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寨十八羅漢是清末商人周金城用佛教故事人物整編而成的地方民間舞蹈藝術。取材於佛教故事,但它明顯地表現為拿來為我所用,賦予當地鮮明特色,象“蛇退殼”和“騎牛”等這些當地人們所熟悉的自然現象和生活細節,通過藝術化的舞姿表現出來,非常傳神,魅力無限,既反映出民間藝人們的聰明智慧,又增添這一種地方民間舞蹈的美學價值。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舞蹈簡介,表演形式,主要特徵,驚心動魄,險象環生,懸心吊膽,妙趣橫生,美不勝收,主要價值,歷史淵源,相關物品,服飾,樂器,道具,
基本信息
遺產級別:省
申報人/申報單位:三原縣文化館
舞蹈簡介
作為一種古老的地方民間藝術,150多年以來,經過周家世代藝人的傳承與創新,十八羅漢藝術更加成熟完美,引人入勝。在鏗鏘悅耳的鑼鼓聲中,只見九個身強力壯的青壯年羅漢,各自肩負一個少年羅漢,自始至終在場上變換各種隊形,戲耍各種花樣,不斷地給人們以懸、驚、險、妙、美的視覺衝擊,讓人們目不暇接、心曠神怡,得到了心理上的極大滿足。這些套路主要有大漢挎娃(挎娃),蹬壇拜將(蹬瓮)、金門牌坊(單、雙牌坊),通天大柱(通天柱)、金蛇退殼(蛇退殼),蓮里生子、叩拜觀音、三陽開泰(真、假三節)、日照四門(四門),四柱擎天(四柱)、八吉祥輪(地輪子)、喜過天橋(過橋)、五娥展翅(搧蛾)、老子騎牛(騎牛)、白馬負經(白馬分鬃)、巧打飛腳(單撇)、莽漢辮蒜(辮蒜)等,有十八種之多。
十八羅漢
![十八羅漢 十八羅漢](/img/9/da9/4Q2NjFTMyIWOiN2YzcTN0gzMlBDZxczY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表演形式
東寨十八羅漢的整個表演時間在四十分鐘左右,舞蹈表演時,由十八位青壯年小伙子組成,其中九個體魄魁武,身強力壯的青壯年扮大羅漢,也稱座子,九個活潑可愛的少年扮小羅漢,表演自始至終採用鑼鼓打擊樂伴奏,鑼鼓隊由14人組成。![東寨十八羅漢 東寨十八羅漢](/img/3/441/5QWO1UTO4MGO3UWZ2kTZkRjMxEjMmVG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東寨十八羅漢 東寨十八羅漢](/img/3/441/5QWO1UTO4MGO3UWZ2kTZkRjMxEjMmVG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主要特徵
十八羅漢的基本特徵是“驚、險、懸、妙、美”。
驚心動魄
為了突出民族的力量美,在長達四十分鐘的十八羅漢表演中,中途不換人,也不休息,通過連續不斷的造型,給人們帶來一種新穎刺激感,人們往往隨著一個又一個的高難度舞蹈動作而心情緊張,驚呼不已,在心靈上獲得震撼的同時,達到一種美的享受。
險象環生
十八羅漢是雜技性很強的舞蹈藝術,許多動作套路因講究技巧而危險性增大,尤其對九名小羅漢來說,他們年齡都在7—10歲之間,在表演過程中不僅要求膽子大,身挺直,而且還要求或站、或坐、或騎在大羅漢肩頭上,運用體態和手臂塑造各種形象,真是藝高人膽大,隨優美的舞蹈造型,他們次次化險為夷,達到了造型大方、動作舒展的程度,增添了無窮的藝術魅力,令人們拍手叫絕,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懸心吊膽
十八羅漢在表演中,小羅漢除表演“八吉祥輪”(地輪子)和“金蛇退殼”(蛇退殼)外,大都離地在大羅漢的身上表演,尤其是在表演高潮時,大小羅漢連續組成三層或四層疊羅漢,這時人們便會對小羅漢的擔心油然而生,而隨著成功的表演,觀眾擔驚受怕之情方才落地。這種強烈的藝術效果,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喜悅,令人嘆為觀止。
妙趣橫生
“十八羅漢”雖然取材於佛教故事,但它明顯地表現為拿來為我所用,賦予當地鮮明特色,象“蛇退殼”和“騎牛”等這些當地人們所熟悉的自然現象和生活細節,通過藝術化的舞姿表現出來,非常傳神,魅力無限,既反映出地方民間藝人們的聰明智慧,又增添這一種地方民間舞蹈的美學價值。
美不勝收
十八羅漢舞蹈很強調隊形、場面的組織變化,以吉祥用語和邪俗共賞的詩句作為套路名稱,使畫面、路線,變化更富有詩情畫意。表演者通過一系列舞蹈造型動作,為人們傳遞出一種真善美的意境,這是我們民族審美心理的審美趣味的集中體現,它所帶來的藝術效果就是觀眾和表演者雙方的審美心理,都得到了最大的滿足。
主要價值
1、十八羅漢是一種原生態形態的優秀地方民間廣場舞蹈藝術,節目保留比較完整,有著明顯的地域色彩,在活躍當地民眾文化生活,陶冶情趣,凝聚民心和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八羅漢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所參與重大活動及其獲得的各類獎項:
①1987年鹹陽市舉行民間社火調演,榮獲一等獎;
②1989年在陝西省第2屆藝術節開幕式表演,榮獲特別獎;
③1988年,為時為省長候宗斌來縣觀察工作時表演,受到好評;
④1990年參加銅川市春節社火大遊行,榮獲錦旗一面;
⑤2002年參加鹹陽市科技之春開幕式表演;
⑥2003年參加鹹陽建都2030年開幕式表演。
2、十八羅漢是三原東寨村所獨有的民間社火節目,它實際上是陝西地方民俗文化的大薈萃,是各種文化藝術的大展演,集宗教、舞蹈、體育、雜技、武術等藝術為一體,與其它民間舞蹈有著很大的區別,風格獨特,魅力無限,充分展示了關中地區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彩的存在狀況和高度的藝術成就。
3、十八羅漢的內容和形式,以及所活動的時間與組織的形式,都和我國農耕生活緊密結合,並體現了“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思想,它不僅反映了中華民族一種力量的美,陽剛的美,而且還彰顯出秦地秦人強悍,健壯的精神風貌和氣質;既反映了一種自然情趣,傳遞出人與自然和諧的意境,更表現出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催人奮進,確實在陝西乃至全國,東寨十八羅漢獨樹一幟。
4、十八羅漢還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藝術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這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它既需要有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也需要有一定的藝術才能和藝術修養。十八羅漢中,辮蒜、騎牛、蛇退殼等這些當地民眾日常生活細節、方言俚語和自然現象,都從藝術的高度予以再顯,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化平淡為神奇,趣味性強,生活氣息濃厚,集中體現出地方民間藝人墩厚樸實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審美意趣,深得當地民眾喜愛。
歷史淵源
十八羅漢歷史悠久,流傳廣泛,它原本指佛教傳說中的十八位永駐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法。原來只有十六羅漢,都是釋加牟尼的弟子,到了唐末,開始出現了十八羅漢,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十八羅漢的出現,可能與中國文化對十八的偏好有關。如此至尊至貴的佛教人物,卻在三原縣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地方民間舞蹈節目,而且唯西陽鎮東寨村所獨有,不得不讓人嘆為觀止。
東寨十八羅漢起源於清代鹹豐年間,據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當時該村商人周金城在四川等地經商,見多識廣,有—年,周金城經商歸來,見村民們修建的城牆、城樓將要竣工,準備舉行慶典儀式,為了助興,他想到十八羅漢能夠驅邪扶正,鎮驚除魔,祁福吉祥,平安生財,便和兄弟周金武等人組織本家族人,始創十八羅漢這一種地方民間舞蹈藝術,前來表演,深得人心。從此,這一種獨特的地方民間舞蹈藝術,全憑周家心傳口授,代代相傳,每年在喜慶佳節,都要在鑼鼓伴奏下,表演十八羅漢,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人們祁求四季平安,萬事如意,自娛自樂的優秀地方民間舞蹈藝術。
民國時期,東寨十八羅漢這一傳統節目,深受國民黨元老、愛國人士于右任,愛國將領楊虎城等人士的喜愛。據還健在的周金城侄孫,82歲的周志英老人回憶,也是八歲時就表演十八羅漢,在民間24年(1936年)正月,村上十八羅漢表演隊還特意到東里堡楊虎城將軍府表演十八羅漢,表演結束後,將軍夫人羅佩蘭對表演讚不絕口,尤其對9名小羅漢十分親昵,還特意給他們9個小羅漢一人一塊大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五十年代初期,由周志英老人和其兄周志義組織排練節目,籌措經費,演出前給鄰村、商號、富戶下紅帖,演出後收帖付賞錢或食品。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至七十年代後期,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東寨十八羅漢停演,改革開放後,十八羅漢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支持,老藝人周志英煥發了青春,十八羅漢獲得了生機,先後參加了陝西省第2屆藝術節,鹹陽市藝術節表演,並獲得了特等獎和一等獎。
相關物品
服飾
大羅漢上身穿灰蘭色袈裟服,下身著紅色中式褲,頭系紅頭巾,腰扎白腰帶,腳登白色網球鞋,上有一對紅纓子,英姿勃勃;小羅漢頭系紅頭巾,額上飾有黃色月牙,兩側插柳葉形黃裱紙,全身著黃色袈裟服裝,腳穿雙白色網球鞋,上有一對紅纓子,十分可愛。鑼鼓隊員全都著有紅色武士服裝,喜慶鮮艷。
樂器
道具
十八羅漢表演時唯一一個道具便是木拐杖,俗稱拐子。它形狀似英文“T”,高八尺,寬9寸,用雜木製成,在橫木上挽上六尺長的紅綢子,作用為一是在表演老子騎牛、喜過天橋等套路造型時,幫助演員。二是現新增加的,就是由一個老者在前面帶領羅漢隊表演,統一指揮。