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岔抗日游擊根據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岔抗日游擊根據地
  • 地理位置:通化市集安市西北
  • 景點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通化市集安市西北,清河鎮東岔村至長崗村一帶,範圍約125平方公里。東南距集安市區約18~30公里。周圍東有老嶺山脈及小爺嶺密林為天然屏障,西、南有崇山峻岭阻斷交通。奔流不息的螞蟻河從東部小爺嶺山麓流出,匯集大小川流注入渾江。這一帶山深林密,地形複雜,易守難攻。根據地內現存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部、後勤部、戰地醫院,兵營駐地,以及糧庫、哨卡、戰跡地等多處遺址。1981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為配合全國抗戰,牽制侵華日軍南下,楊靖宇將軍親率軍部及一軍三師西征部隊,突破日偽軍的圍追堵截,由桓仁北上回師輯安縣(今集安)老嶺山區,並創建了東岔抗日游擊根據地。東岔溝紅石砬子保存的密營舊址,曾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部的所在地。
楊靖宇率領抗聯部隊以東岔根據地為依託,堅決執行中共南滿省委指示信精神,貫徹“以游擊戰爭全力牽制日軍南下”的戰略方針,採取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轉戰老嶺山區,牽制、削弱、消滅敵人,先後取得了“襲擊老嶺隧道工程”、“長崗伏擊戰”、“家什房子圍殲戰”等戰鬥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敵人,有效地配合全國抗戰。如1938年3月13日進行的襲擊老嶺隧道工程戰鬥,全殲日軍警備隊,釋放勞工1731人,燒毀鐵路附屬建築12棟,汽車3台,以及部分建築材料等。據日偽檔案記載,1938年1月至9月,老嶺隧道工程沿線遭到襲擊33次,日本侵略者驚呼:“著史滿鐵鐵路建設史上罕見的最為悲慘的事件”。又如長崗伏擊戰,重創所謂的“皇軍剿匪之花”索景清旅(索旅),全殲索旅32團之一部,繳獲大批槍枝彈藥等。
同年五月,一、二主力在輯安三道溝(今楊木林復興大隊林場址)會師,並在老嶺五道溝召開一路軍總部及中共南滿省委高級幹部聯席會議,楊靖宇、魏拯民、楊俊恆、韓仁和、黃海峰、伊俊山等著名抗日將領出席了會議,史稱“5月老嶺會議”。楊靖宇將軍在這一時期創作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中韓民眾抗日歌》,亦在輯安地區廣為流傳,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民的鬥志,成為動員全體民眾堅持抗戰的號角。
東岔抗日游擊根據地是東北抗日聯軍史上重要的遺址之一。遺址所承載的諸多歷史文化信息,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東北抗日聯軍發生在輯安老嶺山區的重大事件,見證了以楊靖宇為首的抗聯第一路軍將士,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開闢東岔抗日根據地,堅持配合全國抗戰的歷史事實。同時,根據地遺存又以其特有的文物語言告知國人,抗聯將士為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做出犧牲和貢獻,將永載近代中國革命的史冊,為後人學習、緬懷和傳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