間的對唱,還可以是眾人對唱,這需要演唱者經常練習,從而達到對唱的一致性;齊唱是村話民歌中比較有特色的一種演唱形式,參與人數一般為雙數,可以是兩人、四人、六人、八人不等。在齊唱過程中,歌手之間通過提示交流、相互提醒,在旋律、歌詞、氣息、情感等方面達到一致。
另外,有一類村話民歌的演唱中出現了角色扮演。由幾位固定的歌手扮演不同角色,不需要舞台布景與化妝,僅用歌曲向聽眾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帶有“劇”的色彩。在村話民歌《高文舉之歌》中,有9名歌手先後出場演唱,設定了高文舉、黃桃秀、黃公、父親、擔水的、窮人、媒婆等角色。
- 用真聲演唱
在村話民歌的演唱中,多使用真嗓演唱,聲音共鳴較弱且不加修飾,雖然音色欠講究,但對歌詞音韻、吐字、感情投入等方面要求較高。在逗趣、幽默的場合演唱時,歌手會突出有笑點的詞語,以達到渲染氣氛的效果。在演唱悲歌時,歌手會融合自身情感與經歷,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能夠深深地打動聽眾。有時歌手因投入太深而泣不成聲,聽眾即使完全聽不懂歌詞,也會被這種氣氛所感染。
- 演唱的即興性
村話民歌演唱的即興性比較強,演唱者大多是自編自唱,幾乎每一個演唱者既是歌手也是創作者。他們目之所及一人一物一景,即興唱出便是一首歌。
- 歌曲無伴奏
據走訪調查,村話民歌有沒樂器伴奏,其歌唱屬於純人聲無伴奏的形式。但是,由於觀眾覺得單調,致使村話民歌往往只在村話流傳的地方傳播,難以流傳得更廣。於是後人為其加上揚琴、嗩吶等民族樂器的配樂。
演唱地點
村話民歌的演出場所一般在村人居住的村落中,演唱村話民歌一直以來都是村人主要的娛樂消遣方式。老一輩村人將情歌演唱的專門場所稱為“女兒坊”,是姑娘們晚上聚集在一起等候男子來交往的地方,也是男女談情說愛的地方,一般設在村里某戶人家的空屋、閒院內。
音階調式
村話民歌大多採用五聲、六聲(加清角)音階,宮、商、徵調式運用較多。另外,村話民歌中調式交替較為普遍,多是宮調式與商調式的調式交替。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海南村話民歌是村話的一種反應,她不僅是村話人的一種娛樂方式,也是他們記錄和傳承文化歷史的方式。村話民歌可以說是一部口頭百科全書,它講究巧妙的押韻,在語言運用上比較生動,它與村人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集民族傳統音樂、文學、文字語言等藝術於一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傳承狀況
據調查,政府各部門所持有的村話民歌資料數量甚少,從事村話民歌收集、整理、表演的大部分都是民間村話民歌協會的老年人,艱難地維繫著村話民歌的生存。村話民歌也只是口口相傳,沒有歌譜,也沒能翻譯成國語,在流傳上受到了較多限制。此外,如今對村話民歌的研究缺乏廣度與深度,相關村話民歌相關的歷史文化、音樂理論、文學造詣等領域的學術文獻研究幾乎為空白。
保護措施
2009年10月,在海南省政協主席鐘文的支持下,作家吉君臣開始在民間收集村話民歌,並精選了200首經典之作,編著成《海南東方-昌江村話民歌精選集》。此前,廣東技術師範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長、語言學副研究員符昌忠連續出版《海南村話》等著作,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歐陽覺亞發表《海南島村話系屬問題》等文章,探討村話的產生、村話人的來源,讓村話及村話民歌的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
2014年,海南村話民歌協會成立。其後,隨著海南村話民歌在各大文藝晚會演出、把村話民歌刻錄成光碟、向村民們免費贈送收藏等使得海南村話民歌的流傳越來越廣。
2018年11月21日至23日,由昌江黎族自治縣文化館舉辦的為期3天的村話民歌傳承人培訓班在縣城石碌梨香大酒店舉行,該縣30多名村話民歌愛好者參加。培訓班邀請了東方市和昌江縣的民間老師進行授課,授課老師結合理論和現場教唱的授課方式,為學員們講解了村話民歌的基本調式和演唱,以及如何掌握即興演唱與對歌的方法等內容。
社會影響
- 重要演出
2014年12月,昌化江北岸村話民歌協會在昌江縣文體中心舉行鄉土村話民歌演唱會。演唱會上表演了《歌村來唱宙傳揚》《春到葉木長新芽》《小小合伴幾年來》等歌曲。
2016年8月,昌江昌化鎮舊縣村委會,邀請了昌化江北岸村話民歌協會與大風糖廠舞蹈隊,在該村舉辦了“村歌喚醒哥隆人——舊縣村2016年村話民歌演唱會”,演唱會上村話民歌協會的成員給村民們表演的《舊縣村好民傳揚》《栽一盆花上院牆》《哈人舊縣好比較》《慢慢走近萬麗園》《歌頌昌江》等村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