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東山歌
- 外文名稱:dongshange
- 作品別名:東山歌
- 創作年代:明洪武年間
- 作品出處:東山歌冊
- 文學體裁:秦腔
- 傳承人:張麗卿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申請地區:福建省
- 遺產類型:曲藝
歷史溯源,藝術特色,傳承意義,
歷史溯源
據史載,明洪武年間,駐守東山的官兵和南來北往的商人,從潮汕地區把"歌冊"帶入東山,很快就在東山海島流行傳唱。在傳唱過程中與興化、泉州傳播入島的"秦腔"、"南詞"相熔合,從而產生出一種既不脫離州歌冊音韻體,又包涵"秦腔"、"南詞"旋律的獨具風格的"東山歌冊"。它具有文字淺顯、易於誦唱、故事性強、戲劇色彩濃厚等特點,深受人們喜愛。明代書法家黃道周曾說:"吾鄉娘仔皆善歌。"這裡的"善歌",指女人擅長唱東山歌冊。舊時,閨女出嫁還以歌冊作嫁妝,這種習俗在海島很流行,並以擁有歌冊的多少互相炫耀攀比。
藝術特色
其文體屬長篇敘事詩有七言句、五言句、三三七字句、三三五字句、三三四字句。現流傳民間的有兩類:一是以小說為基礎,進一步發展寫成文學唱本,
有《隨唐演義》、《薜剛反唐》等;二是根據戲劇和民間傳說寫成的文學唱本,有《崔鳴鳳》、《陳世美》等。二者各具特色。歌冊不須鑼鼓、不用管弦,主要依靠歌手以圓潤婉轉的歌喉,唱出優美的歌詞來吸引聽眾。
《東山歌冊》是舊時代婦女的生活教科書。她們通過聽歌冊,認識歷史,了解社會,增長知識、學做人、知善惡、識禮儀。人們視會唱歌冊為體面之事,以歌冊陪嫁,形成新娘唱廳堂的風俗,故有"銅山娘十六唱歌"的俗諺,也有"女書"之說。
《東山歌冊》均為"口傳心授",有六百多年歷史,是吟誦歌唱體的民間口頭文學,歌冊內容多擷取歷史、傳奇戲劇、民間故事諺語等,其歡唱旋律有濃烈的地方特色,曲目豐富,內容多為民眾喜愛。隨著老歌手相繼去世,歌冊瀕臨失傳。尤其"文革"抄毀,原版的歌冊流傳稀少,加上會唱的老人視書如命,臨終前叮囑子女把歌冊做為陪葬品,有的吩咐下一輩傳內不傳外,造成蒐集困難。東山歌冊,不見經傳,是一朵珍貴民間歌謠奇葩,是代代相傳,具有鮮明的群體性的文化傳統,是研究海島漁民文化生態的活樣本,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歌謠文體藝術價值。
傳承意義
但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由於多種原因,曾經輝煌一時的"東山歌冊"遭受冷落,好比是一朵可能散開的浪花。
為了弘揚這一寶貴的中國歷史傳統文化藝術,現在,東山縣已將"東山歌冊"列為地方曲藝重點保護項目,採取措施加以搶救、保護和弘揚。該縣成立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廣泛開展"東山歌冊"的宣傳發動工作,組織縣、鎮、村文化工作人員,著手做好"東山歌冊"的挖潛、蒐集、整理、列印、保存等方面的工作。縣文化部門已把向民間徵集到一部分"東山歌冊"珍藏起來,同時組織創作人員在繼承、弘揚傳統劇目的同時,創作一批既突出特色,又有益於人民民眾身心健康的"東山新歌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