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拴馬島村

清朝末期,另一說為清朝中期,李姓先祖以燒木炭為生,到此地改業務農,定居建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拴馬島村
  • 地理位置:東經121°01′,北緯36°52′
  • 面積:約 1.5 km
  • 人口數量:272人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其時村西已有拴馬島村,故本村命名為東拴馬島。 東拴馬島村位於海陽市中部偏西,朱吳鎮西南部,地處東經121°01′,北緯36°52′。南至鎖子前村1.5公里,東至湖河頭村1.5公里,北接上澇泊村,西南與西拴馬島村相鄰。隸屬朱吳鎮。 全村轄區面積約1.5平方公里,屬於山區,適宜種植地瓜、花生、大豆、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產量很低。 2002年,全村有79戶,27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2‰,均為漢族。除1戶孫姓外,全為李姓。

大事記

1941年3月下旬本村解放。
1956年成立互助組3個。 同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76年在公社建設兵團的幫助下,村投資建大口井1個。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4年投資1.2萬元,用上電網供電。
1997年冬投資3萬元,在原有的小塘壩基礎上建水庫1座。
1999年實行第二輪土地承包。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本村山窮地薄,自然條件較差。1955年,糧食畝產不足百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140公斤,總產5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提高到240公斤,比1978年增長10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635公斤,總產23萬公斤。第一產業收入140萬元,其中農業65萬元,畜牧養殖業72萬元,其它3萬元。
第二、三產業本村工業、商業比較薄弱。2002年,第二、三產業總收入僅有14萬元,其中建築業8萬元,運輸業2萬元,商飲業1萬元,服務業3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與上澇泊村合辦國小,有教師1人,學生30名,校址在兩村輪換。1943年2月,陶家溝村、西拴馬島村與本村合辦學校,教師2名,學生60多人。1975年,由教育局撥款、本村投資3000元建學校,時有教師2名,學生50多人。1982年,學校危房停用,村投資1萬餘元,另建新學校。1993年,村國小歸到劉家疃,成立中心國小。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9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口糧不足1/3。建國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均糧食達到300公斤,解決了溫飽。2002年,人均糧食400公斤,全村有手扶拖拉機等農用車28輛,機車7輛,電視機占有率為100%,電話為40%,電冰櫃為15%。 村莊建設建國初期,居民住房破舊,皆為草房。20世紀90年代後,住戶大都改建為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初期的7平方米,擴大到21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本村只有一名中共黨員,與西拴馬島村、陶家溝村為一個行政村,建立一個黨支部。1946年12月,本村單獨成立黨支部,李永君任黨支部書記,時有黨員6名。1949年10月,黨員公開身份,全村有黨員16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2個,黨員23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李永君、李永傑、李國斌、李元溫、李元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6年12月,設村政府,李永奎任村長。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李永奎、李永勤、李永仕、李永儉、李永君、李元舉、李元湖、李元溫、李元勝。1999年3月起,李玉成任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