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島戰役(東山島戰鬥)

東山島戰役

東山島戰鬥一般指本詞條

東山島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稱為東山島保衛戰),是1953年7月16日,韓戰停戰協定簽署前,“國軍”二級上將、金門防衛司令胡璉率1萬多國軍,對位於福建和廣東二省交界處的東山島突然發起了突擊作戰,以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國軍”,成功守住東山島而結束。

基本介紹

  • 名稱:東山島戰役
  • 地點:東山島
  • 時間:1953年7月16日
  • 結果:解放軍擊敗“國軍”,成功守住東山島
戰役背景,戰役經過,歷史意義,

戰役背景

東山島,是福建沿海第二大島,同大陸僅相隔一條約500米寬的八尺門海峽(現在已由海堤和大陸相連成了一個半島)。該島處於閩粵兩省交界處,東臨台灣海峽,南臨廣東的潮州、汕頭,歷來是海防軍事要地。
東山島登入戰的發生,是當時的國際戰略形勢所促成,也反映出當年中國的國共雙方同美國複雜的“三角”關係。
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失敗,剩下50多萬軍隊連同100多萬官員和眷屬逃到台灣。當時中共中央確定了“解放台灣”的作戰規劃,美國為防止新中國倒向蘇聯而宣布“無意干預台灣形勢”,國民黨當局在1950年上半年一度感到危若累卵。不過,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以韓戰爆發為藉口,宣布出兵朝鮮的同時也派第七艦隊進入台灣。
美軍“協防”台灣,使蔣介石感到其立身的基地從此無憂,便提出“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不過此時國民黨軍除去機關、勤雜人員,能作戰的部隊不過30萬人,台灣因人口少又沒有多少後備兵員,而解放軍僅華東軍區在1951年就有100萬人左右,內地還有雄厚的後備兵力。何況解放軍是勝利之師,國民黨軍則是新敗之軍,蔣介石政權在大陸上剛剛人心喪盡,沒有什麼可依靠的社會基礎。
蔣介石也深知憑自身之力無法反攻大陸,因此一直要求美國參戰。美軍在朝鮮這一局部戰場尚且沉陷難拔而無法打贏,自然不願再涉入中國內地,卻鼓勵國民黨軍襲擊大陸沿海,以此牽制中國軍隊的力量,從戰略上配合在朝美軍作戰。
1953年1月艾森豪就任美國總統後,2月2日在其首次國情咨文中公開鼓勵台灣國民黨軍襲擊大陸,人稱這是實行“放蔣出籠”的政策。不過在這一年頭幾個月里,國民黨軍只是保存實力靜觀動態。6月8日,朝鮮停戰談判最後達成協定,蔣介石對於中美關係可能出現緩和十分恐慌,決定採取幾年來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1953年7月13日,志願軍在停戰前夕為了對敵施加壓力,發起抗美援朝後期規模最大的金城進攻戰役,美國同意台灣當局襲擊東山島,以此對新中國在軍事上起牽製作用。

戰役經過

參加進攻東山島的國民黨軍有4個主力團,2個海上突擊大隊,1個海軍陸戰中隊,共1.2萬人,並有13艘艦艇、21輛水陸兩用坦克和30多架飛機參戰,蔣介石還指定金門防衛司令胡璉統一指揮。進攻前,國民黨空軍還對福建沿海公路上的許多橋樑實施轟炸,其中也炸斷了由乘汽車通向東山島的必經之路──九龍江橋。胡璉估計此橋一周內無法修好,解放軍在泉州的主力部隊徒步增援東山至少需三天時間,他就有時間消滅島上駐軍。他未料到的是,7月15日夜九龍江橋已被當地黨政機關組織民工修好,汽車又可以通行。
東山島戰鬥國民黨軍指揮官胡璉東山島戰鬥國民黨軍指揮官胡璉
國民黨軍在大陸同解放軍作戰時因保密性差而連遭失敗,到台灣後吸取教訓又走到另一個極端。蔣介石批准的襲擊東山島計畫,只有他身邊個別高級軍官和駐金門的最高指揮官胡璉知道,準備空投時除傘兵營長外其他人也不知道到哪裡降落。國民黨軍對東山島的登入和空降行動,為保密而事先不讓軍官研究,導致陸軍和空降兵互不通氣,空軍也未計畫好如何用轟炸機配合,結果各部隊倉促參戰時組織不周密、協同也較差。
7月15日夜間,駐金門的國民黨軍1萬多人在胡璉指揮下登船起航,船隻駛出料羅灣後即被設在海邊的解放軍觀察哨發現。福建軍區馬上通知沿海部隊做好戰鬥準備,不過還不知道攻擊目標在哪裡。守備東山島的公安80團接到命令,如遇優勢敵軍進攻,應留少量部隊游擊周旋,主力同島上黨政幹部一齊撤出,待主力增援後反攻,以免蹈南日島覆轍。
時任福建軍區司令員葉飛時任福建軍區司令員葉飛
7月16日拂曉,東山島沿岸民兵和部隊巡邏人員聽到敵艦艇接近的馬達聲,立即向團部報告。接著,東山島後側連線大陸的渡口處發現國民黨傘兵。公安80團團長游梅耀認為敵來犯兵力較大,島上已修築了坑道工事,如讓給敵軍,隨後反擊也會增加困難,不如留下堅守等待主力增援。這一意見上報福建軍區司令員葉飛後,馬上得到同意,同時葉飛命令機動部隊立即向東山島開進。
解放軍第31軍最早調動的部隊是步兵第272團,在天亮時便按軍民共同演習過的動員方式徵集汽車,當地客貨車也立即讓乘客下車並卸下貨物,集中起來運載部隊,使該團在16日上午便到達東山島對面。第28軍第82師和駐廣東黃崗的第41軍第122 師也乘部隊備用的機動車和臨時徵集的商車,向東山島增援。途中遭國民黨空軍轟炸掃射時便對空射擊,驅走敵機後再推開損壞的車輛繼續開進,在16日下午和入夜後也相繼到達東山島對岸。
增援部隊及時趕到,並能順利渡海進島,這就決定了東山島保衛戰的勝利。
7月16日4時40分,天剛蒙蒙亮,乘登入艇的國民黨陸軍開始在東山島的多處海灘上岸,以坦克掩護步兵向島縱深攻擊。解放軍前沿部隊在灘頭殺傷了部分敵軍後便逐步後撤。
此時讓守島解放軍意外的是,460名傘兵在天亮時突然在島北部八尺門降落,這也是國民黨軍在戰史上第一次較大規模地實施空降作戰。八尺門是通往大陸的咽喉,大陸要增援東山島非經這個渡口。如果敵人傘兵控制了八尺門,解放軍援軍即使趕到,短時間內也只能“隔岸觀火”,打垮這股從空而降的敵人成為贏得東山島保衛戰的關鍵。
解放軍戰士用機槍擊落兩架敵機解放軍戰士用機槍擊落兩架敵機
國民黨傘兵跳傘時,解放軍利用敵軍著陸混亂迅速集合起隊伍,搶占了渡口邊300多年前抗倭時構築的寨子作為臨時工事。後林村的幾十個民兵也在區委書記帶動下集合,配合解放軍堅守渡口。
國民黨軍傘兵收攏起來後,除傷亡者外還有300多人,人數和武器都占很大優勢。他們占領了一處高地,以重機槍和迫擊炮火力掩護髮起幾次衝擊。戰鬥從早上5點多進行到接近上午9點,9點之後,解放軍第272團乘坐臨時徵用民間汽車趕到八尺門對岸,接著全營600多人突破敵火力攔阻全部登上東山島。看到解放軍渡海部隊到達,國民黨傘兵退到後林村附近的高地上。解放軍經過準備,在午後對高地發起總攻,勇猛殺上陣地後展開白刃格鬥,激戰到下午3點,國民黨軍傘兵大部被擊斃或俘虜。
16日上午,解放軍守島部隊主動放棄了東山縣城,於8點左右退守全島的制高點公雲山、王爹山和牛犢山三個核心陣地。由於部隊事先在山上構有坑道和土木工事,因而在國民黨軍猛烈的炮火和飛機轟炸下,能抵擋住數量10倍於己的敵軍一晝夜猛攻。有的表面陣地被敵占領,部隊就以志願軍在朝鮮進行坑道戰的戰例為榜樣,退入坑道內進行戰鬥。其中公安80團2連依託一條長不到百米的坑道,在27小時內連續打退了國民黨軍49次衝擊,最後的核心陣地一直未失守,一直堅持到半後夜增援部隊大批到達。
守住公雲山為核心的制高點,粉碎了八尺門降落的國民黨傘兵,這就保證了增援部隊能順利上島並控制有利地形,東山島保衛戰自此勝劵穩操。
在八尺門渡口打擊國民黨軍傘兵部隊的我軍指戰員在八尺門渡口打擊國民黨軍傘兵部隊的我軍指戰員
7月16日傍晚,台灣的廣播宣布已經“占領了東山島”,並要慶祝“大捷”,其實戰地指揮官胡璉已感到十分沮喪。他看到傘兵奪取渡口失敗,解放軍增援部隊已經進島,最後的希望是攻下公雲山這個制高點,還有可能打敗數量遠少於自己的對方部隊。儘管國民黨軍不擅長夜戰,胡璉仍讓部下發起一次次夜襲,結果一次次被公雲山守軍打了下來。
在八尺門渡口,因解放軍靠有限的木船渡海,加上要躲避國民黨飛機轟炸掃射,部隊進島速度不快。不過到17日凌晨,第31軍第272團已全部上島,第28軍和第41軍的先頭部隊也已經上島,島上兵力已達到5000人以上。當時福建軍區首長的決心是,待2個師增援部隊全部到達,兵力增至2萬人而對敵占有優勢後,再發起全面反擊。當時島上一些沒有撤退的黨政幹部也指揮民兵,對國民黨軍不斷採取襲擊,這又擾亂得敵人時刻不安,有力支援了解放軍作戰。
17日上午7點,胡璉得知解放軍增援部隊已大批上島,為避免被殲急忙收縮兵力準備撤走。上午10點,解放軍發現國民黨軍已動搖,儘管此時兵力只相當敵之一半略多,仍決定立即開始反擊。中午前,解放軍分三路投入攻擊,國民黨軍以一部掩護,主力則開始登船。
被俘虜的國民黨傘兵被俘虜的國民黨傘兵
此時解放軍實施反擊,除了兵力不足,頭頂上還不斷有敵機盤旋轟炸和掃射,國民黨軍的艦艇上的火炮也實施攔截。不過指戰員們,以分散多路的方式避開敵優勢火力,衝到敵前實施近戰和肉搏。17日下午,解放軍第41軍增援部隊攻下了虎山,接近了國民黨主要登船地點湖尾灘,第28軍和第31軍增援部隊奪取了接近海邊的各制高點。不過,當時解放軍沒有海空軍力量,還無法攔截國民黨軍撤退。至黃昏,解放軍消滅了國民黨軍的少量掩護部隊,胡璉率領其他部隊從海路逃回金門。

歷史意義

東山島戰鬥的勝利,是大陸軍民反擊台灣國民黨軍竄擾的最大一次勝利,隨後朝鮮停戰也於7月27日實現。此後台灣國民黨當局除派遣武裝特務外,作戰部隊從此停止對大陸沿海的登入襲擾,解放軍則發起了在東南沿海的一江山島等登入戰和海空攻擊。歷史證明,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口號,只是完全不切實際的囈語,這既為東山島之戰所證明,也是歷史大勢所決定。
東山島保衛戰的解放軍某部舉行慶功大會東山島保衛戰的解放軍某部舉行慶功大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