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南音

東山南音

東山南音,福建省漳州市傳統音樂,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南音,又稱南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是一種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併自成體系的音樂形式。東山南音主要分布在東山銅陵鎮銅興村,其精髓在於自成體系的指法、工尺譜、閩南方言唱詞和古老樂器組合,亦是傳承的核心內容。

2007年8月,“東山南音”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山南音
  • 批准時間:2007年8月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福建省漳州市
  • 項目編號:Ⅱ-7
  • 保護單位:東山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南音,又稱南曲,是歷代積澱多元文化形成的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源於兩漢晉唐和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樂文化帶入福建,盛行於閩南一帶,與閩南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而成的。其樂器始於漢唐,定型於五代至宋;其樂曲始於隋唐古曲,後又從宋詞、元曲及崑腔逐漸演變而成。被譽為“中國古典音樂的明珠”“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
東山的南音主要分布在銅陵鎮銅興村。據史料查考,該村原有“御樂堂”“御樂軒”“御樂居”三個南音古樂社,隨著朝代演變,一“堂”一“居”先後消亡,至清乾隆年間(1762)僅存“御樂軒”,其活動延續至今。軒內還保留南音始祖、五代十國後蜀皇帝孟昶(919—965)雕像一尊,傳統曲目近30首(節)、檀板一付,琵琶一把,是南音界現存最古老的文物。

基本特徵

表演特徵
東山南音具有自成的指法、工尺譜和閩南方言唱詞,自成體系。演奏時,右為琵琶、三弦,左為洞簫、二弦,唱者居中,親執拍板,依韻而唱,與樂和歌,一氣呵成,曲調委婉優美,悅耳動聽。
傳統曲牌
傳統曲牌有《梅花操》《鵝毛雪》《聽門樓》《綿搭絮》《告老爺》《聽見杜鵑》《當天發誓》《汝因勢》等近30首(節)流傳。
主要樂器
東山南音所用樂器有南琵琶、洞簫、二弦、三弦、嗩吶、笛子(品管)、古拍板、四寶、木魚、響盞、碰鈴。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東山南音以大量的曲目,古老的樂器和自成體系的記譜方法延續著漢唐以來中國音樂的血脈,長期保存著豐富的藝術音樂文化內涵,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厚的鄉土氣息,具有藝術和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東山南音社團僅存“御樂軒”。

傳承人物

張福祿,漢族,漳州市東山縣人,1962年8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山南音”第一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福祿是銅陵鎮“御樂軒”南音社的主要藝術骨幹。他自1980年起就跟隨東山“御樂軒”南音社的主要傳人朱國及其他前輩學習南音,博採眾長。而後又師從南音大師張在我研習南音多年。張福祿在堅持研習南音技藝的基礎上,還注重東山御樂軒古曲譜等相關文物的挖掘與整理。張福祿現任樂社助教,致力於東山南音的教學工。此外,他還積極參與東山南音藝術的各類活動,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南音藝術交流活動,且先後獲得第六屆泉州國際南音邀請賽一等獎和“漳州市十大民間青年文化藝人”稱號。
東山南音
張福祿

保護措施

2013年,東山縣的“社區教育對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入選“福建省社區教育實驗項目”。該實驗項目旨在對南音的歷史和發展現狀進行全面和系統的梳理,有效整合東山縣當地校內外教育資源,把南音藝術編進鄉土教材,融入課堂教學之中,進一步弘揚和傳承特有的傳統文化。同時,以南音藝術為載體,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教育活動,全力打造社區文化特色,促進社區和諧發展。

社會影響

“御樂軒”南音社在1991年10月復辦以來,經常舉辦奏唱、教學活動,並且多次參加廈門、泉州舉辦的國際南音大會唱,國際南音邀請賽,並先後應邀出訪菲律賓和澳門,進行文化交流,切磋技藝。2004年10月被選送參加全國海島藝術節,表演東山南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