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海船釘造技術

東山海船釘造技術

東山海船釘造技術,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東山造船,俗稱“釘船”,指福建東山島一種建造似是木質海船的傳統手工技藝。它在悠久的造船發展史中,總結積累了船型、龍骨與船長、船長與船寬、船長與桅高等一整套獨有的營造法則,並世代相傳。船匠依靠這一套營造法,可在沒有任何設計圖紙的情況下,建造各種木質海船。

2009年5月31日,東山海船釘造技術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5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山海船釘造技術
  • 批准時間:2009年5月3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漳州市
  • 保護單位:漳州市東山縣博物館
  • 項目編號:Ⅷ-57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東山海船釘造技術歷史悠久,至明清兩代進入全盛時期。大帽山貝丘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表明,至少在5000年以前,東山島的先民便已在製造與使用舟船。

工藝特徵

以東山海船釘造技術營造的傳統木質海船主要有運輸船、漁船和戰船三大類。運輸船或商船較大,以明清時期的“北船”“鹽艇”為代表,這些船曾經遠航於國內外港口,從事海內外貿易;漁船有“大翹”“舢舨”等;戰船有各種大小哨船、巡艇、趕繒等。這些海船均有較高的抗風浪能力,穩性好,適合東山海域乃至台灣海峽的海況。
東山海船釘造技術
東山海船釘造技術
東山海船釘造技藝作為民間傳統手工技藝,具有歷史悠久、用材講究、尺寸嚴格、結構嚴密等特點。

工藝流程

傳統工具
東山傳統造船無機械,傳統工具有:斧頭、鋸、鑿、錛、刨刀、拉鑽、鐵錘、木錘、釘拔、墨斗、曲尺、水平尺、灰把等等。
主要程式
東山海船釘造技術的主要程式為:安鏟(放置龍骨)、安龍柱(首柱)、八字(船尾)和狗骨(肋骨)、放閘(劃分並修造密封艙艙壁)、封船身、安船梁、鋪貫仔板(甲板)、建船樓、安尾金和舵、立桅、張帆、安龍眼(船眼睛)、填油灰(捻縫)等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東山海船釘造技術世代相傳,雖不曾有過系統的整理總結及文字資料,但被傳承人熟記心中,是經長期實踐而積累的技術資料。東山傳統的造船技藝,對於復原古代船舶、研究古代科技史、造船史、航海史、海外貿易史都具有重要價值。

傳承狀況

隨著海洋捕撈業的發展,傳統的木質造船業慘澹經營,瀕臨消亡。個別世代以傳統造船為生的船匠,以船模製作的形式,記錄並傳承著這一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

傳承人物

吳添才,漢族,漳州市東山縣人,1963年8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山海船釘造技術”第三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吳添才出生自造船世家,吳家造船可追溯的傳承譜系,共有四代,最早是晚清時期的曾祖父吳桂德。吳添才13歲開始跟隨父親吳九秋學藝。吳添才積極參加東山縣博物館組織的歷代海船搶救性復原工作,還受聘於中國水下考古船模研製所,從事中國“冊封舟”的復原研製工作。先後復原了牽風船、釣艚船、大翹船、冊封舟、舢板等早期海船,並被中國水下船模研究所、廈門鄭成功紀念館、德化陶瓷等博物館收藏。吳添才先後傳授帶徒有洪啟瑞、吳倫琪等人。
東山海船釘造技術
吳添才
孔炳煌,男,1956年10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山海船釘造技術”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09年,東山縣成立東山海船釘造傳習中心,吳添才任負責人,在更大範圍內傳承弘揚製造東山海船釘的傳統技術。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8年5月,孔炳煌製作的牽風船模在中國航海博物館舉辦的“第一屆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評大賽”獲得三等獎。
傳承人吳添才的作品曾入選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展出,並獲暢銷產品獎,先後入選第六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大賽。
文化交流
2016年5月,孔炳煌與中國航海博物館船模研製中心館員葉沖赴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參加“絲綢之路背景下的中國和葡萄牙關係研討會”,為世界航海界學者介紹東山島及附近地區木帆船造船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