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鐵枝木偶是福建省及廣東省的傳統戲劇藝術。被譽為福建木偶三絕之一,民間俗稱尫仔戲。
鐵枝木偶亦稱鐵線木偶,流傳於粵東、閩西一帶,是由皮影戲發展演變而形成的。其木偶結構、操縱方法依然保留著皮影戲的痕跡,故潮州、汕頭等地又叫鐵技木偶為紙戲。
鐵枝木偶身高1尺到1尺5寸,由彩塑的泥頭,桐木雕刻的軀幹,紙紮的雙手,木刻的雙腳和金屬操縱桿組成。操縱桿俗稱“鐵枝”,為鐵絲竹柄,長約1尺,分主扦,側扦。主扦1根,與木偶後背連線,可使木偶活動轉向;側扦兩根,連線木偶雙手。表演者站立,或席地而坐,從木偶背後進行操縱表演。鐵枝木偶形象完整,結構別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山鐵枝木偶
- 分類:木偶戲
- 地區:廣東,福建
由來,傳承,現狀,
由來
鐵枝木偶戲,元代從中原傳入廣東惠來、海陸豐一帶。經本地改革,唱潮曲說潮話。因語系相通,很快流行於閩南詔安、東山、雲霄、平和等地。
傳承
東山鐵枝木偶戲完整地傳承了這個戲種,陳加申鐵枝木偶班最為經典,在原來基礎上改革創新並發揚光大。鐵枝木偶身高由九寸(約24厘米)改為二尺二(約56厘米);舞台一米八改為四米八;背景從一塊布畫個圖案改為上下兩截,下截四分之一,遮掩操作者的手,上截四分之三,畫山水、村野、公堂等,隨劇情變化,設定內外幕;原來由一人或兩人坐著操作改為多人站立流動操作,可以互相交流;因鐵枝木偶靠著三支鐵枝勾著一背兩臂,只能演文戲,改良後可以演武戲了,如耍刀弄槍、騎馬交戰、斟酒飲酒、挨磨挑擔等;唱腔、鑼鼓改放錄音。
東山鐵枝木偶戲在央視、省市電視台均有專題報導和節目製作。保留的傳統劇目有:《仙女配阿義》、《狄青會姑》、《蓮花庵》、《乾坤鏡》等。
現狀
鐵枝木偶原來身高九寸,纖繡精細,服飾都是大戲縮小的微型服飾、很有欣賞價值。生旦淨末湊醜,行當齊全。舞台窄小只有一米八,只能一人或兩人坐著操作。操作人,五大行當的台詞都要會唱會念會作,這種人才,極其難找,以致閩南地區的鐵枝木偶戲逐漸斷層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